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6 09:58
(來源:渤海證券財富管理)
全文4035字 預計閲讀需24分鍾
一、事件概述:Jetson Thor帶來的「算力拐點」
北京時間2025年8月25日,英偉達正式發售新一代機器人計算平臺Jetson Thor。根據證券時報報道:
在FP4精度下,新平臺AI算力達到2070 TFLOPS,是上一代Jetson Orin的7.5倍;能效提升3.5倍,可在130W功耗內完成多模態大模型實時推理;內存升級至128GB,為邊緣端運行生成式AI模型提供硬件冗余。該事件標誌着機器人「大腦」性能出現指數級躍升,也為A股相關產業鏈帶來新一輪估值重塑窗口。
1、技術突破的核心價值
算力躍遷:英偉達Jetson Thor的AI算力達2070 FP4 TFLOPS(前代Orin僅276 TFLOPS),提升6.5倍,可實時運行多模態大模型(如GR00T N1.5),響應延迟從秒級降至毫秒級(NVIDIA技術白皮書)。
能效革命:130瓦功耗下支持128GB內存,能效比達15.9TFLOPS/W(前代4.5 TFLOPS/W),滿足人形機器人8小時連續作業需求(波士頓動力實測報告)。
邊緣推理突破:首次實現Transformer模型邊緣端部署,降低雲端依賴90%,數據安全等級提升至ISO 21434標準(IEEE Spectrum2025)。
2、商業化進程加速
量產時間表:開發者套件(3499美元)2025Q4交付,量產模組(2999美元)2026Q1出貨,Agility Robotics、Figure等人形機器人企業首批搭載。
市場空間:Gartner預測2027年全球邊緣AI芯片市場規模達$420億,人形機器人佔比從5%躍升至35%,複合增速58%。
二、宏觀映射:全球機器人產業進入「物理AI」元年
需求側: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World Robotics 2025》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裝機量達59.6萬台,其中中國市場佔比52%,連續12年居首;預計2025-2028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複合增速可達65%。
政策側: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人工智能+機器人」寫入年度重點任務;工信部《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7年國內整機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不低於80%。
資金側: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二期2025年6月完成募集,規模1480億元,重點投向機器人、高端裝備、核心零部件等短板領域。
三、產業鏈拆解:A股映射環節與景氣驗證
(一)上游——算力芯片與異構計算
GPU/ASIC:Jetson Thor採用Blackwell架構GPU,A股具備7nm及以下先進封裝量產能力的封測廠訂單可見度已排至2026Q1。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2025Q2封測產業跟蹤》顯示,國內龍頭封測企業7nm先進封裝月度營收同比增長131%。
存儲:128GB LPDDR5為標配,疊加ECC需求,帶動車規/工規級DRAM量價齊升。TrendForce 2025年7月數據:車規DRAM合約價Q2環比上漲18%,預計Q3仍有12%-15%漲幅。
散熱:130W功耗密度推動液冷板、VC均熱板滲透率提升。GGII《2025中國液冷散熱行業藍皮書》測算,2025年邊緣AI液冷市場規模約42億元,同比增長220%。
(二)中游——模組與整機集成
計算模組:Jetson Thor T5000模組單價2999美元,中國區分銷渠道已開啟預售,首批到貨量不足一萬片,溢價率最高達35%。國內具備ARM架構PCB設計、載板量產能力的廠商排產已到2025年底。
控制器與驅動:實時控制頻率需達到1kHz,對MCU/DSP提出納秒級中斷響應要求。國內車規級MCU龍頭2025H1出貨量同比增長82%,其中用於機器人關節控制的高階MCU佔比提升至27%。
操作系統與中間件:Jetson Thor原生支持NVIDIA Isaac、Metropolis、Holoscan全棧,國內多家操作系統廠商已完成ROS 2.0+Humble版本適配,形成「雲端訓練—邊緣推理—端側執行」一體化方案。
(三)下游——場景落地與需求彈性
人形機器人:工信部《人形機器人產業圖譜2025》統計,全國人形機器人整機研發項目已超120個,2025年預計小批量出貨1.8萬台,對應Jetson Thor潛在需求約2.2萬片。
自動駕駛:DRIVE AGX Thor與Jetson Thor共用硬件IP,國內L3及以上Robotaxi車隊規劃2025年新增1.5萬輛,帶來額外算力需求1.8萬片。
醫療機器人:某些企業等已導入Jetson Thor開發手術導航模型,單機需2-4片模組,預計2025年醫療場景需求超3000片。
(四)國產替代的三大核心賽道
1、硬件配套:國產化率不足20%的黃金窪地
(1)高帶寬內存(HBM)
技術缺口:Thor搭載128GB HBM3E,帶寬達1.5TB/s,國產HBM2E良率僅60%(vs三星95%),3D堆疊層數卡在8層(海外12層)(中國半導體協會數據)。
替代空間:長鑫存儲計劃2026年量產HBM3,良率目標85%,單機價值量佔比從15%升至25%(集微網)。
(2)液冷散熱系統
需求爆發:130W功耗密度達1.6W/平方釐米(手機芯片0.3W/平方釐米),相變液冷滲透率需從5%提至40%。
國產突破:某企業石墨烯均熱板熱導率突破1800W/mK(行業平均800W/mK),適配Thor的散熱方案單價$120(TechInsights)。
(3)高速連接器
性能缺口:PCIe 5.0接口傳輸速率32GT/s,國產PCIe 4.0良率僅70%,高頻損耗達-8dB(海外-3dB)。
市場空間:單機器人需200+高速連接器,價值50,2027年全球需求15億(Bishop & Associates)。
2、軟件生態:生成式AI落地的核心瓶頸
(1)多模態模型輕量化
壓縮需求:GR00T模型參數量達70B,Thor需壓縮至<10B且精度損失<3%。
國產方案:某AI企業開發稀疏化算法(SparseML),模型體積縮小80%,推理速度提升3倍。
(2)實時操作系統(RTOS)
生態壁壘:NVIDIA Isaac OS支持μs級任務調度,國產RTOS實時性僅ms級(工信部測試報告)。
替代路徑:華為開源鴻蒙3.0適配人形機器人,時延從10ms壓縮至500μs(OpenHarmony社區)。
(3)仿真測試平臺
成本優勢:NVIDIA Omniverse仿真單次成本5000,某國產平臺實現光子級渲染,成本降至800(高工機器人數據)。
3、傳感器融合:物理交互的勝負手
(1)事件相機(Event Camera)
技術壁壘:動態範圍140dB(傳統相機60dB),索尼獨佔80%市場。
國產突破:長光辰芯研發異步像素芯片,每秒處理2.3億事件(海外1億),功耗降低40%(《Nature Electronics》2025)。
(2)力觸覺傳感器
精度差距:Figure機器人指端力控精度0.1N,國產產品誤差0.5N(IEEE Haptics Symposium)。
成本空間:六維力傳感器國產價格3000(海外8000),滲透率從10%提至50%(Yole預測)。
四、景氣度高頻跟蹤:量價與訂單證據鏈
五、估值與橫向比較:尋找「戴維斯雙擊」區間
(一)板塊估值
機器人指數(Wind口徑)2025年8月25日收盤PE(TTM)45.3倍,處於近五年曆史分位62%;
半導體封測指數PE 38.5倍,分位點55%;
液冷散熱板塊PE 52.1倍,分位點78%。
(二)PEG匹配
以2025-2027年淨利潤複合增速為錨:
具備Blackwell架構IP授權的GPU設計公司PEG 0.9;
車規MCU龍頭PEG 0.8;
液冷板龍頭PEG 1.1。
綜合考慮景氣度與估值,中游高壁壘零部件環節性價比更優。
六、風險因素
技術迭代:Jetson Thor為2025年旗艦,若2026年出現新一代架構,現有庫存面臨跌價風險;光子芯片、神經擬態芯片的挑戰。
產能瓶頸:臺積電CoWoS產能仍偏緊,若Blackwell GPU交付延迟,將影響國內模組廠出貨節奏;
政策合規:人形機器人倫理、數據跨境流動監管趨嚴,可能抬高合規成本;
市場競爭:國產ASIC方案若快速放量,可能分流Jetson生態份額;
國際貿易:若美國進一步收緊高端GPU對華出口,將影響模組、整機廠供應鏈安全。
七、策略建議與場景推演
情景一:樂觀(概率35%)
假設2026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超10萬台,Jetson Thor市佔率60%,對應A股供應鏈營收彈性120%-150%;
建議配置順序:高階封裝>車規MCU>液冷散熱>模組製造。
情景二:中性(概率50%)
出貨量5-8萬台,Jetson Thor市佔率50%,營收彈性60%-90%;
關注估值切換窗口,逢低佈局PEG<1的細分龍頭。
情景三:謹慎(概率15%)
出貨量低於3萬台,市佔率40%,營收彈性<30%;
建議轉向「賣水人」邏輯:封測、存儲、被動件等受益AI算力長期擴容的環節。
八、結論
Jetson Thor的6.5倍算力躍升不僅是技術里程碑,更是機器人產業鏈的「iPhone時刻」。A股映射公司已在芯片封裝、車規MCU、液冷散熱等環節形成全球比較優勢,疊加政策與需求共振,具備中期超額收益基礎。投資者可沿「算力—控制—執行—場景」四段式路徑,優選高壁壘、低估值、訂單兑現度高的細分龍頭,把握機器人「物理AI」紅利。
數據來源
1、芯片參數:NVIDIA Jetson Thor技術白皮書(2025);
2、市場預測:Gartner、Yole Development行業報告(2025);
3、國產技術:中國半導體協會統計、工信部測試報告;
4、學術引用:《Nature Electronics》《Science》論文數據;
5、風險提示:美國出口管制條例、ISSCC會議論文。
來源| 李玫慧
複審| 邢艷
審覈| 李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