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1 15:55
美國科技股近日遭遇重挫,投資人相繼從幾家重量級科技和半導體公司獲利了結。當地時間8月20日,納指連續第二個交易日下跌。
市場對於人工智能(AI)投資的熱情似乎正經歷拐點。
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生成式AI投資在95%的機構中幾乎沒有帶來任何回報,這一發現無疑給原本熱火朝天的AI狂潮潑了一盆冷水。
AI概念無疑是近年來推動美股屢創新高的關鍵因素,但當泡沫的質疑聲逐漸佔據主導,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都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場豪賭究竟能否兑現長期承諾,抑或是正在重演歷史上鐵路、互聯網等一次次投資泡沫的老路。
泡沫隱憂
自從ChatGPT橫空出世,資本圍繞AI的熱情不斷升溫,英偉達、微軟等科技巨頭股價節節攀升,大量初創公司借勢涌現。
然而,警示聲也愈發明顯。OpenAI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爾特曼直言,投資者「過度興奮」,甚至形容某些初創公司的估值「完全瘋狂」。他將當下情形比作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互聯網泡沫:資本因顛覆性技術忽略基本面,最終導致大規模倒閉。
事實上,部分初創企業甚至只憑一份商業計劃書就能融資數億美元,這種「PPT式」投資讓奧爾特曼憂心。他提醒創業者,若缺乏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一旦市場降温將率先被淘汰。
MIT的研究也印證了這種擔憂,95%的企業AI投資實際上未能產生經濟效益,被困在「高投入、零回報」的困境中。
歷史經驗表明,技術革命往往伴隨着投資泡沫。美國學者的研究顯示,當前AI投資在GDP中的佔比已超過上世紀互聯網電信熱潮,僅次於19世紀鐵路大擴張。
這種資本過度集中帶來兩大后果:一是三年間AI資本支出增長十倍,吞噬了美國半數以上投資,其他產業資金被擠壓;二是經濟整體增長放緩,就業市場停滯不前。與此同時,電力和水資源緊張,也加劇了通脹風險。
科技巨頭的分化進一步凸顯泡沫特徵。英偉達憑藉GPU銷售賺得盆滿缽滿,利潤接近翻倍,而Meta和蘋果仍難以從AI業務直接盈利。這表明,當下的繁榮可能更像「淘金賣水」式的虛假繁榮:賣工具的公司獲利巨大,真正依賴AI應用的企業卻難見實質回報。
市場情緒也在變化。曾經引爆熱潮的ChatGPT最新版本熱度下降,投資者對其商業潛力產生懷疑。如果AI技術無法快速落地到帶來顛覆性價值的應用,高估值公司極有可能成為金融體系的隱患。一旦資金鍊斷裂,泡沫破裂帶來的衝擊將遠不止科技股下跌,可能擴散至就業、消費和宏觀經濟層面。
換言之,當前AI投資既是增長動力,也是潛在風險源。正如研究所警告的那樣,若資本繼續以失衡的速度集中,泡沫破裂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十字路口
儘管泡沫警告不斷,但並非所有聲音都悲觀。高盛在近期報告中指出,美股「七巨頭」盈利能力強勁,為市場估值提供了堅實支撐,因而當前情況不能簡單歸類為泡沫。
不過,這一判斷也面臨挑戰。部分公司如帕蘭泰爾(Palantir)市盈率已高達600倍,與互聯網泡沫時代的極端案例高度相似。
市場的分歧還體現在資本操作上。IPO狂潮再度迴歸:設計軟件公司Figma上市首日股價暴漲250%,多家AI獨角獸(OpenAI、Anthropic等)被視為潛在候選。在高估值與資本熱錢驅動下,AI企業正迎來新一波融資高潮。
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推動的「AI行動計劃」為企業掃清了監管障礙。美聯儲的降息預期也進一步刺激了風險偏好。
奧爾特曼的態度在此時格外耐人尋味。他承認AI可能重演互聯網泡沫的軌跡:短期內會有大批企業倒下,但長期來看,AI的價值不可低估。這意味着,泡沫或許是技術演進的必經階段——當短期投機消散,真正有實力的企業將存活並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
而奧爾特曼本人也正推動OpenAI進行前所未有的投入——計劃未來投資數萬億美元用於數據中心和芯片建設,並探索新的融資工具。這種「邊警告邊加碼」的態度,也折射了當下AI行業的普遍心態:所有人都清楚風險,但在狂潮未退之前,沒有人願意停下。
因此,圍繞AI的爭論並非「泡沫還是革命」的二選一,而是一個動態過程。短期繁榮不可避免伴隨過度,但長期潛力依然被普遍看好。正如歷史所展示的,鐵路、電氣化和互聯網都經歷過類似的泡沫與淘汰,最終倖存者才真正塑造了新的時代。AI的未來,也許正處在這樣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