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渤士説 星投顧】傳統廚師會不會被炒菜機器人取代

2025-08-25 09:38

(來源:渤海證券財富管理)

全文2620字  預計閲讀需16分鍾

傳統廚師會不會被炒菜機器人取代

諸多由機械手臂、調料儲裝裝置及小型烹製器具構成的炒菜機器人驚艷登場。其以精準無誤的動作揮舞着機械臂膀,依照既定程序有序添加各類調料,熟練翻炒各類食材,整個過程猶如行雲流水般順暢,引得現場觀眾紛紛舉起手中相機記錄這一盛景。當下,涵蓋機器人在內的各類人工智能技術已然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在連鎖餐飲範疇,運用 AI 進行點餐、配餐、結算賬目,乃至全面運營餐廳的實例屢見不鮮。而在家庭消費領域,炒菜機器人亦開始初露鋒芒,市場上涌現出大量面向家庭用户的產品,價格區間從數千元的入門級至數十萬元的高端定製款皆有涉及。

然而

伴隨 AI 技術在餐飲領域的廣泛滲透,一系列疑問也隨之產生:

當前此類炒菜機器人能否顯著削減餐飲行業的成本支出?

緣何國外那些聲名遠揚的全球連鎖餐飲品牌會選擇下線其 AI 點餐系統?

就餐飲行業整體而言,像炒菜機器人這類人工智能技術,在未來是否真的會完全取代廚師這一職業?

在北京簋街用餐高峰時段

一臺形似靈動使者的機器狗穿梭於排隊等候的人羣之中,為翹首以盼的顧客分發零食。茶百道與 DeepSeek攜手合作研發的智能巡檢系統,藉助 AI 技術的敏鋭目光,對門店衞生狀況、物料儲備情況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巡檢,使得巡檢效率大幅提升了三成。在這眾多人工智能應用實踐中,能夠直接觸及並改變餐飲核心生產流程的,當屬可接入餐飲製作環節的機器人,而炒菜機器人無疑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或許在世界烹飪體系中

唯有中餐堪稱標準化程度最低的一種烹飪藝術。中餐宛如一位包容萬象的長者,對食材並不苛求,因中國人向來不排斥重油重鹽的飲食風尚,故而中國廚師得以憑藉豐富多樣的調料來巧妙掩蓋食材本味。相較於西式餐品相對單一的調味方式,中餐所使用的調味料可謂琳琅滿目。以牛肉烹飪為例,國外或許僅以鹽作為主要調味劑,而在中餐的大千世界里,針對牛肉的烹飪幾乎能用到上百種不同的調味料。再者,中餐的個性化程度極高,仍以牛肉為例,外國人就餐時餐桌上常備鹽、辣椒醬等佐料,以便依據個人口味自行調配;而中餐的傳統習慣是菜品一經裝盤,便不再添加任何佐料,這使得同一道菜品在中國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化製作方法。

儘管中餐具有上述諸多獨特之處,但隨着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人口流動性日益增強,人們的口味逐漸變得不那麼「挑剔」——畢竟外面的飯菜終究不如家中的味道地道,暫且將就而已。與此同時,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廚師的人力成本在餐館營業額中的佔比持續攀升。這一形勢恰好為炒菜機器人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例如湖南連鎖餐飲企業霸碗,憑藉自主研發的智能炒菜機器人實現了重大突破。據相關媒體報道,霸碗歷經三代技術迭代精心打造的智能炒菜機器人,現已形成成熟穩定的智能烹飪體系,門店數量已成功拓展至 550 余家。在一個約 80 平方米的霸碗門店內,僅需 3 名后廚工作人員便能同時操控 4 台設備。與傳統餐廳相比,極大地降低了對專業廚師的依賴程度,有效緩解了人工成本上升給餐廳帶來的沉重壓力。經過機器人技術的賦能,門店餐品客單價能夠穩定保持在 20 元左右,形成了頗具競爭力的價格優勢。

然而

當中國的炒菜機器人在國內餐飲市場高歌猛進、備受青睞之時,大洋彼岸的美國餐飲市場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2023 年 7 月,美國星巴克 APP 遭遇嚴重系統故障,向大量用户錯誤推送「訂單已準備好」的通知;類似情況也在麥當勞發生,有顧客通過 AI 點餐選擇了水和冰淇淋,最終卻收到了番茄醬和黃油包。2024 年 4 月,星巴克新任 CEO 布萊恩·尼科爾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毅然宣佈,撤回 2022 年推出的 Siren 自動化系統,並計劃增加門店員工數量。事實上,類似於國內的炒菜機器人,美國連鎖餐飲企業在菜品製作領域也有不少成功的應用案例。例如達美樂使用一款 AI 機器人處理線上訂單,通過智能算法對訂單進行快速分揀和分配,隨后由機器人完成送餐任務,高峰期的響應速度提升了 40%。美國必勝客使用的 AI 披薩檢測系統,能夠憑藉圖像識別技術在披薩出爐前對其配料完整性進行精準檢測,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調整,有效保證了披薩的品質,差錯率降低了 20%。通過對比可知,這些成功案例大多集中於標準化流程,如訂單處理、品質檢測等環節。這些環節相對簡單且重複性較高,適合 AI 技術發揮其精準、高效的優勢。而星巴克和麥當勞所遭遇的失誤,則充分暴露了 AI 在複雜服務場景中的短板——餐飲點餐絕非單純的「流程自動化」,而是融合了需求預判、情感互動、市場應變等多種因素的綜合服務,需要根據不同顧客的需求和市場變化做出靈活調整,這對於當前的 AI 技術而言,尚存在一定的挑戰。

炒菜機器人、AI 點餐等人工智能技術在餐飲行業的出現和應用,引發了部分從業者對未來職業發展的擔憂,擔心自己會被這些新技術所替代。對於餐飲經營者,尤其是大型連鎖餐飲企業來説,機器人在烹飪環節的應用確實帶來了諸多顯著優勢:它如同不知疲倦的忠誠衞士,不受情緒波動影響,能夠穩定地執行操作標準,確保每一道菜品的品質始終如一;又似嚴謹公正的監督員,可以避免人為的偷工減料行為,從源頭上保障菜品品質的穩定性;同時,企業無需過多考慮複雜的人力管理和激勵機制,有助於降低管理複雜度與運營風險,提高餐廳的整體運營效率。

這種擔憂並非毫無根據,機器人在餐飲領域的應用必然會替代一部分人力,但絕不會替代所有人力。那些具備特色技能或核心競爭力的人才將會得到保留,而其他一些基礎性的人力則會面臨轉型。機器人雖能精準復現菜品,按照預設程序完成烹飪過程,但卻無法獨立完成菜譜研發、口味創新與食材搭配設計等需要創造力和靈感的工作。未來,廚師有望從傳統的動手操作中解放出來,轉型為「菜品設計師」,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發新配方、優化烹飪邏輯等創造性工作中,為機器人賦予更豐富的「創造力」,自身則聚焦於更高層次的價值創造。

實際上

對於餐飲行業而言,無論是廚師還是服務員,其核心價值在於提供人性化的服務,能夠洞察顧客的潛在需求,這是現階段的 AI 難以替代的。無論是擅長創新的菜品設計師,還是熱情周到的優秀服務人員,亦或是獨具特色的小眾私房菜館,都具有稀缺的價值,這類人羣和餐館必將在市場上長期存在。當然,機器人可以輔助完成基礎的流程性工作,而人工則負責創意設計和情感交流。未來,人機協同將成為餐飲行業的新趨勢,既能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又能滿足多元化的餐飲體驗需求。

來源| 李玫慧

複審| 邢艷

審覈| 李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