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2 09:00
作者|歐雪
編輯|彭孝秋
硬氪獲悉,首驅科技近日獲得近億元天使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智能座艙平臺的開發;S-Smart系統的應用開發;全系新國標產品的量產落地,並加速全球化市場佈局。
首驅科技成立於2025年3月,專注智能短途交通出行領域,致力於提供創新且可靠的兩輪電動出行解決方案。硬氪瞭解到,首驅科技超過70%的專業研發團隊成員曾在國際頭部主機廠企業、汽車行業、兩輪行業以及零部件行業的其他核心系統供應商工作。技術牽頭人張鷹博士是卡內基梅隆大學物理博士,擁有機器學習和化工兩個碩士學位。他先后在豐田北美研究所、蔚來汽車、極氪汽車等知名車企擔任核心研發崗位,主導了電池壽命預測、電驅系統建模及電動汽車安全預警多個突破性項目。
目前,首驅科技的產品可分為三大系列:新型國標電自系列、踏板系列和跨騎系列,包含電動摩托車、電動自行車、越野摩托車、全地形車及短交通出行衍生品等多個產品賽道。值得注意的是,首驅科技瞄準的是更為年輕化的羣體,包括00后、05后等,以用户為中心構建商業模式。
首驅科技兩輪電動車底盤示意圖/圖源企業
首驅科技總裁楊曉對此表示,通過前期大量調研,公司發現新一代消費者更注重品牌選擇和個人喜好,追求與品牌的深度互動和高端服務體驗。首驅科技未來將繼續深化年輕化、高端化戰略,打造更具影響力的綠色時尚出行品牌,引領新一代出行生活方式變革。
近年來,兩輪電動車憑藉經濟、便捷、環保等優勢,迅速成為城市短途出行的主流選擇。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底,中國兩輪電動車市場保有量已突破4億輛,年銷量超過5000萬輛,市場規模超千億元。另隨着新國標政策推動存量替換,以及東南亞、印度等海外市場需求的增長,行業未來五年仍將保持穩健增長,預計2027年全球市場規模將突破8000億元。
不過,在千億市場潛力的前提下,行業仍面臨諸多挑戰。楊曉分析,這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一是價格戰導致企業利潤承壓,部分中小品牌面臨淘汰;二是充電設施不足、電池回收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制約行業可持續發展;三是智能化、網聯化技術的快速迭代,也對傳統廠商的研發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首驅科技的解決方案是重新定義未來騎行。楊曉告訴硬氪,圍繞「新生態、新零售、新服務」戰略,目前,團隊已在算法架構、峰值功率、工況效率、車架耐久性等超100項細分技術領域建立起競爭優勢。截至目前為止,有超過200+全球供應商,參與到首驅科技產品的研發過程中。
首驅科技兩輪電動車車架示意圖/圖源企業
楊曉表示,首驅科技的競爭優勢在於:一是以用户思維為經營管理核心,將用户的社會安全、駕駛安全和售后服務體驗作為企業經營的根本;二是藉助AI算法,融合各大頭部車商的技術,打造更高端、更智能、更好騎的兩輪電動產品。
「從兩輪電動車行業來看,其實智能化體驗還遠遠沒有給用户帶來很好的方向。」楊曉表示,目前兩輪電動車整車數據傳輸效率低,仍依賴20年前的技術,尚未應用汽車行業已普及的高速通訊網絡和高精尖芯片。
因此,楊曉進一步表示,首驅科技將許多精力都放在了研究AI算法上,已在電池管理系統、電機性能優化和全車智能監控三大領域取得突破:電池管理系統通過AI算法實時監控電芯性能並優化續航,提升10%~15%;電機性能借助AI優化磁路、繞線和温度管理,峰值功率比友商提升5%~10%;全車超級雷達可實時監控駕駛環境和駕駛員狀態。接下來,楊曉透露,公司還將重點研究智能座艙、智能動力系統、智能底盤等方向。
首驅科技兩輪電動車電池示意圖/圖源企業
整體來看,首驅科技的產品定位中高端,涵蓋5000-15000元、5萬元以上、10萬以上、50萬以上等價位段。儘管成立時間較短,且產品尚未全面上市,但據楊曉透露,公司營收已初具規模。
投資方觀點:
某輪投資方表示:「隨着新國標實施和用户對輕量化、安全性需求的提升,兩輪電動車行業正迎來結構性升級的窗口期。首驅科技率先突破AI技術加持的量產應用,並已實現全系產品符合新國標,在合規性、智能化、安全性和用户體驗上都具備顯著先發優勢。我們相信,憑藉技術驅動與團隊優勢,首驅科技有望在未來3-5年內成為兩輪電動車領域的領軍企業,重塑行業格局,推動智能出行的全面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