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4 10:41
原標題:一天吃透一條產業鏈:AI 芯片(引爆市場)
01 產業鏈全景圖
02 AI 芯片簡介
AI 芯片又叫 AI 加速器或計算卡,專門處理人工智能應用里大量計算任務。當下,AI 芯片主要有 GPU、ASIC、FPGA 等。ASIC 芯片還能細分出 TPU、NPU 等。
GPU 擅長大量並行數據處理與運算,通用性強,像數學運算、圖形渲染這類任務都拿手,英偉達、AMD 等是代表廠商。ASIC 芯片針對特定領域設計,專用性強,不過開發成本高、周期長,谷歌 TPU,寒武紀、華為昇騰的 NPU 等廠商產品是典型。FPGA 是能現場多次編程的門電路陣列硬件,靈活性高,但設計難度和複雜性也大,Xlinx 是代表廠商。AI 芯片在雲計算、數據中心、智能駕駛、智慧家電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03 上游產業鏈
芯片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在中游,包括芯片設計、芯片製造以及封裝測試。而上游的基礎 EDA 軟件、材料和設備,是中游製造的關鍵支撐。在國內,芯片產業在上游這部分比較依賴國外,其中最薄弱的環節就是最上游的 EDA 軟件。
03-1 EDA軟件/IP
EDA 軟件是什麼?EDA(電子設計自動化)是輔助芯片設計、製造、測試全流程的軟件工具集羣。沒有它時,工程師靠人工繪圖,效率低;有了它,能從概念、算法開始設計,是芯片設計的 「基石」。
EDA主要分四類,覆蓋不同設計需求:
全球市場:2024 年全球 EDA 市場規模約 157 億美元,同比增長 8.1%。過去五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約 6.5%,主要受 AI、5G、汽車電子等領域驅動。預計到 2030 年,市場規模將突破 200 億美元。
中國市場:2024 年規模約 135.9 億元人民幣(佔全球約 10%),同比增長 13.3%,預計 2025 年達 149.5 億元。增速顯著高於全球,核心動力來自本土半導體產業擴張(如中芯國際、華為海思)和國產替代政策支持。
競爭格局:EDA 市場由國際三巨頭主導,Synopsys(32%)、Cadence(29%)、西門子 EDA(13%)合計佔全球 74% 份額,分別在全流程工具與 IP 授權、模擬 / 混合信號設計、系統級設計(聚焦汽車 / 工業)領域有優勢;中國本土企業中,華大九天、概倫電子、芯華章分別在模擬電路、器件建模、驗證工具上有所突破,但整體國產化率不足 15%,5nm 以下先進製程工具幾乎空白,14nm 以上工藝實現部分替代。
03-2 半導體材料
在半導體材料里,硅片佔比*,差不多 30% ,接着是電子特種氣體、光掩膜和光刻膠。滬硅產業和中環股份是咱國內生產半導體硅片的頭部企業。
03-3 半導體設備
説到半導體設備,光刻機壁壘最高,被荷蘭 ASML 壟斷。光刻決定芯片關鍵尺寸,在芯片製造總成本里佔 35% 。到現在,全球能造* 5nm 光刻機的,只有荷蘭 ASML 公司。
要製造芯片就得有芯片設備,北方華創、盛美半導體、中微公司、晶盛電機等都是這方面的龍頭企業。
04 中游產業鏈
04-1、AI 服務器
生成式 AI 應用的核心支撐是 AI 服務器,就像汽車運行離不開發動機。人工智能產業鏈分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三層,其中基礎層是產業根基,類似蓋房的地基,為 AI 提供關鍵的數據和算力。
服務器常見類型有通用、雲計算、邊緣和 AI 服務器等,其中 AI 服務器專為 AI 訓練和推理應用打造。大模型和生成式 AI 應用爆發,對高性能計算資源需求猛增,AI 服務器正是支撐這類複雜 AI 應用的關鍵。有如下零部件:CPU芯片、GPU芯片、FPGA芯片 ,還有 PCB、高速連接器等。
大模型很可能讓 AI 服務器出貨量飛速增長。大模型產生了海量算力需求,這有望進一步帶動 AI 服務器市場擴張。
IDC 數據顯示,2024-2028 年全球 AI 服務器市場規模預計從 1251 億美元增至 2227 億美元,複合增速 15.5%(2025 年預計 1587 億美元),其中生成式 AI 服務器佔比將從 2025 年 29.6% 升至 2028 年 37.7%;同期中國市場規模預計從 190 億美元增至 552 億美元,複合增速 30.6%(2025 年預計 259 億美元,同比增 36.2%)。
04-2、AI 算力芯片
AI 算力芯片就像蓋房子的地基,是支撐整個算力體系的根本。當下,CPU+GPU 的組合,就像電腦里 「主腦 + 加速器」 的搭檔,是 AI 服務器主流的異構計算系統方案。
看 IDC 2018 年的服務器成本構成數據更能直觀體現其重要性:在推理型和機器學習型服務器中,CPU+GPU 的成本佔比達到 50%-82.6%;尤其是機器學習型服務器,GPU 的成本佔比更是高達 72.8%,相當於這類服務器的 「核心造價」 基本都集中在它身上。
AI 算力芯片的核心優勢在於強大的並行計算能力,這讓它能像高速分揀中心處理包裹一樣,迅速搞定大規模數據和複雜神經網絡模型,高效完成人工智能訓練與推理任務。同時,它不僅在 AI 服務器成本中佔比最高,還為服務器提供底層算力支持,雙重作用下,就像為 AI 運轉築牢了堅實的基石。
正因如此,AI 算力芯片堪稱 「AI 時代的引擎」—— 在 AI 算力需求爆發的浪潮里,它既能借勢獲得發展紅利,又能反過來推動 AI 技術更快落地、更廣泛地滲透到各個領域。
04-3、AI 算力芯片——GPU
GPU 就是圖形處理單元,是電腦圖形處理和並行計算的關鍵。一開始,它主要用在圖形渲染上,像 3D 畫面、圖片處理、視頻解碼,是顯卡核心。后來技術發展,GPU 在通用計算領域也派上用場,像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科學計算、大數據處理這些,這時它就叫 GPGPU,也就是通用 GPU。
GPU 和 CPU 內部構造很不一樣,擅長的事也不同。GPU 有好多簡單核心,內存帶寬高,並行計算能力強,適合大規模數據和高吞吐量任務。CPU 核心少但性能高,控制單元複雜,單線程性能好,適合複雜任務和低延迟場景。兩者內部架構對比如下:
AI 算力的增長速度,就像往陡峭山坡上滾的雪球,體積越滾越大、速度還越來越快。而算力要落地,核心支撐就是 GPU 芯片,需求自然會跟着水漲船高 —— 畢竟雪球要滾得遠,得有足夠結實的 「軌道」 託着。
看一組具體數據更直觀,2023 年全球 GPU規模達到 436 億美元;按照當前趨勢推演,到 2029 年這個數字會飆升至 2742 億美元。換算下來,2024 到 2029 這六年里,它的年均複合增長率能穩定在 33.2%,這種增長幅度,相當於一輛汽車從起步階段直接切入高速巡航模式。
當前 AI 算力芯片領域,GPU 是*主流,就像智能手機的核心處理器般不可或缺;全球市場里,英偉達的話語權堪比操作系統領域的 Windows,基本說了算。
看數據更直觀:2024 H1中國 AI 加速芯片市場超 90 萬張;2022 年英偉達在全球 AI 芯片市場份額超 80%,AI加速芯片份額高達95%,統治力顯著。
競爭格局:
全球 GPU 市場中,英偉達的主導地位堪比零售業頭部巨頭,基本掌握話語權。
全球數據中心在2023年 GPU 出貨 385 萬顆,同比增 44.2%;其中英偉達出貨約 376 萬顆,佔比 98%,收入份額也達 98%、共 362 億美元,是 2022 年的三倍多。
而 PC GPU 賽道格局不同,2024 年Q4全世界PC GPU 出貨 7800 萬顆,;英特爾以 65% 份額領跑,AMD、英偉達分別佔 18%、16%。
04-4、AI 算力芯片——AI ASIC
AI ASIC 是給 AI 應用特製的芯片。優點多,性能強、耗電少、能定製,量大成本低。
對比普通處理器,它針對 AI 特定任務和算法優化,像深度學習的複雜運算,處理起來又快又穩,能滿足 AI 實時需求。而且它很省電,適合大規模數據中心。雖説前期研發花錢多,但量大了單個成本比普通處理器低。
AI ASIC 、GPU在實際使用場景對比如下
算力方面,先進 GPU 比 ASIC 強不少。但 ASIC 專為特定任務優化,像矩陣乘法、卷積運算這些特定 AI 任務,它的計算效率更高,性能可能超過 GPU 。
通用性上,GPU 能運行各種算法和模型,很靈活;ASIC 功能固定,難修改擴展,靈活性差。
功耗上,ASIC 針對特定任務優化,比 GPU 省電。成本方面,GPU 研發製造花錢多,大規模部署時,硬件成本是個大限制;ASIC 大規模生產后,單個成本相對較低。
2023 年數據中心 AI 算力芯片市場規模約 420 億美元,定製 ASIC 芯片達 66 億美元(份額達16%),如同生態中的 「特色模塊」。
預計 2028 年,定製 ASIC 芯片市場規模將達 429 億美元(佔比 25%),2023-2028 年CAGR為近50%,堪比從普通車道駛入快車道;屆時整體市場規模約 1720 億美元,複合增速 32%,ASIC 增速顯著跑贏整體。
05 下游產業鏈
GPU 的應用範圍就像一張不斷鋪開的網絡,覆蓋領域相當廣泛,其中數據中心 GPU 市場的增長勢頭,更是堪比按下了加速鍵。
回溯根源,GPU 最初的定位是為圖形渲染服務,相當於專門為 「圖像處理」 打造的工具。但隨着它的並行計算能力持續升級,就像多功能工具從單一用途進化成多面手,應用場景也隨之不斷拓展 —— 如今已經延伸到數據中心、自動駕駛、機器人、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科學計算、金融科技、醫療健康等多個領域,成為不同行業里的關鍵支撐。
這幾年,全球的數據中心 GPU 市場在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和雲計算這些領域,增長速度那叫一個快。
核心賽道:人工智能
這幾年,咱國內人工智能產業越來越龐大,在各行各業的滲透也越來越深。像智能機器人、智能創作、智慧教育、智慧醫療這些領域,人工智能迅速落地應用,加快了產業優化升級的腳步。
隨着 AI 應用的領域不斷拓展,還滲透到終端消費電子產品里。市場規模快速擴大,終端電子產品又需要算力來支持 AI 應用,這樣一來,對高性能芯片的需求肯定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