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夜讀 | 做顯而易見的事,賺不到超額收益!霍華德·馬克斯最新訪談:投資的反人性智慧

2025-08-21 23:45

「想獲得超額收益,絕不可能靠做那些顯而易見的事。」霍華德·馬克斯上周接受The Motley Fool聯合創始人及分析師團隊直播對談,交流了50多分鍾。提問者沒有將問題聚焦在宏觀經濟以及政策的評價中,而是回到霍華德·馬克斯的舒適區域,關於投資的本質和常識。霍華德坦言,真正重要的,永遠是兩件事:你有沒有買入能持續增長的公司?你借的錢,是不是借給了能還的人?這番話,對今天的我們尤其有參考價值。當「創新葯」「潮玩」「AI」等概念在不同市場反覆掀起熱潮時,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自己在買什麼、為什麼買?尤其在港股這樣估值極低、但不確定性極高的市場中,更需要分清:哪些是「被錯殺」,哪些是「看上去便宜但其實很貴」。霍華德強調,真正出色的投資人,往往是那些「情緒冷靜、不被新聞帶節奏」的人。他也引用了一句幸運餅乾里的話:「謹慎的人很少出錯,但也寫不出偉大的詩。」幽默之余,道理朴實深刻。參與提問的三位主持輪番上陣,從投資者心理誤區、反人性行為機制,到團隊選人標準、長期收益來源……層層遞進,霍華德也很耐心,娓娓道來。他反反覆覆地提到投資是件很難的事情,噪音很多,不確定性很多,把握風險的難度很大……「投資已經夠難了,如果再被情緒牽着走,那就更難了」。他最后還講到查理·芒格曾對他説:「記住,賺錢這事兒從來都不容易。誰覺得容易,那他就是個傻子。」當我們覺得賺錢輕松、志得意滿的時候,不妨想想這句話。哈哈~~聰明投資者(ID: Capital-nature)也儘量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回答,精譯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
圖片

標普500現在偏貴,但還不離譜

主持人

圖片

現在有各種估值指標都在提醒我們股市可能過熱,比如「巴菲特指標」(股市市值與GDP的比值)、比如標普500指數當前高於200周移動均線約25%、再比如市盈率這些數據。
那你覺得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做?是降低股票倉位,交税離場?還是去找那些大型股、低Beta、有分紅、不受關注、沒人喜歡的公司?畢竟現在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慶祝贏家」的階段,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個明星公司身上。你覺得投資者在這種環境下應該怎麼應對?
 霍華德·馬克斯  我可不是專業的股票分析師,所以大家也不要太把我的建議當真。(笑)標普500目前的估值確實高於長期平均水平。未來12個月的預期市盈率大約在22倍,而歷史均值大概是16倍。22倍算是偏高,當然,也沒到那種離譜的高估。2000年的時候市盈率曾經漲到32倍,那纔是真正的瘋狂。當時買進標普的人,后來基本都虧了一半。我們現在還沒到那個程度,但估值確實偏貴。我習慣把市場分成三種狀態:貴、便宜,還有合理。所謂「合理」,就是中間地帶。如果估值只是合理,那我通常不會做什麼。我一直反對「過度操作」。比爾·米勒有句我很喜歡的話:「真正讓你賺錢的,是待在市場中的時間,而不是你能不能精確地擇時。」我覺得這基本是對的。當然啦,如果市場估值極高,你可能會想拿出一部分籌碼,但別忘了,這時候你還要繳税,而且最重要的是,你還得記得在價格便宜的時候重新買回來。查理·芒格説過,擇時其實是道雙重難題:你得先決定什麼時候退出,而且得判斷正確;等市場真的跌了,你不能只顧着慶祝自己逃頂成功,你還得記得再買回來。問題是,大多數人做不到這點,因為他們太沉浸在「我早就賣了,躲過這波」的喜悦里,結果就忘了重新進場。JP摩根在去年年底發佈過一張很有意思的圖表,展示了從1987年到2014年之間,每個月月末的數據。橫軸是當時的市盈率,縱軸是接下來十年的年化回報率。結果是一條非常明顯的趨勢線:你買得越貴,未來回報越低。換句話説,你出多少錢進場,真的很重要。那張圖的結論是:如果你在市盈率22倍時買入,接下來十年的年化回報大概率只會落在-2%到+2%之間。

圖片

優秀投資人的共性:情緒穩定

主持人

圖片

在你看來,當市場情緒極端、倉位打滿時,投資人應該如何判斷該進還是該退?又該如何調節心態與節奏?
 霍華德·馬克斯  投資的本質是什麼?就是把資本配置好,以便從未來事件中獲利。那如果你無法預測未來,怎麼準備呢?聽起來似乎矛盾,其實不然。你確實可以為不確定的未來做好準備。我不相信預測,特別是宏觀預測,比如經濟走勢、利率、匯率、市場方向這些。但我認為我們可以判斷出:我們現在處在哪種市場氛圍中。市場情緒是樂觀還是悲觀?投資者是在高價瘋狂買入,還是在低價恐慌拋售?你可以據此判斷當前是高風險環境、低風險機會,還是處於正常區間。説到應該怎麼做,我認為投資組合的核心變量,是你在進攻和防守之間如何取捨。你是想配置一個進攻型的組合——在市場好的時候多賺點?還是配置一個防守型的組合——在市場下行時保護好本金?又或者,找一箇中間平衡點?這取決於你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所以你得判斷:現在是不是市場悲觀、價格低迷,那你可能該更積極一點;如果市場情緒高漲、價格昂貴,那就該更謹慎一些。巴菲特説過一句話我特別喜歡:「越是在別人掉以輕心的時候,我們越要提高警惕。」不能同意更多!這正是我一貫堅持的做法。

主持人

圖片

你覺得這種在極端市場環境下保持冷靜、反向操作的能力,是多數投資者可以學會的嗎?我們怎麼去刻意練習呢?
 霍華德·馬克斯  首先,你要明白「反人性投資」為什麼重要,尤其是在市場極端的時候。不是説天天都要跟市場對着干,而是在關鍵時刻能站在多數人對立面。但更難的是,你能不能真的做到?這完全違揹人性。你得在別人興奮時保持冷靜,在別人想跳樓時保持理智。而如果你做到了,那你當然就有可能成為一個超越平均的投資者。現實卻是,大多數人在高點興奮買入——錯了;在低點恐慌賣出——又錯了。你當然應該努力成為「反人性者」,但這真的不容易。什麼時候是最好的買入時機?往往是在經濟低迷、企業盈利下滑、股市暴跌、新聞全是壞消息,人人都想逃命的時候。那時候,就是最便宜的時候。可問題是,你壓根不想買。因為你跟大家一樣,看到的全是恐慌、壞數據、大跌的股價、放量的下跌……你自然也想賣。信息是公開的,每個人看到的都一樣。但有幾個人能在那種時候説:「現在看起來亂成一團,這可能是機會」?幾乎沒有。能做到的人非常少。而你必須學會,情緒不動如山。其實我們看看那些最優秀的投資人,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情緒穩定。

圖片

投資中不重要的事

主持人

圖片

那你怎麼看投資的時間周期?我們一直建議投資人把股票至少持有5年,因為那樣才能穿越完整的商業周期,真正看出一家公司是否值得長期持有。
現在交易頻率越來越高,大家越來越短視。我們也一直在説:「如果每個人都把持有期延長一倍,他們都會變得更富有。」但現實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麼設定自己的「時間錨」,有點新聞或市場波動,就容易慌亂。你有沒有什麼建議?
 霍華德·馬克斯  説實話,這沒有標準答案。沒有一個數字適合所有人,也沒有一個固定周期能應對所有環境。每個人的「理想持有周期」都不一樣。據說富達曾做過一項內部研究,發現表現最好的賬户屬於那些賬户主人已經去世的人。后來大家都找不到這項研究了,我猜它可能根本不存在(笑)。但我還是很喜歡這個傳説,因為它說明了一個朴素但深刻的道理:如果你總是被情緒左右,比如漲了就興奮、跌了就恐慌,你最終的回報大概率不會好。所以最好的策略,可能就是把自己「綁起來」,別瞎動。我們橡樹資本主要做的是機構基金,有些基金甚至鎖定期長達十年,投資人中途是不能贖回的。這就像《奧德賽》里的尤利西斯,爲了抵抗塞壬的歌聲誘惑,他把自己綁在了船的桅杆上。同理,如果市場跌了50%,你吵着要退,基金不讓你退,其實是在幫你保命。所以我一直認為,拉長持有周期、降低干預頻率,是提高投資成功率的關鍵。如果你問我只能推薦大家讀一篇備忘錄,我會選2022年10月那篇——《真正重要的事》。這篇幾乎沒人給我反饋,但我自己覺得,這是我寫過「價值最高、關注度最低」的一篇。文章開頭列了五件事,我認為它們都沒那麼重要,儘管大家天天討論它們。第一件事是:短期事件。比如我在2017、2018年到處演講、見客户,大家最常問的就是:「美聯儲會在哪個月加息?」我會反問他們:「如果我告訴你是5月,那又怎樣?萬一我幾天后又説,其實是8月,你打算怎麼調整你的投資?」這類短期事件,其實根本不值得我們操心。你回頭看看這20年來最劇烈的「黑天鵝」: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20年新冠疫情,美國主權評級下調……如果你在這些事情發生之前清了倉,但又忘了什麼時候該回來了,你可能會錯過最關鍵的一段上漲。第二件事是:短線頻繁交易。買了賣、賣了買,一天幾次。幾乎沒人能靠這種方式長期賺錢,尤其是普通投資者。第三件事是:短期業績。「上個月你賺了多少?」「這個季度你跑贏了嗎?」這根本不重要。真正該關心的,是你下一步怎麼做。但現實是,很多投資委員會會議,前一小時都在討論「過去三個月的表現」。這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第四件事是:過度操作。我小時候有句老話説:「別光坐着,趕緊乾點事。」而我現在反過來説:「別瞎干,老實坐着。」反而可能效果更好。第五件事是:市場波動。市場一波動,投資人就容易被嚇到。你要做的應該是:做出基於基本面的好投資,綁好安全帶,忍住衝動,堅持到底。只要你的投資決策是基於正確邏輯、建立在基本面之上,那就讓時間幫你完成剩下的事。關鍵是要有耐心,要建立長期思維。真正重要的只有兩件事:你有沒有投資於那些真正能持續成長的公司?你借出去的錢,是否借給了那些有能力還錢的公司?就這兩點,纔是決定成敗的核心。不要把市場當導師,要把它當病人。當它陷入情緒波動、判斷失常的時候,你應該站在它的對立面,而不是聽它的話。

主持人

圖片

像前陣子有關關税的消息出來后,市場幾天內劇烈震盪,很多人就在大跌那天把股票賣了。但你回頭看,歷史上很多最大漲幅的交易日,其實都是發生在最大跌幅之后。
如果你在下跌那天清倉了,就會錯過反彈,本來能拿10%的年化回報,可能最后只剩5%。所以,看起來「逃掉了風險」,但從長期來看,往往是錯過了機會。
 霍華德·馬克斯  假設你昨天以100塊買了一隻股票,今天因為一個負面新聞,比如加徵關税,股價跌到了90塊。那你該問自己的是:「我昨天買入的理由,現在還成立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今天應該加倉,而不是賣出。但問題是,大多數人根本沒法正確評估這些事件的影響。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其實是,忽略這些短期噪音。

圖片

從牛市三階段看我們必須小心的三件事

主持人

圖片

你在多個場合都強調,投資人常犯的一個錯誤是,把最近剛發生的事情,當作未來的常態去延伸。
而你反覆講的「均值迴歸」正好與這種慣性思維相反。能不能請你展開講講,你是如何看待均值迴歸的?
 霍華德·馬克斯  我可以講一個小故事。大概是在1973年或1974年,有人送我一句話,這是我人生中學到的第一個投資箴言,非常經典:牛市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剛經歷崩盤、市場情緒低迷,沒人感興趣,只有極少數人開始意識到情況有可能好轉;第二階段:更多人開始接受市場正在復甦的事實;第三階段:所有人都相信未來一片光明,不可能再跌。這段話看似簡單,但幾乎講清了所有投資要領。如果你在第一階段買入,那時候沒人樂觀,你就能撿到真正的便宜;如果你在第三階段買入,情緒已經非常亢奮,價格也被推到高位,很可能買貴了。所以能否判斷出我們正處在哪個階段,其實是投資中非常關鍵的一步。還有一點我一直強調:「不要因為價格下跌就賣出,也不要因為價格上漲就買入。」但很多人總是這樣做。看到股價漲了就説:「我得趕緊上車,別錯過下一波。」結果往往就是,高位接盤,被套其中。在市場低迷的時候,很多人最怕的就是虧錢。他們看到壞消息,總覺得這代表「還會更糟」,而不是把它當作「均值迴歸」的一部分。這種對虧損的恐懼,常常把人趕出市場。而牛市中,還有一種更強大的心理力量:FOMO(錯失恐懼症)。當市場一路狂飆,新聞頭條寫着「有人一天賺了5000刀」,人們開始焦慮,「我是不是錯過了?」「別人都在賺錢,我不能再猶豫了!」於是他們衝進市場,即使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買什麼,為什麼買。諷刺的是,他們在100塊的時候還覺得貴,不敢買;但等漲到200塊了,反而説:「再不買就來不及了!」這就是典型的情緒驅動行為。你必須學會抵抗這種情緒。有本書我很喜歡,叫《瘋狂、恐慌與崩盤》。后來有個續集版本,其中有句話我特別喜歡:「看着別人發財,是對心理健康與判斷力最致命的打擊。」説得太妙了!這就是人性。你想想,那個和你共用健身房儲物櫃的哥們,平時跟你聊天沒啥深度,但突然有天他跟你吹噓説最近賺了多少錢。你一開始還嗤之以鼻,覺得他根本不懂投資。可當第五個、甚至第十個人都開始講類似的故事時,你就開始想:「我是不是也該跟一下了?」這,就是泡沫形成的過程。所以,你必須小心三件事:過度的虧損恐懼;對市場波動的過度解讀;以及最重要的:對錯過機會的恐懼(FOMO)。當牛市進入第三階段,所有資產已經漲了幾個月甚至幾年,每個人都在賺錢,這時候最常見的就是:「投降式進場」,剛好選在最壞的時點買入。你因為漲得太多才進場,但這從來不是一個合理的買入理由。

主持人

圖片

這種心態,是不是有點「投資里的斯多葛主義」?就是説,你更關注現實,而不是被情緒影響。
比如有一次我在看尼克斯季后賽,往旁邊一看,你也在(笑)。當球隊首節打得不錯,旁人都很興奮,你可能會説:「別激動,比賽還早着呢。」你一直都是這種冷靜型性格嗎?還是説在投資上才這樣?
 霍華德·馬克斯  你説得沒錯,我本來就是這種性格。我們覺得自己是頭腦清醒的人,但在別人眼里,可能有點太木訥了。我太太還打趣説我:「你脖子以上像個木頭人。」但我始終認為,你不能在高點或低谷時反應過度。投資已經夠難了,如果再被情緒牽着走,那就更難了。

圖片

你要承擔風險,就要接受不確定性

主持人

圖片

我特別喜歡你寫的那篇備忘錄《風險的重要性》,你在結尾那段寫得特別精彩。我們做投資,風險始終繞不開。能不能請你就「如何理解和麪對風險」,再多講講?
 霍華德·馬克斯  你不能指望不承擔風險就賺錢,但你也不能以為只要承擔風險,就一定能賺錢。想要獲得高回報,你必須接受「不確定性」這個前提。但更重要的是,你得帶着判斷、技巧和冷靜的心態去面對它。大多數人投資的初衷是「我想賺錢」。但問題是,誰不想賺錢呢?憑什麼你就該賺到?你得反過來問:「我願意付出什麼代價?」答案是:你要承擔風險,就要接受不確定性。我們有個基本概念叫「無風險利率」。比如短期國債,幾乎沒有信用風險,回本時間也很短,非常安全。也正因為它安全,回報才低得可預期。你説,我不滿足這種收益,我想多賺一點。那你就可以去承擔一點點風險,比如借錢給優質公司,可能收益從4.5%提高到5.5%。再進一步,你説,5.5%還是不夠,我想要7.5%。那你可以去買高收益債券(垃圾債),但這類債券確實有違約的可能。我做這行快五十年了,根據歷史數據,高收益債的年違約率大約是4%。所以問題不是收益率看起來多誘人,而是你要明白:高收益是對高風險的補償。就像那句老話説的,風險之所以叫風險,是因為它意味着損失的可能性。你不能什麼都不查、什麼都不懂就去承擔風險,那不是勇敢,是魯莽。你必須是:經過判斷、理解透徹、心態冷靜之后,再去承擔它。這事並不容易。你當然可以去拿那些確定性很高的回報,但那種回報通常不夠吸引人。而真正能帶來超額收益的,通常是那些沒那麼輕松、但你願意努力看懂的機會。我們以前學資本市場理論,有張很經典的圖:橫軸是風險,縱軸是預期回報,圖上那條線從左下往右上走。大家都説:這叫正相關,風險越高,預期回報越高。但很多人把它誤解成,高風險的東西一定能帶來高回報。這完全錯了!如果高風險真的總能帶來高回報,那它就不該叫高風險了,對吧?所以,正確的理解應該是:那些「看上去」風險更高的資產,爲了吸引你去買,必須提供「看上去」更高的預期回報。但問題來了,它只是預期回報高,並不代表它一定兑現。這個能不能兑現的差異,纔是「風險」真正的含義。你越走到風險曲線的盡頭,預期回報確實可能更高,但與此同時,回報的波動也會更劇烈,而壞結果也會更糟糕。換句話説,風險不是某種抽象的學術概念,它是真實存在的、不容忽視的。所以每個人都得找到適合自己的風險水平,這本身就很難。更難的是,就算你知道自己能承擔多少風險,你還得判斷:你正考慮買入的資產,它自身又包含了多少風險?在投資里,沒有哪一步是容易的。

圖片

顯而易見的事不會帶來超額回報

主持人

圖片

我想繼續問個如何嘗試性承擔風險的問題。
比如傳奇投資人沃爾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和他的兒子埃德温·施洛斯(Edwin Schloss),他們曾在一次股東會上被問到:「你們的組合里持有150家公司,但實際上前20家公司就佔了總倉位的85%,那為什麼還要買那麼多其他公司?」
他們的回答是:「我們需要持續嘗試新的東西,不然我們就永遠不會知道,哪些公司的護城河正在被侵蝕。」對於承擔一些小風險,通過這些嘗試來理解世界,抓住大的機會。你怎麼看?
 霍華德·馬克斯  我覺得有道理,但説實話,這不是我採用的方式。我本身做的主要是信貸、困境資產和另類投資,並不是專注於股票市場的投資人。但我們可以反過來看一看:很多人爲了提高成功率,通常會去買那些一眼就能看出「好」的公司。比如説,產品領先、管理層優秀、盈利記錄穩定、過去表現出色……但問題是,如果大家都認同它好,那價格往往也就貴了。這種時候你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是在「買好公司」,還是「買得好」?這兩者不一定是一回事。當然,如果你願意接受「市場平均水平」的回報,其實沒必要太複雜,買入指數基金、長期持有就是一個非常合理的做法。但如果你想獲得超額收益、打敗市場,那你就必須做別人沒做的事。這可能意味着你要關注一些小公司、被忽略的冷門公司、或是那些股價暴跌、被拋棄的公司,也可能意味着你得在「還沒被市場發現」時出手。説到底,真正的超額收益,不可能來自那些顯而易見的機會。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要真正理解它、認同它,並貫徹到行動里,那是很難的。你得讀書、思考、研究,尤其是理解「反人性投資」這樣的理念,直到你能清楚地解釋這句話為什麼成立。真的理解了「為什麼顯而易見的事不會帶來超額回報」,那你就已經踏出了成為優秀投資人的第一步。

圖片

賺錢這事兒從來都不容易

主持人

圖片

我知道你一向不太相信預測,曾寫過六條原則明確否定對宏觀預測的依賴。
但有一本書我很喜歡,叫《超級預測》,作者是菲利普·泰特洛克(Philip Tetlock)和丹·加德納(Dan Gardner)。他們研究了一羣預測能力強的人,發現這些人來自不同背景,但有一些共同特質:心態開放、願意調整觀點、善於從多個信息源收集數據、遇到新信息能快速更新認知——聽上去,這些特質其實也很像橡樹資本所倡導的理念。所以我想問,在你們的選人或培養機制里,是否也有意去尋找、訓練那些具備這種「認知彈性」與「逆向思維」能力的人?
 霍華德·馬克斯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我們既挑人,也培養人。就像婚姻一樣,你不能指望找一個完全不是你想要的人,然后靠努力把對方「改造成」你想要的樣子。那樣只會落得辛酸和眼淚(笑)。我們在招聘時,會盡量尋找那些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我們希望他們能跳出主流視角,看到別人忽略的東西,並願意基於自己的判斷採取行動。當然,聰明是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是否具備第二層思維的能力。我在《最重要的事》那本書里專門講過這個概念。意思是:你不能只想「別人都怎麼想」,你得能想得不一樣,而且更深、更對。因為市場價格反映的是大眾的共識,如果你只是跟大家一樣的看法,那你就沒有信息優勢,更別談超額收益。我們找的是那些:能看到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判斷,而且這個判斷通常是對的的人。坦白説,這樣的人本來就不多。想得不一樣容易,想得不一樣又正確,這才難。説到底,成功絕不會來自顯而易見的事,也不會來自隨大流的選擇。當然,大部分時間大眾是對的,所以我們也不是爲了「反對而反對」。而是你得有能力判斷出,什麼時候大眾錯了,而你是對的。這纔是真正的逆向投資,也纔是真正稀缺的能力。

主持人

圖片

這讓我想起我爸説過一句話:「我不喜歡犯錯,所以我從不預測。」
 霍華德·馬克斯  這個邏輯其實挺聰明的,對大多數人來説反而更明智(笑)。我想分享一句我最喜歡的「幸運餅乾語錄」。有次我吃中餐,打開餅乾,里面寫着:「謹慎的人很少犯錯,但也寫不出偉大的詩。」我覺得這太棒了。它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你足夠謹慎,自然出錯概率小,這當然好;但第二層提醒你,如果你太謹慎,你也永遠寫不出真正偉大的詩。如果你想創造點什麼,或者成就非凡,那你必須願意承擔一些風險,也得接受偶爾犯錯的可能。但這不是靠什麼「通用公式」就能辦到的,也不是一臺機器能替你完成的。投資最終是一場關於判斷、情緒、自我認知的修行。你只需要持續轉動那架機器,堅持下去,不斷做正確的事。我記得在寫完《最重要的事》那本書后,有次和查理·芒格一起吃午飯,他那時候就在我們洛杉磯辦公室隔壁大樓辦公。吃完我準備起身離開,他看着我說了一句:「記住,(賺錢)這事從來都不容易。誰覺得容易,那他就是個傻子。」這就是查理,一如既往地直白。(笑)但他説得完全對。如果人人都想賺錢,那「賺得比別人多」怎麼可能是輕松的事?你必須承擔風險、必須在某些方面做到更好,還得知道一些別人沒意識到的東西。這纔是投資真正的難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