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前金立核心創始成員創立,智能眼鏡品牌獲數千萬元融資,已拿下軟銀、傳音等頭部廠商訂單|硬氪首發

2025-08-22 09:30

作者|黃楠

編輯|彭孝秋

硬氪獲悉,深圳市蒙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蒙通智能」)近日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本輪由A股上市公司智動力戰略投資,高軾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融資資金將重點投入產品研發、團隊擴建及生態落地。

「蒙通智能」成立於2022年,專注「AI+AR 眼鏡」 為核心的軟硬件AI終端產品自主研發、以及「空間AIOS系統」為計算中心的生態構建,以實現空間智能時代的AI智能體。

創始人張冒磊為原「金立手機」核心創始成員、研發負責人,曾參與研發多款爆款手機產品,其對消費電子行業的深刻理解,有助於將前沿技術快速轉化為量產產品。「蒙通智能」多位核心成員均來自金立、OPPO、VIVO、阿里、日立、MTK、創維等頭部企業,團隊涵蓋了「手機產業+移動互聯網+AI 」領域複合背景,具備硬件研發、軟件系統、AI算法的「鐵三角」耦合能力。

蒙通智能鯤顯智能眼鏡(圖源/企業)

當前,全球科技產業正經歷由AI大模型驅動的深度變革。隨着多模態大模型、空間計算等技術的快速演進,傳統"屏幕即終端"的交互範式面臨根本性重構。在這一背景下,AI與AR技術的融合正催生新一代人機交互方式,推動智能終端形態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空間躍遷。

根據IDC、WellsennXR等最新預測,全球AR/AI眼鏡市場正迎來爆發式增長的臨界點,預計2028年出貨量將突破1億台,到2030年,空間智能交互市場規模有望攀升至萬億元級別。

一方面,AI大模型在實時推理能力上的突破性進展,為AR、AI眼鏡的交互體驗帶來質的飛躍,可以從簡單的信息疊加轉向更自然、更智能的人機協同;與此同時,用户對 「場景化、沉浸式、智能化」 的交互需求持續攀升,傳統平面終端已難以滿足複雜場景下的高效交互需求,以推動其成為承接未來交互需求的核心載體。

而不可否認的是,在當前智能眼鏡市場中,雖有國外的Meta、國內的小米等頭部廠商分別進行了初步培育,但用户仍以嚐鮮者為主,尚未滲透到主流大眾羣體,市場教育尚未完成,行業也遠未到爆發階段。

「蒙通智能」創始人張冒磊就表示,目前距離AR/AI眼鏡領域的 「iPhone 時刻」 到來,還為時尚早。若類比自動駕駛,當前行業可能處於L2階段,產品更多體現輔助價值。

海外用户體驗蒙通產品(圖源/企業)

張冒磊進一步分析指出,從產業演進軌跡顯示,2025-2028年將是定義下一代AI入口的關鍵窗口期。具體來看,這一階段與2007-2010年智能手機產業格局確立期具有高度相似性。

彼時智能手機通過技術融合、生態構建與體驗突破完成了對功能機的顛覆,「今天的下一代AI入口也正沿着類似路徑演進,AI大模型與AR顯示技術的深度整合,推動底層技術架構的革新、開發者社區和內容生態的快速成長,也為產業提供了持續進化的土壤。」張冒磊説。

為此,「蒙通智能」選擇以AI+AR 眼鏡為核心切入點,採取「量產一代、研發一代、預研一代」的「以快打慢」策略,構建起空間智能終端、空間計算終端、AI算力中心的三大AI生態產品矩陣,包括AI Pocket(遊戲掌機)、AI station、AI Connect 等多款產品,覆蓋終端設備、交互系統與場景應用的多元生態佈局。

蒙通智能眼鏡產品圖(圖源/企業)

2023年,「蒙通智能」就發佈了全球首款最大視場角(FOV)第三代AR眼鏡,這是第一款可量產0.71英寸 Micro-OLED的全能輕薄型AR智能眼鏡,通過創新的光學架構,將高性能顯示系統集成至日常眼鏡形態中,可以解決AR眼鏡在顯示效果與佩戴舒適性之間的傳統矛盾。這款眼鏡也拿到了傳音、軟銀兩大頭部企業訂單,並通過嚴格測試已實現量產交付。

此外,基於在性能、重量等多維度研發突破,「蒙通智能」將於下半年推出可量產的行業 「質價比」 方案AI眼鏡;同時還將發佈其新款AI+AR消漏光光波導「AIR 眼鏡」,不僅保持超輕的機身重量,其獨特的抗雜散光技術可有效減少漏光率,解決過去AR眼鏡在強光環境下可視性差的核心痛點,以拓寬在日常通勤、室內辦公、户外活動等場景的適用範圍。

蒙通智能眼鏡產品圖(圖源/企業)

硬氪瞭解到,僅2025年上半年,「蒙通智能」營收較2024年全年預計實現300%增長,公司正同軟銀、傳音、AOC、榮耀、漢王等全球頭部企業洽談合作,2026年可進入規模量產與批量交付;在翻譯、運動等垂類場景與細分領域方面,加快公司的全球化AI品牌探索佈局。

張冒磊表示,未來的競爭將是生態系統的競爭,公司將構建以「MT Fuse Space AI(多元異構融合大模型)+ MT Space AI OS(系統級交互中心)+ MT AI Agent(垂類場景)」為基座的空間AI交互平臺與服務生態,進一步推動空間AI上技術的落地應用與商業變現。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