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5 19:10
(來源:搜藥)
當 AI 技術重構健康產業服務範式,當傳統中醫藥文化邂逅現代智能生態,一場跨越三個半世紀的創新對話正拉開帷幕。同仁堂股份與小米商業營銷達成合作,攜手發佈行業首個「AI智能中醫藥健康服務智能體——同仁堂養生館」,以「科技+傳統」的雙輪驅動,構建覆蓋問詢、分析、建議等全鏈路智能健康服務生態。這不僅是傳統中醫藥智慧與現代人工智能的融合,更標誌着健康管理進一步邁入「千人千方」的個性化時代。
智能中醫藥健康服務智能體「同仁堂養生館」發佈現場
01
需求升級下的時代必然
在國民健康需求升級與AI技術深度滲透的雙重驅動下,健康服務行業正經歷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預判」的結構性變革。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而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為這一目標提供了全新實現路徑。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羣安曾指出,「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核心是利用技術讓服務更優質高效,這一理念正成為此次合作的底層邏輯。
一組數據清晰揭示了這次升級的必然性:2024年中國營養健康食品市場規模已達2605億元[1],2025年康養產業規模預計突破10萬億元[2],而AI健康管理市場以23.8%的年複合增長率擴張,2027年規模將達2.59萬億元[3]。
與此同時,近一年有超過6000萬用户通過超級小愛發起健康相關問詢,中醫藥相關關鍵詞搜索量在三年間暴漲127%;中醫養生類APP月活用户增長48%[4]。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總會計師潘寶俠表示:「健康產業正迎來規模擴張與消費升級機遇,潛力巨大,但也面臨創新不足、服務同質化等挑戰。作為擁有350余年歷史的中醫藥企業,同仁堂始終以守正創新為己任,此次與小米商業營銷合作,整合雙方優勢打造行業首個AI智能中醫藥健康服務智能體,為行業數字化轉型探路,讓專業健康服務普惠更多用户。」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經營分公司經理何川補充道:「「同仁堂養生館」智能體的核心價值在於將專業健康建議、安全用藥建議等,無縫嵌入手機終端,讓用户在日常生活使用場景中,隨時獲得個性化健康關懷,讓中醫藥健康服務真正無處不在、即時響應。」
02
用「AI」升級中醫藥健康服務
作為此次合作的核心,「同仁堂養生館」智能體的誕生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其背后深深根植於小米「超級小愛」從工具到陪伴、從響應到關懷的服務理念升維。
與需要用户主動發起詢問的豆包、DeepSeek等應用不同,超級小愛作為一種深度嵌入手機、家電及穿戴設備底層的「空氣式」能力,提供的是無處不在、隨時待命的伴隨式服務。這一特性構成了其獨特的商業價值護城河——它以高達2.2億的日均喚醒次數和1.53億月活[5],覆蓋家居、辦公、出行、健康等全場景,不僅形成了一座極難複製的場景壁壘,更是一個超級「智能底座」和默認入口。
每一次喚醒、每一次交互,都在持續反哺AI的進化,構築出越用越懂你、越用越智能的飛輪效應,不斷強化系統對用户個性化需求的理解與預判能力。在這一生態與能力基座之上,「同仁堂養生館」智能體構建了高效的健康服務能力體系,深度融合小米AI大模型技術與北京同仁堂中醫藥智慧。通過用户交互將自然語言處理轉變為個性化健康建議與用藥建議等相關服務。
由此,「同仁堂養生館」智能體實現了兩大核心服務突破:
其一,個性化健康服務能力。系統通過用户多輪深度交互,可緊貼用户反饋為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健康建議或用藥建議。根據不同用户的信息健康反饋,提供包括飲食禁忌、生活方式建議及節氣養生要點在內的綜合健康建議,打破傳統健康服務中「千人一方」的侷限性。
其二,專業用藥建議與健康管理閉環。深度依託北京同仁堂百年沉澱的中醫藥智慧,在提供健康建議前,系統可主動根據用户實際反饋的健康問題等,提供更適配的用藥建議。更重要的是,該能力無縫銜接電商服務,形成一鍵購藥全流程閉環。
從用户體驗層面而言,從「被動查詢」走向「主動服務」。依託超級小愛的全局交互與記憶學習能力,用户可在手機終端獲取連貫、貼心且越用越懂我的健康關懷。正如小米生態中「無感化」的智能場景——夜間燈光自動調節、晨起窗簾智能拉開一樣,健康管理也變得智能、貼心且更精準。
「對我們而言,這不僅是一次技術能力的輸出,更是與同仁堂股份攜手開創的健康服務新範式。」小米互聯網業務部商業營銷品牌總經理陳高銘總結道,這種技術賦能+場景滲透的合作模式,既讓同仁堂的品牌價值深度融入用户生活,也為更多健康醫藥品牌的數字化營銷提供了聯動樣本。
結語
當百年中醫藥智慧遇上現代AI技術,不僅激活了傳統健康產業的創新活力,更重塑了國民健康管理的服務體驗。
在同仁堂股份與小米商業營銷這場跨界合作的創新對話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兩個品牌的強強聯合,更是一種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深度融合。隨着「同仁堂養生館」智能體的全面落地,推動中醫藥服務加速走進用户生活場景,為「健康中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數據引用來源:[1]歐睿數據,中金公司研究部;[2]《2025年中國康養產業消費趨勢報告》;[3]中國經濟時報; [4]小米DMP;[5]小米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