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具身智能機器人風口半年:在產業鏈狂歡中被場景化迷茫「硬控」 | 新經濟·半年報

2025-08-21 14:47

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幾天前,在全球人類的圍觀中,本以為會科技感滿滿的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卻出現了不少名場面:

參加長跑的機器人把工作人員撞倒后,繼續若無其事地往前跑;拳擊比賽中,趁着工作人員不注意,機器人繞到他的身后直接開始揮拳;在下樓梯時,機器人直接卡倒,還把頭都給摔掉了……但你以為這些人形機器人運動員就是來搞笑的?當然不,從今年初人形機器人在春晚舞臺上大扭秧歌到騎腳踏車,到給自己充電,輪足自由切換,甚至還在各大賽事上給出非常驚艷的表現。

事實上,這些機器人或許已代表了目前國產機器人的最高水平。今年以來,A股機器人概念板塊已上漲近60%,優必選、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等陸續簽下商業化大單,這一切都預示着,中國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從技術到資本層面在半年來正經歷着一個快速突破的新階段。

資本追捧:

具身智能「熱火朝天」

機器人概念股半年漲近6成

所謂具身智能,是由物理載體的智能體在一系列交互中,通過感知、控制和自主學習來積累知識和技能,形成智能體影響物理世界的能力。當人類從通過互聯網上訪問ChatGPT,邁過AI手機的熱潮,在時下,可搭載具身智能的最前沿物理載體毫無疑問是機器人。

正是因為具身智能的存在,一個個沒有感情機器人變成了能聽會動懂表達的智能體,也讓資本在二級市場看到了機遇。

2023年12月29日,優必選於香港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上市后,曾在次年3月創出單日上漲88%的神話,股價一度觸及328港元/股的高位;不過,隨后股價一路震盪下行,今年1月一度觸及40.8港元/股的低點。

高新技術賽道都存在周期性,優必選已注意到了這一點。其在今年4月公佈的2025年度財務預算報告中透露,會將研發費用提升至人民幣5.4億元,在過去兩年這一數據分別為4.78億元和4.9億元。與此同時,管理費用則會進一步壓縮至人民幣3.5億元。

在A股,機器人概念從今年1月的不到4000點,在8個月間已上漲了58.55%,並在8月20日創下了6273.29點的新高。

在成分股市值Top3中,工業富聯總市值接近萬億,到目前為止股價已較今年上半年的低點上漲了2.51倍;市值排名第二的美的集團股價也維持在70元上下,年研發投入在150億元上下,為市值前三中最高;市值排名第三的立訊精密也在經歷了今年初的震盪行情后,迴歸40元區間。值得注意的是,科創板上市公司上緯新材也在智元機器人入主后,接連斬獲10個漲停板,刷新A股「20cm」個股連板紀錄。

在一級市場,未上市的明星企業也獲得了資本的青睞。今年6月,宇樹科技完成C輪融資,有中國移動、騰訊、阿里等產業巨頭紛紛入局,融資后公司估值達到120億元。其創始人透露,公司2025年營收預計突破10億元,且自2020年起連續五年實現盈利;公司毛利率長期維持在50%以上。

機器人運動會不僅是科技實力的競技場,更是資本市場的風向標。數據已經證明,機器人產業正迎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期。在機器人量產元年,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正在工廠落地,開始新的「進化」訓練之旅,為未來的進一步放量作準備。

規模擴張:

現存相關企業近90萬家

概念正轉化成生產力

「具身智能」一詞今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與6G、量子科技同列未來產業賽道,預示着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和製造中心,正迎來新一輪高速增長期。

據摩根士丹利在今年6月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已達470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的40%;該分析機構預計,到2028年,這一數據將增至108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23%。

報告稱,無人機、移動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將成為主要增長引擎,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達到20%、35%和46%。其中,中國製造業機器人密度已從2017年的97台/萬人躍升至2023年的470台/萬人,增長近5倍。

在這背后,是完整的機器人產業鏈已經在我國構建。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機器人相關企業超89.1萬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註冊相關企業約9.1萬余家,從企業註冊數量趨勢來看,近五年間,機器人相關企業的註冊數量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

和過去發展LED、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的路徑不同,具身智能的特殊之處在於既需要硬件突破,依靠軟件革命,其前途便不完全由資本決定,而由技術迭代速度左右。所以,企業越多意味着產業分工越精細,更利於從整體上做大蛋糕,實現規模經濟。

因此,我們會看到每當DeepSeek、訊飛智能語音揹包等大模型及其應用升級一回,機器人的「腦力」就躍遷一次;每當中大力德、奧比中光等在國產零部件替代上打破技術壁壘,成本就會下探一截。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地區,機器人產業還是當地的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在諸如珠三角、長三角等區域,產業鏈各環節企業加速聚集,讓核心零部件從生產到使用幾乎沒有物理距離:這讓每一次測試每一個零件的更換,迭代速度和試錯成本極地。以中國的工業基礎鑄就的底氣,讓具身智能從一個新興概念,迅速轉化成看得見摸得着的生產力。

行業痛點:

商業變現仍是瓶頸

關鍵是解決標準化問題

既然具身智能機器人這麼火,那麼我們可以買回家嗎?當然可以。

幾天前,就有具身智能機器人廠商就把自家產品帶到了電商平臺上銷售,標價1.3萬元到45萬元不等。這些上架的商品包括人形機器人和四足機器人產品,聚焦文娛商演、教育科研領域,以及工業級應用。

在商業世界中,任何資本的投入所追求的都是利潤最大化。但時下困擾中國具身智能機器人賽道最大的問題就是商業化。畢竟,當你冷靜下來后會發現,花幾萬塊買一臺機器人回家,卻只能笨拙地疊衣服;機器狗雖然能翻跟頭,卻很難幫忙端杯水……所以,這筆錢終究還是省下了。

不過,在to B場景中,以優必選、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為首的頭部企業還是在近期屢屢簽下大額訂單。其中,今年6月,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聯合中標中國移動旗下公司2025-2027年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採購項目,總標包1.24億元,刷新當時國內人形機器人企業最大單筆訂單紀錄。

但這終歸只是在工業製造、展覽展示這樣同質化程度較高的場景中,如果要深耕細分市場,形成「小而美」的生態佈局,就還需要進一步擴容破冰。

畢竟,人形機器人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要解決「手」和「腦」協調需要相當的時間。其技術原理是,要規模化地實現硬件設計和算法設計匹配,需要將來自不同供應商的零件穩定而低成本地組合,而倒逼供應鏈發展成熟需要一定的時間。此外,由於目前人形機器人種類多樣,各廠商都在採集數據,但數據不能互相使用,資源利用效率不足。

優必選首席品牌官譚旻在接受採訪時談到,當前主要是人形機器人廠商自己設計,找供應商按照要求加工零部件,然后進行組裝。「由於零部件標準不統一,且不同人形機器人廠商的設計和要求不同,供應商難以靠定製少量非標準化的零部件獲利;即使工廠能做出所需零配件,整機組裝也有挑戰需要克服。」

類似於很多行業在發展初期,都面臨着標準化缺失阻礙商業化進程。當前,人形機器人軟硬件行業標準尚不明確,產業鏈混亂,無法實現標準化生產,自然也就談不上短期內的大規模應用。

東方證券研報也指出,和相對標準化的工業場景不同,服務領域的工作非標程度大,對於機器人的理解和泛化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大多數情況下的服務機器人的工作對象是人,法律法規的要求會更加嚴苛,還需要通過更多的驗證。

未來,隨着技術成熟、成本降低、場景擴展、產量增加,上述難題將會逐步得到解決,具身智能機器人也將深刻改變現有生產與服務模式。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專家點評:

具身智能潛力不言而喻

關鍵是突破場景限制

回看過去十幾年,科技圈最不缺的就是「風口」:VR眼鏡、虛擬貨幣區塊鏈、元宇宙……到了具身智能這里,會不會像曾經諸多前途無量的賽道一樣,到突然「啞火」?

在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林詠華看來,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大規模落地要有更大的技術突破,需要證明一些重要的價值問題:第一,它是否能夠比人聰明,完成人類智力完成不了的事情。第二,它能不能比人更加高效,持久性更強。第三,它能不能完成人類難以到達,例如一些危險場景。它至少要佔其中一項纔有可能真正説服行業落地。

顯然,一旦機器人在具身智能的賦能下突破了寫死的邏輯算法和執行,開始不止各自負責各自的任務,還能夠自己去感應周邊的環境,再基於大模型進行推理和決策,毫無疑問會帶來新一輪的生產力革命。

不過,騰訊首席科學家、Robotics X實驗室主任張正友認為,雖然大模型已經實現了突破,但放到機器人上也不能馬上實現自主。他認為,真正的具身智能是要能自主學習和處理問題,對環境變化和不確定性能夠自動調整和規劃。

張正友提到,要讓具身智能實現突破,要解決四個問題。首先,現在大模型里只包括了視覺、聽覺,還沒有觸覺;而觸覺非常重要,是機器人複雜感知能力的一部分,具備觸覺才能感知和理解周圍不可預測的非結構化的環境和物體。其次,強大的執行能力,包括移動、抓取、操作,以便能夠與環境和物體進行交互。其三,學習能力,能夠從經驗和數據中學習與適應,以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環境的變化。其四,自適應能力,能自主調整自己的行動和策略,以便應對不同的環境和任務。在此基礎上,還要將這些能力有機高效地整合,才能真正達到人類所希望的具身智能。

不過到目前為止,因為具身智能的商業化還沒有凸顯,未來不排除會面臨周期性的泡沫破滅的低谷。朱嘯虎就認為,具身智能的估值已經與商業化潛力脱鈎,即「市場高度共識,商業化又不清晰」。

諸多事實已經證明,創新誕生過后,往往是一個豐富的生態系統,隨之而來的必然結果是大廠下場,讓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就像是外賣、AI眼鏡等賽道,等到大廠都已經入局了,已説明這個不確定性的領域已經變得十分清晰了。

「人工智能已深入社會生活如語音交互普及,而具身智能則更進一步。」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李治軍表示,具身智能是代表未來的前沿領域,充滿挑戰與機遇;它將數字智能與物理世界結合,通過物聯網、機器人等技術實現環境感知與實體操控。「這種‘數物融合’的特性使其成為極具價值的賽道,從業者都可積極投身這一領域,把握創造巨大價值的機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