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2 16:09
封面新聞記者 張越熙
2025年上半年,國內手機市場在政策刺激與行業創新的雙重博弈中走出一條「前高后低」的震盪曲線。年初,消費補貼政策如強心針般激活市場,掀起一輪換機小高潮;然而,隨着政策效應邊際遞減,疊加用户消費趨於理性,二季度市場再度陷入收縮區間。曾被視作行業突破口的摺疊屏賽道進入冷靜期,增速顯著放緩。
與此同時,手機廠商集體轉向影像賽道「深挖護城河」:大底傳感器與長焦鏡頭迭代升級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硬件堆砌背后暗藏對用户核心痛點的攻堅。更值得關注的是,AI技術正跨越概念炒作階段,從「營銷噱頭」加速落地為實用功能,場景化應用在提升用户體驗的同時,逐步釋放商業價值,這標誌着行業邁入技術沉澱與價值轉化並行的關鍵期。這場關乎市場周期、技術路線與用户需求的博弈,為手機行業下半場的發展埋下重要伏筆。
2025上半年
行業在穩健波動中尋求技術創新
在經歷了連續六個季度的增長后,2025年上半年國內手機市場在二季度迎來轉折點。IDC數據顯示,國內二季度手機出貨量6900萬部,同比下滑4%,市場承壓。細看各大手機品牌,華為以18.1%份額重奪榜首,雖出貨量同比微降,但憑藉供應鏈恢復與鴻蒙生態優勢穩固地位;vivo、OPPO分列二三位,跌幅分別達10.1%與5%,面臨更大增長壓力;小米則以15.7%份額成為前五大廠商中唯一實現同比增長的品牌;蘋果以960萬台出貨量位居第五,小幅下滑1.3%。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的逆勢增長並非偶然:據其最新財報,上半年智能手機業務收入達961.32億元,佔比總營收42.3%,全球出貨量突破1億台,高端市場(6000元以上)份額提升至9.6%,AIoT生態協同效應持續強化。IDC指出,儘管「618」大促短期刺激銷量,但「國補」政策對需求的拉動效應邊際遞減,廠商與渠道商更多借促銷清理庫存而非驅動新增量。行業正從補貼驅動的脈衝式增長,轉向技術創新與結構性調整的深水區,小米的「高端化+AI賦能」戰略成效,或為存量競爭下頭部廠商突圍提供新範式。
從數據中看,2025年上半年國內手機市場呈現「前揚后抑」態勢,Q1政策紅利驅動復甦,Q2庫存調整導致小幅收縮,但總體上來説波動幅度並不算大。在小幅波動中,廠商依然在通過技術創新尋求增長。上半年,手機行業聚焦體驗創新,技術突破顯著。AI深度賦能成為核心,如vivo X200系列通過AI動態功耗調控提升續航40%,小米澎湃OS實現場景化智能交互,OPPO推出AI健康管家深耕垂直領域。影像技術突破方面,小米15 Ultra搭載2億像素潛望長焦,華為Pura80 Ultra首創一鏡雙目長焦鏡頭,vivo X200 Ultra以蔡司三主攝+全鏈路Raw處理構建專業影像平臺。摺疊屏輕薄化加速,OPPO Find N5以8.93mm厚度刷新紀錄,榮耀Magic V5通過輕量化材料減重至217g。電池與快充升級,真我Neo7 SE配備7000mAh超大電池,硅碳電池技術推動能量密度提升。設計創新如傳音鈣鈦礦太陽能充電技術探索續航新路徑,realme概念機支持外掛鏡頭拓展影像邊界。整體呈現從硬件堆砌轉向場景化、智能化體驗升級的趨勢,技術落地更注重實用價值與用户痛點解決。
技術「堆料」難破體驗瓶頸
手機廠商下半年競逐「場景化突圍」
近年來,全球手機行業雖持續涌現創新成果,但多數技術突破仍停留在量變積累階段,尚未觸及質變臨界點,消費者換機熱情顯著降温,行業增長面臨新挑戰。從充電技術看,快充功率已從最初的慢充逐步攀升至百瓦級,大幅縮短充電時間,但用户充電習慣並未因技術提升而明顯改變,日常充電頻次仍保持穩定。影像領域更是動作頻頻,大底傳感器、超高像素鏡頭及專業拍攝模式不斷迭代,手機拍照效果逐步逼近專業相機水平,但實際體驗提升感知有限,多數用户對複雜拍攝功能的日常使用率仍處低位。產品形態創新亦不甘示弱,大摺疊、小摺疊等新形態接連登場,為消費者帶來差異化體驗,然而摺痕問題、續航短板及軟件適配不足等因素,仍讓不少潛在用户持觀望態度。交互方式上,從傳統觸控到語音交互、手勢識別的多元化變革持續深化,技術準確率顯著提升,但應用場景碎片化導致用户依賴度未實現根本性突破。AI技術則加速滲透至手機各功能模塊,推動智能化水平提升,但目前多集中於影像優化、系統調度等基礎層面,短期內難以成為拉動銷量的核心引擎。
行業分析指出,儘管廠商積極推動技術創新與迭代,試圖通過差異化競爭突圍,但在缺乏顛覆性創新的背景下,消費者普遍持保守觀望態度,購機決策愈發理性,更聚焦產品能否解決真實使用場景中的核心痛點,而非被廠商營銷概念所驅動。市場數據顯示,過度依賴硬件參數堆砌配合低價促銷的策略,雖能短期刺激出貨量增長,卻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換機周期的延長趨勢,行業正陷入「參數內卷」與「增長乏力」的循環。
展望未來,手機AI被普遍視為下半年廠商發力的重點方向,行業正加速推動其從概念宣傳向場景落地轉化。然而,多位行業專家坦言,在材料科學、算法架構等底層技術未取得關鍵突破前,AI技術短期內仍難以撼動市場格局,質變拐點的到來仍需耐心等待。手機行業若要打破當前困局,亟需實現從「參數競賽」到「體驗革命」的根本轉變,以真正硬核技術,解決用户痛點的創新,重新激活換機需求。
專家觀點:
預計2025年手機市場延續弱復甦
下半年手機行業將如何發展?賽迪顧問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白潤軒接受採訪時預測,2025年中國手機市場維持弱復甦。白潤軒認為,2025年手機市場驅動因素之一是政策刺激。中國「國補」政策重點是補貼3000-6000元人民幣的中高端機型,直接刺激換機需求。另一個驅動因素是技術驅動。摺疊屏、AI功能(如生成式AI、大模型)成為廠商差異化競爭焦點,拉動高端市場增長。
技術因素將對提振行業消費有積極影響,中國電信研究院分析師李為民也提到了相關言論。他預測AI驅動體驗升級,如語音助手、影像優化和健康管理功能深化,縮短換機周期。衞星通信技術從高端向主流滲透,手機直連衞星上網將成元年,改善偏遠地區通信。他強調材料創新,如硅碳電池突破續航瓶頸,石墨烯技術實現極速充電。同時,行業競爭轉向生態系統整合。他提醒需平衡技術創新與隱私保護,並關注新興市場政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