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編程虧麻了,用虧損換增長,警惕「套殼產品」的規模化陷阱

2025-08-21 19:31

AI編程,可能也沒想象得那樣光鮮靚麗。

最近,國外知名財經媒體Business Insider報道稱,AI編碼工具公司普遍虧損嚴重,因為他們的成本很高,導致其利潤率極其微薄。

訂閲模式下,AI編程公司只能收到固定的費用,但成本卻會隨着用户調用量被無限放大

最極端的案例是,有個 Anthropic 用户跑了100億個tokens,價值上萬美元,但他只需每月付 200 美元。

這種成本與收入的錯位,不只是 AI 編程的個案,而是「套殼產品」普遍的困境:成本的定價權掌握在頭部模型廠商手里,創業公司毫無議價空間;收入端,又因為競爭激烈、留存脆弱,不敢輕易提價轉移成本。

於是,企業只能靠補貼維持表面繁榮,看似規模化增長,實則是在「用 10 美元賣 20 美元」,虧損最后都由投資人買單。

在 AI 時代,找到 PMF(產品市場契合度)的門檻大大降低,但真正決定公司能否走得長遠的,往往是更容易被忽視的那件事:BMPF(商業模式與產品的契合度)。

AI編程,只賺吆喝不賺錢

今年最瘋狂的AI應用,莫過於是AI編程。來看一組數據:

Cursor只花了21個月,就從0做到1億美元年收入,最新的ARR已經衝到5億ARR,人均創收320萬;

Replit更誇張,從1000萬到1億ARR,只用了6個月;

Lovable8個月破1億ARR,人均222萬,估值18億美元。不久前,公司首席執行官安東·奧斯卡 (Anton Osika)表示,公司預計到今年年底ARR將達到2.5億美元,並希望在未來12個月內達到10億美元。

這種速度史無前例。極致的單位經濟模型,加上超短的放量周期,看起來就像是AI生產力兑現商業價值的終極範本。

但就在最近,這個「泡沫」被意外戳破了。

最近,國外知名財經媒體Business Insider(商業內幕)報道稱,AI編碼工具公司可能虧損嚴重,因為他們的成本很高,導致其利潤率極其微薄。

原因很簡單,Cursor等AI編程的變現一直依賴訂閲模式,過去甚至允許「無限」使用,比如Cursor Pro的定價是20美元/月,且不限調用量,Anthropic則是每月收費200美元,不限次數。

這意味着,用户花小錢可以薅大羊毛。一些人付着會員費,就用大型項目瘋狂轟炸,一兩周就能跑出幾千美元的AI推理成本。

甚至有人建立了排行榜來比拼「薅羊毛」能力。在Claude Code排行榜上,最多的一個開發者累計調用了近110億個代幣。

這是什麼概念?100億個代幣,換算成文本,相當於5萬套《哈利波特》全集的字數。即使按GPT-4o的價格算,他甚至要支付6.6萬美元。而現在,他只用每月支付200美元,一年下來,Anthropic最多隻能收到2400美元。

可怕的事,這並不是個例。根據排行榜顯示,排名靠前的開發者的代幣使用成本接近35000美元,遠高於他們支付的費用。

難怪AI編程公司Mocha 創始人 Nicholas Charriere會説:

「所有‘代碼生成’產品的利潤率要麼是中性,要麼是負值。它們簡直糟透了。」 

只賺吆喝不賺錢,並非個別公司,而是整個AI編程行業的共性。投資機構Bessemer的研究也印證了這一點。

過去三年時間里,Bessemer在AI領域投了超過10億美元。最近,他們研究了AI領域增長最快的20家公司,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有一類初創公司正在以軟件行業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

它們在商業化的第一年就能做到4000萬美元 ARR,第二年甚至直接超過1億美元,同時也展現出了驚人的人效比,人均ARR達到了驚人的113萬美元,是傳統SaaS的基準4到5倍。

這並不意味着業務很健康,因為這類公司的毛利率25%,甚至很多還是負數

也就是説,它們的增長很大一部分是以犧牲利潤換來的。看上去,AI編程的火爆,不只是高光的故事,也是深埋的隱憂。

成本控不住,漲價也費勁

虧損換規模,這在互聯網的故事里早已見怪不怪。

真正關鍵的,不是虧損本身,而是有沒有一條清晰的路徑能走向正毛利。只要有辦法提高利用率、控制密度、逐步拿到定價權,那麼補貼就能被視作過渡。

問題是,AI 編程公司為什麼會虧?

從成本端看,雖然推理單位成本一直在下降,但對AI編程的盈利來説幾乎沒改善。因為一個項目規模動輒上億 tokens,即使單價降了,總賬依舊龐大。

更致命的是,用户都只認「最強模型」,而「最強模型」只掌握在 OpenAI、Anthropic 等少數頭部手里。這讓 Cursor 們的成本被死死釘在別人定價上,毫無議價權。

而且,模型調用是可變成本,調用越多,費用越高。這和傳統 SaaS 完全相反。軟件用户越多,邊際成本越低;AI 編程用户越多,成本壓力越大。於是,越火爆越燒錢。

理論上,提價是緩解方式,但現實中競爭讓公司不敢輕舉妄動。

今年 6 月,Cursor 嘗試過一次:把 Pro 套餐從不限量改成「計算額度」,每月只包含 20 美元的模型資源,用完要自掏腰包,同時新增 200 美元的 Ultra 套餐,主打重度用户。結果用户在 Reddit 上集體吐槽「被突然多扣了賬單」,CEO 只好發推公開道歉。

這凸顯了一個死結:貿然提價風險極大,因為客户留存本就脆弱

StackBlitz CEO Eric Simons 就直言,AI 編程的客户流失率高達 20%-40%。相比之下,傳統網站建設工具 Wix 的流失率低得多,因為它的收入更多來自託管和其他高粘性服務,而不是一次性的項目創建。

所有 AI 編程公司都在面對同樣的問題——留存率太低。」Simons 説,「你必須做出一個真正能留住客户的生意。」

與此同時,外部威脅還在加碼。模型層廠商本身就在推出自家工具,傳統軟件公司也在反向包抄。比如 Figma 上線了 AI 編碼助手 Figma Make,天然綁定設計師羣體,對垂直的代碼助手公司構成直接威脅。

既然「開源」模式跑不通,很多公司只能在「節流」上下功夫。自研模型曾被視為突圍方向,但結果並不樂觀。

Windsurf 曾試圖自研,結果因投入過高放棄,最終賣身收場。Cursor 母公司 Anysphere 年初高調宣佈自研,還挖來過 Anthropic 的兩位核心成員,沒想到兩周后就被原公司挖了回去。

AI編程公司的虧損困境,本質上就是一個被反覆忽視的核心問題——商業模式與產品契合度(BMPF)。沒有BMPF,再快的增長也可能只是虛火。

被忽視的BMPF

在AI時代,產品市場契合度(PMF)是創業者最愛講的故事。但他們往往忽略了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商業模式與產品的契合度(BMPF)。

這不僅僅是AI編程的問題,而是所有「套殼產品」都需要面臨的事情。

最近,Pace Capital的Chris Paik寫了一篇文章《Cursor's Problem》,就把這個事情講得比較清楚。

AI的出現,讓找到PMF的門檻大幅降低,出現了很多的「套殼產品」。這些產品距離底層模型太近,功能差異化有限,爲了搶用户,會用低價甚至補貼換增長,利潤率接近零甚至為負。用用户的快速增長,掩蓋極低的用户轉換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AI公司的業務結構很容易就變成了「固定收入、可變成本」。這類模式並不新鮮,保險公司也一樣。但不同的是,保險公司有精算師,可以通過風險定價、用户分層、設置上限和排除條款來守住利潤。顯然,AI編程公司沒有這種能力。

當成本會隨着使用量上漲,而收入卻不變時,你賣的就不再是軟件,而是在替用户承保風險。缺乏精算紀律,比如合理定價、用户分層、調用上限、排除條款。這種模式迟早會滑向 MoviePass、Oyster 的老路。

(MoviePass是美國一家電影票訂閲服務,用户只要每月付9.95美元,就能幾乎無限次看電影。結果大量重度用户瘋狂薅羊毛,去影院次數遠超公司預期,公司不得不為每張票全價買單,很快陷入鉅額虧損,最后破產。)

這種模式最后會帶來兩個問題:

第一,用户羣體倒掛。輕度用户(最賺錢的那部分人)因為獲得的價值有限,會流向定價更合理的替代品;留下來的,反而是薅羊毛的重度用户,形成「死亡螺旋」。

第二,營收掩蓋腐爛。新增用户帶來漂亮的增長數據,但毛利在暗中持續惡化。團隊為DAU上漲歡呼時,資產負債表其實在默默替用户支付一筆「返利」。這就是所謂「用10美元賣20美元」的規模化陷阱。

補貼從來不是商業模式,它充其量只是過渡手段。未來真正的護城河,要靠定價權。Cursor面臨的選擇很殘酷:繼續補貼,就能維持表面繁榮,卻無法證明PMF;開始按比例收費,用户量會下滑,但留下的,纔是真實的市場需求。

在AI時代,找到PMF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商業模式的匹配,再高的增長終究也只是鏡花水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烏鴉智能説」,作者:智能烏鴉,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