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換芯」聯想

2025-08-21 22:42

(來源:北京商報)

或許,我們可以重新認識一下聯想。

2025年Q2,全球PC市場交出一份超預期答卷:出貨量 6840萬台,同比增長6.5%。聯想是其中的佼佼者,期間市場份額為24.8%,較去年同期增長1.8%,穩居全球PC市場第一名;同時,其出貨量達到1697萬台,較去年同期增長15.2%,亦大幅跑贏行業增長均值。

PC業務上,聯想還是那個穩居全球第一的王者。

但在今年初,公司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楊元慶卻提出,聯想要「第五次創業」、要押注「混合式人工智能」。

從1984年柳傳志帶領10位同事創立公司,到2004年收購IBM PC業務開啟國際化,再到 2014年收購摩托羅拉和IBM服務器業務邁向多元化,聯想的每一次創業都伴隨着行業範式的變革。而這一次,AI成為重塑自身基因的手術刀。

聯想仍是PC領域的巨頭,仍是全球最會賣電腦的行家,但在AI重構一切的浪潮里,聯想並不想做一個只會賣電腦的硬件商。主觀上,聯想不想因循守舊、困於單一硬件角色;客觀來看,行業被AI重塑、競爭格局暗流湧動,技術迭代與市場需求變化也推着聯想向前,停在原地更是不被允許。

那麼,AI概念兑現為業務增長了嗎?

矛盾時刻:增長與質疑並存  

矛盾時刻增長與質疑並存  

楊元慶可能有些失望——在交出一份業績增長頗為亮眼的一季報后,資本市場直接給聯想潑了一盆冷水:財報發佈當日,聯想集團股價大跌近6%,市值蒸發約85億港元。

預期差背后,需要被看到的是資本市場對數據的雙重解讀:一方面,188.3億美元的營收同比激增22%,創下歷史最高一季度收入;淨利潤同比狂飆108%至5.05億美元,核心淨利潤(非經調整)也增長22%至3.89億美元,顯示出可觀的盈利能力。

但另一方面,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16.6%下滑至14.7%,創下近幾個財年的同期新低,而基礎設施業務(ISG)雖錄得36%的同比增速,卻仍單季虧損8552萬美元——這種高增與虧損的矛盾,讓投資者對 ISG業務盈利拐點的兑現節奏持續生疑。

具體業務層面,智能設備業務(IDG)貢獻了過半的營收和大部分利潤,PC全球市場份額升至24.8%;與此同時,非PC收入佔比已達47%,基礎設施業務(ISG)以36%的增速遠超整體,AI服務器收入更是同比翻倍。

但結構性矛盾仍在發酵:作為老本行的IDG雖靠硬件撐起基本盤,細分上向電腦、手機、工作站三線均衡發力,無奈成熟市場競爭壓力下毛利率較去年同期小幅下滑;而另外兩項業務ISG和SSG,前者收入大漲的同時虧損擴大129.4%,后者22%的溢利率雖亮眼,但規模仍不足以對衝硬件業務的利潤壓力。

市場的分歧點由此得來——新着力點以短期虧損換取長期壁壘的思路何時能直觀看到行業壁壘和賬面業績,是在第二曲線搭建過程中,聯想必須儘快給出的解答。

AI「換芯」

某客户羣體包含聯想的電子產品供應鏈企業曾在報告中提及,隨着新興領域需求逐漸增長,AI終端比例必然持續增長並逐漸成為主流。亦有行業分析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為搶佔AI算力賽道而進行的戰略投入無可厚非,畢竟在AI時代,算力基建的「賣鏟權」價值無可替代。

若剝離市場情緒,數據當中的AI成色其實還算硬核。

細節上,有幾點可供驗證的信號:其一,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門下AI服務器「同比增長逾一倍」,直接對應大模型訓練與推理需求爆發。一般而言,服務器是項目制交付,客户對功耗、液冷、交付周期要求嚴苛,訂單一旦鎖定,毛利空間高於通用服務器;其二,AI服務開始貢獻利潤。財報原文強調,增長來自「先進服務及人工智能驅動解決方案的全棧式產品組合」。換句話説,AI帶來的不只是增量硬件,而是把硬件、雲、運維打包成結果付費的解決方案,利潤結構更輕。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向北京商報記者提及,AI算力基建仍處於高速增長期,但行業將逐步從硬件堆砌轉向「算力+算法+場景」的全棧競爭。傳統硬件巨頭需加快構建開放生態,通過投資AI軟件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等方式強化整體競爭力。

或許唯一有疑點的反而是IDG集團門下AI PC——北京商報記者在走訪大型商場聯想專賣店時發現,儘管開學季、畢業季等消費旺季導致PC關注度頗高,且聯想不少在售產品都標註了AI PC賣點,但實際諮詢和購買的消費者中,更多關注的是電腦的綜合配置、性價比以及辦公或遊戲性能,鮮少有人明確提及「衝着AI功能」選擇PC產品。這意味着,AI PC雖在出貨量和市場份額上有所突破,但消費者對其AI功能的實際感知與付費意願,仍需更長時間的市場培育來驗證。

短期虧損換取長期壁壘的思路能否跑通,取決於企業能否在「技術投入」與「賬面業績」之間找到動態平衡——聯想給出的階段性答案是:AI服務器已兑現收入,AI PC已兑現份額,AI服務已兑現利潤,下一步輪到盈利拐點自證。

新聯想?

如今再談聯想,古早時期「貿工技」的舊標籤早已不合時宜。從供應鏈和渠道為重轉向AI技術和場景落地為核心,聯想的核心競爭力正在一步步接近「換芯」。

但轉型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基礎設施業務的短期虧損、全球算力競賽的白熱化、區域市場的政策波動,都是擺在聯想面前的現實挑戰;硬件利潤天花板依舊,如何通過服務業務提升溢價能力,也仍是關鍵課題。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傳統硬件巨頭確實正迎來AI拐點,聯想一季度AI相關業務的高增長是一個重要信號,表明傳統硬件巨頭的增長邏輯正在從單純依賴硬件銷售轉向以AI驅動的綜合解決方案。這種轉型不僅反映了市場需求的變化,也標誌着AI技術已從概念期進入規模化落地階段。

北京商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嘗試與聯想集團取得溝通,但截至發稿未得到明確回覆。

一場由AI驅動的「第五次創業」,正在改寫這家40年科技老兵的命運劇本——在AI重塑科技行業的浪潮中,聯想的轉身或許不算驚艷,但足夠紮實。

而它能否在「技術投入」與「短期盈利」的平衡中找到答案,將決定其能否在新增長賽道繼續位居頂端。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實習記者 王天逸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