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微軟Meta業績大爆發,那中國AI呢?

2025-08-24 20:25

AI,是美國給中國挖的坑嗎?

文 | 佘宗明

大夥都在笑硅谷——今年2月,DeepSeek-R1問世后,美國科技股市值一夜蒸發了逾1.2萬億美元,這被視作泡沫即將破滅的前兆。偏偏它很爭氣——證明了「硅」字頭大廈不是建立在流沙之上。  

1月前,谷歌母公司Alphabet發了Q2財報,營收964.28億美元,同比增長14%,淨利潤291.96億美元,同比增長19%。業績如此多嬌,引無數股民競折腰。 

可硅谷「這條街上最靚的仔」交椅還沒坐穩,微軟跟Meta就呵呵一笑:就這?

前不久,微軟跟Meta同日放榜結果Q2業績均遠超市場預期

微軟Q2營收764億美元,同比增長18%,淨利潤272億美元,同比增長23.6%。

Meta Q2營收475.2億美元,同比增長22%,淨利潤183.4億美元,同比增長36%。

受此影響,微軟市值隨后衝破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家市值破4萬億美元的互聯網企業(第一家是英偉達);Meta股價單日暴漲12%創下Meta有史以來最高市值。

微軟和Meta的財報就像兩顆炸彈,炸碎了資本市場對AI只燒錢不賺錢的質疑也為中國科技巨頭跑通AI業務模式提供了諸多啟示。

01  

AI,正從無底洞變成印鈔機?

將時間推到1年前,那時候關於AI的時興討論是:AI,是否正迎來夢醒時分?

要知道,自2023年初ChatGPT掀起生成式AI熱潮以來,2年時間里,全球科技企業在AI上的投資已超過5000億美元。將AI大模型訓練説成吞金獸,也不為過。

AI鉅額資本開支並沒有換來對等實際收益。谷歌前CEO施密特就説AI領域的投資就像個無底洞,就算可能投錯、可能浪費,也得咬牙往里砸錢。

AI競賽瘋狂燒錢對應的,是眾多科技巨頭並未找到穩定商業模式與長期盈利途徑。

彼時全球科技企業在AI業務上的盈利加起來,可能都不及一個李一舟,因為當時還沒哪家科技企業在AI業務上實現了盈利。

20247月,有美國科技媒體就分析,OpenAI 2024年預計虧損50億美元,全年運營總成本高達85億美元,據此估算,其現金流極有可能在1年內耗盡。

中國AI創業公司的處境也不遑多讓,在2024年下半年整個行業來到了考驗期。

當時,網上有個流行説法是:AI,是美國給中國精心挖下的一道坑。理由是,美國戰忽局在故意誇大AI的作用,通過「誰能先在AI競賽中突破,誰就能佔據未來制高點」的話術,將中國拖進軍備競賽的泥潭中。相形之下,歐洲和日本都反應「穩」多了。

▲這類説法此前曾在小範圍內傳播。 ▲這類説法此前曾在小範圍內傳播。

「挖坑説」固然荒誕不經,但AI投資回報周期長卻是不爭事實。

前幾天,OpenAI發佈GPT5后,山姆·奧特曼在被問及「OpenAI最終如何實現盈利」時就説OpenAI樂於虧損。這背后是OpenAI造血速度遠遠趕不上失血速度下的「輸血依賴」:有分析稱,OpenAI1美元收入都伴隨着2.25美元支出,雖然2025年營收有望達到120億美元,但運營支出預計將超過280億美元,所以OpenAI不是在融資,就是在融資的路上。

更早之前,馬斯克旗下的xAI也被曝每月虧損高達10億美元,預計2025年將虧損130億美元。馬斯克雖然懟其為「胡說八道」,卻也表示「AI行業的鉅額虧損源於基礎設施投入,這並非xAI獨有現象。」

虧損歸虧損,科技巨頭們卻不敢完全踩剎車。Meta創始人扎克伯格曾表示,如果落后了,你會在未來10-15年最重要的技術中失去站位。谷歌CEO 桑達爾·皮查伊也説,在這場技術浪潮面前,投資不足的風險遠遠大於投資過多的風險,只要能佔據領先身位,過多的資本開支也只能算是很小的代價

如果説之前大手筆投入是出於FOMO(錯失恐懼),那1年前還稍顯躊躇的科技巨頭們現在動力恐怕更足了——因為微軟、MetaAlphabet都在成功將AI投入轉化為AI收益中,驗證了「種瓜得瓜」的可行性。

聯博-美國增長基金主管吉米·蒂爾尼直言,雖然資本支出依舊「看不到盡頭,但由於這些科技巨頭的AI投資正在展示回報,因此投資者態度已截然不同;在雲計算收入和AI服務銷售增長的雙重推動下,市場的積極反應的確令人矚目」。

説到底,資本市場將微軟市值推至超4萬億美元的高點、將Meta股價一日拉昇12%,就是為AI 技術從 投入黑洞轉變為利潤引擎投認同票。

02  

微軟和Meta,各有各玩法

問題來了:微軟和Meta,是如何跑出自己的投資回報路徑的,又何以能交出堪稱炸場的成績單?

這里面其實沒有「一套玩法全都適用」的通用模板,更多的是「找到合適自己節奏」的因企而異選擇。

此前曾有人總結微軟、MetaAlphabet三家企業在AI佈局上的差異:核心理念上,微軟聚焦企業級應用,Meta聚焦個人超級智能,Alphabet聚焦全棧整合;在目標市場上,微軟瞄準的是企業用户,Meta瞄準的是個人用户,Alphabet是兩者皆有;主要變現模式上,微軟是靠訂閲+雲服務,Meta靠廣告+硬件,Alphabet靠廣告+雲服務+訂閲。

▲Meta、微軟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AI戰略對比圖。 ▲Meta、微軟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AI戰略對比圖。

微軟CEO納德拉AI定位為企業級基礎設施,提出要構建規模最龐大、最全面的 AI 產品和技術棧,並將其深度嵌入到企業工作流程的每個環節,旨在將AI打造成可規模化變現的企業級公用事業AI戰略就體現在三層架構當中——

底層算力(Azure):託管了OpenAI、Meta Llama等1900多個模型,成了全球最大的「AI模型超市」;

中間平臺(Copilot):系月活超1億的動態任務代理系統,能並行處理比價訂房、代碼審查等12項任務;

上層應用(Office生態):截至2024年11月,有近70%的《財富》500強企業使用Copilot,Microsoft 365訂閲用户單客收入顯著提升。

統計顯示,《財富》500強中已有超過89%的企業使用微軟雲服務,Azure成為許多企業接入AI能力的首選通道。當企業為使用OpenAI的大模型選擇Azure時,往往會順帶遷移數據存儲、採用安全套件,最終訂閲Microsoft 365 Copilot,最終被深度鎖定在微軟生態中。

今年7月,扎克伯格對外公佈了個人超級智能發展願景,明確MetaAI戰略將聚焦於讓每個人都能用上超級智能,與行業內部分競爭對手形成差異化路徑。其實現路徑也清晰可見——

開源Llama模型:將基礎模型層「商品化」,吸引開發者生態共建;

深耕廣告場景:AI將Instagram廣告轉化率提升5%,Facebook提升3%,小型廣告主爭相使用AI創意工具;

硬件入口卡位:將智能眼鏡視為下一代AI交互終端,試圖復刻iPhone的顛覆效應。

用開源模型擴大影響力,再通過社交場景中的廣告和硬件實現收割,就是MetaAI商業化變現之道。

微軟打造了企業級「AI模型超市」,Meta打造了消費級「AI廣告引擎」,雖然各有其玩法,但微軟跟Meta也有些許相通之處:二者都將用户和數據變成了整體進化的槓桿,將先進模型跟落地場景進行了極佳的銜接。

試想一下,為什麼在這輪AI浪潮中率先跑通盈利模型的,不是蘋果、特斯拉或亞馬遜,而是微軟、MetaAlphabet

因為蘋果有龐大用户基礎,卻沒能將數據優勢發揮在AI上;特斯拉自動駕駛技術雖然居於第一梯隊,但依舊受制於L3+級別自動駕駛的落地速度;亞馬遜AWS市場份額領先,但不像Azure那樣擁有最先進大模型。

微軟、MetaAlphabet,則是Mag 7(即美股七巨頭)中AI基礎設施、產品集成和用户增長做得最好的三家。

03  

中國科技企業不必妄自菲薄

微軟、Meta以及Alphabet等率先將鉅額的AI投資轉化為可觀的利潤,對中國科技企業來説,是激勵,也是鞭策。

説是激勵,是因為這讓不少中國科技企業多些信心,會讓資本市場多些耐心。

知名投行高盛在最新AI報告中指出,AI基建投資未來2-3年具備持續性,市場過度關注回報慢可能忽略了成本紅利已經開始釋放,且股價尚未反映這樣的結構性變化。

依報告説法,儘管AI商業化變現仍處早期階段,但第一階段回報已經顯現。微軟跟Meta的業績表現跟股價變動,已經印證了這點。

可以看到,雖然受制於算力掣肘,但中國科技巨頭們在AI上的投入與探索也已踏石留痕。微軟有Azure+Office組合,在AI上採取了「自研+併購」的雙軌策略,阿里有阿里雲+企業級協同辦公產品釘釘等,投資了國內超半數AI明星創業公司,還有Qwen系列的領先級開源模型。

Meta強於社交,Advantage+廣告系統在AI的加持下顯著提升了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產品的廣告轉化率,字節跳動跟騰訊同樣都有國民級社交產品,具備用AI重塑廣告生態的潛能。在發力硬件、高薪挖人等方面,字節也跟Meta有些像。

Alphabet佈局AI十余年,已形成了獨有的全棧優勢,百度同樣在AI上深耕了十多年,有全棧AI能力。在自動駕駛領域,Waymo跟蘿卜快跑都同居第一梯隊。

接下來,中國科技巨頭們仍需堅定投入,要跳出短期ROI考量看AI投入的長遠價值——AI帶來的增長往往不是線性化的,而是裂變式的。挖掘AI在賦能傳統業務、打通存量業務、拓展增量業務上的潛力,發掘AI在智能雲/Agent/模型API調用費/軟件溢價訂閲/廣告與內容變現領域價值,需要秉持長線思維。

▲中國AI產業跟美國比,雖有差距,但也有希望。 ▲中國AI產業跟美國比,雖有差距,但也有希望。

説是鞭策,是因為微軟跟Meta還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國科技企業學習。

不少國內科技企業身上有微軟和Meta的影子,但這只是説中國AI生態也很豐富,並不意味着,它們可以跟Mag7並駕齊驅,中國科技企業在技術積累、場景深挖、生態構建等方面的差距依舊存在。這些差距,不是簡單的加碼投入就能消除。

微軟、Meta能在AI商業化上走在前面,是技術積累、業務重構與生態掌控力長期耦合的必然結果。

技術投入的戰略性與持續性是其成功的第一塊基石。微軟Azure雲服務中AI加速芯片的專項研發,Meta 為支撐元宇宙領域的AI交互構建的全球最大單機 AI 計算集羣,都憑着超常規的基礎設施投入,用資本密度對衝技術研發的不確定性,構築了自身技術壁壘。中國科技行業也應意識到,技術突破具有典型的閾值效應,當投入強度與持續時間達到臨界點,才能引發從技術儲備到商業變現的鏈式反應。

業務場景的AI重構,是商業化落地的核心祕訣。微軟將Copilot工具嵌入Office全家桶時,就用AI內容創作-協作-分發全流程進行了深度再造;Meta的Advantage+工具也在AI重塑下,將廣告投放的創意生成-人羣匹配-效果反饋鏈路壓縮至分鍾級

對國內AI產品來説,怎麼跳出AI功能的淺層次疊加、實現產品內外的全鏈路AI滲透,打通「用户付費意願提升數據積累加速模型迭代增強的正向循環,也需要繼續摸索。

生態主導權的構建,也很關鍵。微軟通過開源社區GitHub(全球最大代碼託管平臺)與Azure雲服務的深度綁定,形成「開發者工具-算力供給-商業落地的閉環生態Meta則通過開源其LLaMA大語言模型吸引全球10萬開發者參與迭代,形成「模型開源應用繁榮數據反哺的生態飛輪

中國AI大模型開源生態現在走得比美國更遠,沿着以生態養技術的開放道路走下去,也是可行之選和應有之舉。

正視差距,積極學習,相信假以時日,很多中國科技企業也能打通盈利的「任督二脈」。

就像林中山竹,先是紮根深處,而后蓄勢向上,等到春雷乍響,便是滿山新綠。(轉載自:數字社會發展與研究)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