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字節跳動、阿里AI「大將」出走 大模型廠商中高層流動持續

2025-08-25 21:28

《科創板日報》8月25日訊(記者 張洋洋)《科創板日報》記者瞭解到,字節跳動豆包大模型視覺基礎研究團隊負責人馮佳時已於近期離職,下一步動向尚未披露。馮佳時自2019年加入字節以來,長期專注於計算機視覺與機器學習方向的基礎研究,是字節內部典型的學術型技術人物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馮佳時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就讀於中科院自動化所,博士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NUS)。

在學術界,他曾任NUS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助理教授、機器學習與視覺實驗室負責人,發表深度學習、物體識別、生成模型、機器學習理論等領域論文400余篇。其成果屢獲國際頂會認可,曾獲MIT科技評論「35歲以下創新者(亞洲)」、ACM MM最佳學生論文獎、ICCV TASK-CV最佳論文獎、CVPR 2021最佳論文提名,並擔任CVPR、ICML、ICLR、NeurIPS等頂會領域主席。

2019年加入字節后,馮佳時主導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在多媒體方向的基礎研究,后來隨着字節將相關團隊併入Seed,他成為視覺基礎研究負責人。

2023年底,馮佳時作為核心研究員,推動新加坡國立大學Show Lab與字節聯合推出視頻生成模型MagicAnimate。該模型只需一張圖像即可驅動人物舞動。開源后在社區內快速走紅,馮佳時與項亮、王語軒、王明軒、李成剛等人也被並稱為「支撐字節大模型的關鍵八人」。

馮佳時的離職引發業內關注。據《科創板日報》記者觀察,近一年來,大模型廠商中高層人員「出走」頻繁。如智譜首席運營官張帆、MiniMax商業化合夥人兼副總裁魏偉,以及此前離職的百川智能聯合創始人、商業化負責人洪濤等。

「大模型的快速迭代讓行業人才競爭極為激烈,核心技術人員的去留,往往直接影響企業的研發重心」。一名大模型公司從業人員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自2023年以來,國內大模型廠商的組織結構和戰略佈局調整不斷,尤其是頭部企業正面臨算力消耗高企、商業化落地尚不明朗的壓力,在此背景下,不少基礎研究負責人開始尋找更具自主空間或科研導向的崗位。

除了字節外,阿里系大模型人才流動近兩年也不時發生。據媒體報道,由前阿里雲P10高管、原OLAP產品線總經理佔超羣創立的質變科技,正式發佈一款類人決策智能體Bloom。目前,質變科技獲得高瓴創投與光速光合聯合投資的數千萬美元天使輪融資。

從行業整體看,國內大模型市場正經歷一波「高層更替」。這些「出走」的人員當中,部分人選擇赴高校、創業公司或海外研究機構,另一些則投向同賽道的新興企業或創辦AI初創團隊。

此前,已有多家AI企業出現「核心人員離職——快速再創業」的連鎖現象,新團隊獲得資本青睞,延續了對前沿研究方向的探索。

類似的人才流動並非中國獨有。海外大模型企業也在經歷高管與科學家「再分配」。今年上半年,OpenAI多位核心研究人員離職,部分加入Anthropic、xAI等團隊;谷歌DeepMind亦出現科學家出走創業的情況。

與國內類似,這些人才多選擇在模型架構、推理效率、多模態生成等方向組建小型實驗室或初創公司,並迅速獲得風險投資支持。

業內人士認為,頂尖研究員的去留對短期業務推進影響有限;但從長期來看,大模型競爭的核心仍在於算法創新與基礎研究積累。「基礎研究能力纔是真正的護城河,而非短期靠算力或資金堆砌就能形成。」該人士強調。

同時,隨着開源生態的加速發展,技術人才的個人影響力或將進一步凸顯。而核心科技人員的流動,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國大模型產業的階段性轉變——從過去集中資源快速追趕,逐漸轉向多點探索、兼顧學術研究與產業落地的新階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