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綠色礦業實踐:天然鑽石開採如何實現環保與效益雙贏

2025-08-20 11:50

天然鑽石開採曾揹負「高耗能、高污染」之名,但前沿科學發現與技術創新正推動這一產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環保與經濟效益的深層融合。核心突破點在於金伯利岩這一「碳海綿」的地質奇蹟——研究顯示,每開採一克拉天然鑽石,金伯利岩可吸收約5噸二氧化碳,其碳封存能力遠超開採過程的碳排放。俄羅斯科學家更證實,加工后的金伯利岩在尾礦儲存中持續吸碳,每噸礦石可吸收82千克二氧化碳,全國年吸碳量達250萬至300萬噸,為開採排放量的1.5倍。這一特性使天然鑽石產業首次具備碳中和的科學基礎。

環保實踐:從源頭控制到循環利用

(一)低碳開採技術革新:

加拿大戴維克鑽石礦採用原位溶浸技術,減少挖掘擾動和碳排放;非洲博茨瓦納奧拉帕礦將金伯利岩廢料轉化為土壤改良劑,使荒蕪礦區重現綠意。比利時安特衞普加工中心引入激光切割與水循環系統,降低能耗與廢水排放。

(二)全周期生態修復:

湖南郴州寶山礦區投入2.3億元修復生態,完成6平方公里綠化造林,栽植苗木超100萬株,將廢棄礦坑改造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山東平邑縣嚴格推行「邊開採、邊治理」模式,礦區復墾率達99%,實現資源開發與土地復墾「三統一」。

經濟效益:產業鏈增值與可持續轉型

(一)產業價值多維延伸:

澳大利亞阿蓋爾鑽石礦關閉后轉型地質旅遊,延續經濟活力;俄羅斯雅庫特地區依託鑽石產業建立完整產業鏈,帶動區域GDP持續增長。寶山礦區通過「工礦+旅遊」模式,成為湖南省工業旅遊標杆,年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

(二)資源利用效率躍升:

河南恆裕礦業引入AI礦石分選設備,處理能力從每日5000噸提升至8000噸,同時降低能耗30%。福建天寶礦業投資尾砂膠結充填系統,使礦石回採率從85%提升至92%,累計增收近20億元。

曾經因開採而裸露的礦坑,如今已成為綠蔭覆蓋的生態公園;昔日高排放的加工廠,正變身為碳中和技術實驗室。天然鑽石產業的綠色轉型,本質是將地質奇蹟轉化為生態紅利:金伯利岩的碳封存能力重塑產業環保基因,智能技術與循環模式則撬動效益增長。當礦區蜕變為旅遊景區、尾礦轉化為建築材料、礦石分選依靠AI精準操控,環保與效益的邊界已然消融。綠色礦業的未來,恰如桂陽寶山礦區入口處鐫刻的標語——「金山銀山,就在綠水青山深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