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2 22:03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陳月芹
8月21日,趕在公司成立30周年的節點,vivo搶先發布混合現實(MR)頭顯探索版vivo Vision,對標蘋果Vision Pro。不過,vivo選擇了「只發布,暫不發售」的市場策略,目前先在全國10余座城市門店開放首批線下體驗。
發佈會上,「輕便」是vivo智慧終端產品總經理洪沂反覆提到的賣點。398克的主機重量遠低於Apple Vision Pro的650克,高度83mm、厚度40mm的尺寸也比行業均值縮小了26%,重量接近蘋果的頭戴式耳機(386.2克)。
vivo Vision與Apple Vision Pro有許多相似之處,外觀上都採用金屬框架、鏡面質感前蓋、外置電池方案;和蘋果一樣,vivo Vision採用無控制器的眼動追蹤+手勢操控的交互模式,用户想打開一張圖片,只需要眼睛移動、雙指捏合即可操作,和AI眼鏡需要通過連接手機、戒指的操控方式不同。
一位體驗者評價,相比Meta Quest 3和字節跳動旗下VR品牌Pico,vivo Vision的清晰度上了一個臺階,交互也輕松了許多,基礎功能如大屏觀影、串流、空間相冊、沉浸式視頻、全景照片等都能實現,「達到了Apple Vision Pro的七成功力」。不過,vivo Vision探索版搭載高通驍龍XR2+ Gen 2芯片平臺,和Apple Vision Pro搭載的兩顆桌面級芯片Apple M2和R1仍有差距。
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胡柏山認為,硬件生態不是最大的難題。現在的vivo去試水MR領域,和15年前剛做智能手機時的環境已經完全不同,在芯片、系統、應用或是整機生產的能力已經有了巨大提升。
在MR的研發上,vivo已經默默投入了五年時間,才端出了探索版vivo Vision這一階段性產品,此前蘋果用了7年。
「頭顯產品很多關鍵部件的生產能力,在vivo的手機供應鏈體系里已經具備了,包括SoC、光機、攝像頭、結構件等,我不需要再增加新供應商。」胡柏山説,成熟的供應鏈是vivo作為手機廠商切入MR領域最大的底氣。
實際上,vivo Vision探索版還不夠好,只能算基本及格。胡柏山坦言,vivo內部對這款產品的評價在60分左右,距離內部要求的黃金標準還有差距。因此,vivo Vision探索版暫不發售,需等到產品性能達到80分以上,纔會賣給消費者。而要從60分提升到80分,胡柏山給出的大致時間是兩到三年內。
對於MR這一全新的產品形態,vivo連產品標準都需要重新定義。胡柏山舉了個例子,爲了做好佩戴體驗,vivo測試了大量中國人的面部數據,東亞和中亞、歐洲等不同地區的人臉差距很大。如果未來MR產品要出海,爲了保證用户體驗,外觀、產品數據都要做好適配。
除了硬件層面,MR產品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是,MR領域至今未能出現一個像智能手機上的社交媒體或即時通訊那樣的「殺手級應用」,一個足以説服大眾消費者為其付出高昂成本並忍受佩戴不便的應用。以發佈兩年有余Apple Vision Pro為例,其售價在29999元(3499美元)以上,目前的應用場景大多侷限於企業端培訓、裝配和遠程維修,或是消費端的硬核遊戲等特定領域,仍是小眾科技玩家的嚐鮮產品,受眾有限。
對於定價和用户基數太小的問題,胡柏山也補了一顆定心丸:vivo的整個供應鏈生態足夠完善,參照摺疊屏手機vivo X Fold,平均售價9000元,一年能賣60萬台。因此,只要MR產品的硬件足夠好,「價格肯定可以落到1萬元左右,可能小一萬(元)吧」。
硬件層面量產沒有問題,再加上價格能回落到多數用户能接受的程度,把用户基數提上來,「有了這兩個前提,我相信廣大內容製造者會擁抱MR生態。」胡柏山認為。
vivo的野心遠不止生產一款硬件產品。
2025年3月,vivo宣佈成立vivo機器人實驗室,將專注於機器人的「大腦」(人工智能)和「眼睛」(視覺感知)的研發,而vivo Vision頭顯所積累的空間計算和環境感知能力,將直接服務於其消費級機器人的發展。
胡柏山解釋,一方面,MR短期內要解決用户的需求,例如大屏需求、沉浸式需求等;另一方面,站在更長期角度,MR可以作為機器人的眼睛和大腦,來滿足家庭機器人的長期發展。
換句話説,讓探索版頭顯進入用户的真實家庭環境,vivo能夠收集到在實驗室中無法模擬的海量、多樣化的空間交互數據,這對訓練和優化消費級機器人非常重要。
(作者 陳月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