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0 07:41
8月19日,總投資額超400億元的6個重磅項目選擇落地上海臨港。這些項目涵蓋了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汽車軟件、人工智能等關鍵方向。這樣的高光時刻在過去的六年里多次出現,串聯起來看就是肩負國家戰略使命的臨港新片區高質量發展的六年。
揭牌成立六年來,臨港新片區始終堅持以「五個重要」為根本遵循,實現了高速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6%,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8.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5.7%,區域經濟規模邁上了新臺階。
「臨港的巨大發展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新片區2019年設立以來,錨定打造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的目標,面對疫情的衝擊、國際經濟下行的影響,主要經濟指標仍然是逆勢上揚。」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陳杰在8月19日的簽約儀式現場表示,臨港已逐漸從區域產業經濟體成長為上海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增長,「這個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凝聚着每一位建設者辛勤的汗水。」
陳杰同時表示,最新6個重磅項目的落地,背后是企業對臨港的期盼和信任,將最重要、最具未來前景的項目佈局於此,「從長遠來講,我相信這樣一個佈局在若干年之后一定會開花結果、枝繁葉茂。」
不斷落地的項目彰顯出,臨港新片區對全國甚至全球產業的吸引力都在不斷增強。「臨港是國家開放的前沿陣地,開放的真正落腳點還是要在產業發展上。」上海市委常委、臨港新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金山如是表示。
尤為關鍵的是,除了獨特的制度優勢,經過數年高速發展之后,生態優勢已然成為臨港產業最大的競爭力。集成電路、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在臨港不斷地加碼投資、提升產值規模,上下游強磁效應頻頻顯現。
「對一家企業的發展來説,如果一個地方產業體系、產業生態不好,企業很難做出更大的成績;但是如果產業生態好了,不僅一家企業會好,產業鏈的所有企業都會好。」陳金山擲地有聲地強調,圍繞主導產業,臨港還將構建起更加良好的產業生態。
最大優勢是制度創新,持續釋放活力
對一家大宗貿易企業來説,國際市場價格瞬息萬變,企業如果無法及時收付款,很可能錯失最佳交易時點,不僅造成經濟損失,還會影響企業信譽。擺在這類企業面前的客觀難題是,結算效率是影響他們開展離岸貿易的瓶頸之一。
在臨港新片區,這類企業目前貢獻了約90%的離岸貿易規模,是推動該區域離岸貿易發展的絕對主力軍。今年陸家嘴論壇期間,央行宣佈將在臨港新片區開展離岸貿易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上述問題迎刃而解。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金融貿易處副處長張建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介紹,試點方案首創以離岸貿易專營子公司為載體,試點銀行對試點企業「免審單」結算,將2-3個工作日的結算流程壓縮至「秒級」。「真正實現了在離岸貿易結算上,對標國際最高標準,與中國香港、新加坡等成熟離岸中心達到同等時效。」
上述試點后僅一個月就有多家企業申請試點。其中既有外資企業,也包含了民營和國有企業,業務品種既涵蓋晶圓半導體,也包括了傳統制造業、有色金屬大宗貿易等,「與臨港產業契合度高。」
據記者瞭解,部分試點企業在試點首月就順利通過「免審單」模式,憑指令高效完成了離岸貿易資金收付,累計規模約人民幣5億元。
試點方案的成功落地,有助於臨港進一步發展離岸貿易。過去的2024年全年,臨港新片區離岸轉手買賣規模約為247.8億美元,同比增長87.5%,佔全市比重高達46.1%;進入2025年,增長勢頭依舊不減,第一季度離岸轉手買賣規模約為81.53億美元,同比增長56.67%。
截至目前,臨港已吸引超百家開展離岸貿易的企業紮根。「隨着未來更多試點企業和銀行的加入,臨港作為統籌在岸與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將持續吸引全球資源要素集聚,形成更具競爭力的離岸貿易金融生態,也將助力上海不斷提升在全球貿易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張建表示。
而像上海荷福成電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荷福成電」)這樣的初創企業則受益於臨港的「撥改投」創新試點。
為打通「0-1」創新驅動路徑、加快建成全球創新創業高地,具有臨港新片區特色的「撥改投」創新試點工作方案及管理辦法在今年4月推出。在今年5月的2025年臨港科創大會上,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宣佈每年投入2億元左右資金用於「撥改投」創新試點項目和研發專項,首批8家「撥改投」試點項目在大會上正式簽約。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科處副處長傅張傑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介紹,臨港特色的「撥改投」有多項創新之處,其中包括,「將項目遴選立項決策權充分釋放給科創平臺和高質量孵化器,最大程度激發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策源優勢。」此外,創新性地採用專項創投基金形式作為持股平臺,具體負責股權轉化階段的項目盡調、投資協議談判及簽署、投后管理、項目退出等工作,「這種機制可有效發揮市場化基金運作活力。」
這一創新試點也將推動政府完成三重轉型。「從過往的產業專項政策制定者變身為產業合夥人,更早介入項目陪伴初創企業共同成長;從過往的風險兜底者轉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從過往的行政干預轉向科創平臺、高質量孵化器和專項創投基金市場賦能。」傅張傑強調。
荷福成電作為承擔單位的AI超算中心指揮的全地形光伏智能鋪裝機器人項目是上述首批試點項目之一。項目總融資1億元,估值投前3.5億元,政府支持專項資金500萬元,旨在搭建全地形光伏智能鋪裝機器人的生產及測試線,預計實現營收超4億元。
今年5月,荷福成電正式在臨港註冊成立。荷福成電總經理陳曉東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時介紹,目前公司在臨港已組建了以40名核心科研人員為主的技術團隊,主要是以研發和生產為主。公司研發的光伏組件智能鋪裝(拆卸)和光伏組件智能運維繫列機器人,實現了光伏運維產業鏈生態的閉環。
荷福成電的母公司上海荷福人工智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周錦霆此前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時也透露,公司2025年在臨港新片區擬投資5億元。其強調,在一個好的氛圍中投資、建廠,公司發展「就會如魚得水。」
據瞭解,該公司目前已經和中國華電、中能建、中建二局、中建三局、中建科技、中國五冶等單位達成合作並完成產品交付。「臨港的產業生態聚集以及成電智能系統科創平臺,為我們提供了場景賦能,撥投聯動的資金以及幫助申請科技研發專項,持續助力我們的產品迭代升級,加速了我們技術成果的孵化。」陳曉東表示。
陳金山在臨港新片區2025年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上曾強調,臨港最大的優勢是制度創新,最核心的競爭力是高水平開放,要始終把制度創新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舉措。
揭牌成立六年來,臨港新片區始終堅持以「五個重要」為根本遵循,深入推進建設以「五自由一便利」為核心的制度型開放體系。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臨港已形成突破性制度創新典型案例166個,其中全國首創案例79個。
產業集羣壯大,新業態不斷培育
今年6月,在臨港成立僅5年的上海芯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芯密科技」)科創板IPO申請獲上交所正式受理,擬募集資金7.85億元。該公司是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臨港新片區首批重點企業。
「芯密科技在臨港出生、成長,目前公司規模快速發展,2024年已實現營業收入超2億元,員工數量現已超過200人。」芯密科技副總經理、董事會祕書張棟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
憑藉過硬的技術實力和優異的產品性能,芯密科技現已成長為國內半導體設備用高端全氟醚橡膠密封圈的頭部企業,實現關鍵零部件的國產替代。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2023年、2024年,芯密科技半導體級全氟醚橡膠密封圈銷售規模連續兩年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三,在中國企業中排名第一。
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實控人為謝昌傑。早在2001年,謝昌傑在中芯國際擔任設備工程師。2002至2020年,他先后在德儀、大昌、啟揚、特仰等公司任職,負責多個國際頂級密封品牌的銷售與技術應用,帶領團隊實現密封產品在中國市場長期佔據領先市場份額。深耕半導體領域20余年后,謝昌傑決定自主創業,並將創業方向定為國產化率幾乎為零的半導體級全氟醚橡膠。
自2020年成立以來,芯密科技已完成五輪融資。深創投、中芯聚源、IDG資本等頭部機構深度參與,在臨港深度佈局的中微公司、拓荊科技兩大半導體設備龍頭於2023年也對其進行戰略投資3000萬元。
張棟説,芯密科技5年前選擇在臨港啟航,「主要是臨港有着‘東方芯港’的定位,聚焦集成電路全鏈條佈局,在產業發展、區位集聚效應、政策支持以及科研氛圍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與公司主攻的半導體高端密封材料高度契合。」
實際上,在臨港新片區的主導產業中,集成電路絕對是核心組成。發展至今,臨港新片區已成為國家重要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羣和科技創新高地,2020年10月正式揭牌的東方芯港集成電路綜合性產業基地目前也已成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度最高、產業規模最大、產業創新力最強的基地。
「近年來,園區內不斷完善的產業鏈條和開放合作的氛圍,讓企業間有了更多交流與合作的機會。這種生態效應,幫助芯密科技更快地融入產業鏈,提升了研發與應用的效率。」張棟説。
「企業到臨港來,肯定能找到上游的供應商,也可以找到下游的客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發改處處長陸瑜此前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強調,產業鏈的高效匹配和對接已經成為臨港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一個核心優勢。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發改處副處長莊青松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最新介紹,圍繞重點產業領域,臨港持續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例如,在集成電路產業,最新推動了長電車規級封測、舜宇光波導等項目投產,引入盛合晶微、先導科技等龍頭,產值在去年增長1.6倍基礎上,上半年同比增長23.8%。
除集成電路產業外,民用航空產業,引進大飛機配套企業60余家,上半年航空航天產值同比增長52.9%;高端裝備產業,推進國家電投聯合特斯拉建設2Gwh儲能獨立電站,帶動上下游企業產能提升,謀劃鈉電等新型儲能技術,全年儲能產值預計達300億元;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落地上汽華為「SAIC尚界」項目,並大力吸引汽車電子、汽車軟件等產業鏈關鍵環節企業落地;數字經濟產業,滴水湖AI創新港集聚一批數字、軟件企業,規上信息軟件技術服務業營收連續兩年增長超40%。
鏈主企業帶動、上下游齊發力的生態效應下,產業的邊界也在不斷延伸。一個有力的樣本就是,兩三年前尚屬「黑科技」的滑板底盤,目前在臨港已經跑出了一家超百億獨角獸。
寧德時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時代智能」)日前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確認,公司首輪融資將完成,預計將在8月底完成工商變更。本次融資由知名市場化投資機構領投,新能源產業資本和國有資本加持。融資資金或將用於其滑板底盤項目車型量產落地,以及面向RoboX(以Robotaxi和Robovan為代表的無人載具)等新型場景的新技術研發等。
此前的2021年,國內鋰電池巨頭寧德時代(300750.SZ/03750.HK)在臨港連續佈局兩家公司。繼100%控股、距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僅3公里的瑞庭時代落子后,寧德時代選擇將另一家子公司時代智能同樣佈局在臨港。相比於前者,后者更具野心,或將撬動整個汽車行業的再一次全新變革。
時代智能落子臨港,和臨港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有着最直接的關聯。「面向自動駕駛相關業務,多家自動駕駛企業均在臨港試驗和落地,多滑板底盤面向自動駕駛領域提供了更多技術合作可能。」時代智能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臨港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汽車領域已經有聚集效應,這為產業鏈生態協同創造了便利。
該負責人同時提及,海外市場是時代智能未來業務拓展的重點,「臨港新片區的戰略定位將為國際化市場拓展提供更多便利,如税收、物流通關等。」
讓年輕人、有想法的企業,都能夠喜歡上臨港這座年輕的城市
「從博士畢業應屆到臨港工作這一年來,符合條件的優惠和補貼基本已經全部都發放給我了,下一步我會考慮在臨港購房安家,臨港對我們這些就業人員還有着力度非常大的購房補貼。」
韓世豪是上海中科衞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光學測量系統設計師,博士畢業后回到國內的近一年時間里,其在臨港順利實現了工作和家庭的美好開局。
陳彪(化名)是一名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上海臨港首批無駕駛人智能網聯出租於8月15日正式向公眾開放運營服務,這背后的工作包括像陳彪這樣的測試員每天長時間坐在副駕進行路測,採集着他的固定「搭檔」的測試數據,隨后不斷優化。
坐到屁股疼也不會偷懶的陳彪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如果大家都偷懶,智駕怎麼進步?」
在臨港,像韓世豪、陳彪這樣的人還有不少。「年輕的城,年輕人的城」,這是臨港喊出的響亮口號。一批批中外年輕才俊與臨港實現「雙向奔赴」,在這里為生活奮鬥、為夢想打拼。
「目前公司有600余人,臨港人才引進政策利好讓部分員工安家落户,增加了公司人員穩定。」上述時代智能相關負責人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滑板底盤是一個極具創新力的產品,臨港「年輕之城」的定位、富有活力的氛圍以及針對人才的專項住房、落户、補貼等,「對我們吸引全國乃至全球頂尖的年輕工程師和技術人才提供了助力。」
該負責人同時提及,近兩年更是明顯感受到周邊教育、醫療配套逐漸完善,員工的生活品質和歸屬感增加,「這為公司留住核心人才和業務團隊創造了有利條件。」
張棟也同樣談到,臨港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吸引了大批富有創造力和激情的青年人才。這里不僅有良好的科研氛圍,也有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對我們公司而言,這既有利於吸引高素質人才加盟,也有助於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長期發展的信心。」
從這些企業的反饋中不難發現,臨港的前沿產業也在重構上海人力資源這一關鍵要素的競爭力。
上海君躍勝輝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君躍勝輝」)從事廣告數據業務,該公司總經理劉心宇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包括像君躍勝輝這樣需要開展來數加工業務的企業實際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而將公司佈局在臨港實際上還有着人力資源方面的優勢。
劉心宇解釋稱,公司的標註項目和其他一些公司有所區別,「除了英文以外,還有各種小語種,所以對人才的標註有一定質量要求,我們試點在臨港大學城來做,這次幾個國家標起來效果不錯,如果放到三、四線城市,成本可能降了,但是出來的質量無法保證,所以對人員的匹配度、招聘難易度會有一定影響。」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數據處四級調研員王亮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也提及這一點,其認為近日宣佈啟動建設的臨港國際數據加工樞紐能夠幫助企業集聚更多人才。
「臨港是年輕人的城,其實數據產業無論是數據加工還是數字文化,大量從業者都是朝氣蓬勃、有創意的年輕人,他們在臨港新片區集聚,這也是我們能做國際數據加工樞紐的一個有效因素。」
吸引青年人才集聚,這是臨港新片區打造現代化活力新城的關鍵。莊青松用一組數據展示了臨港「招人引智」的成效:2024年全年,新片區人才引進、落户超4.3萬人,增長36.4%,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未來,聚焦重點功能,臨港將繼續加快人才引育。莊青松介紹,臨港將鼓勵各類開發主體進行載體改造升級,打造形態多元、體系完備、生活便利的低成本科創空間。完善文化體育、醫療服務、教育培訓等城市功能,打造青年交互空間,建設特色化青年集聚社區。臨港還將推動新片區高校結合產業需求,動態優化調整學科專業佈局,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加大工程碩博士、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
值得關注的是,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科處處長李向聰8月19日最新提到,臨港將加快打造「臨港科創城」品牌建設,發揮臨港低成本創新創業優勢,通過「撥改投」、「360」創業政策、搭建臨港天使會機制、圍繞科研機構技術孵化,讓更多企業從臨港本地長出來。
陳金山表示,臨港要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聚集地、新業態新模式的重要試驗場,「成為年輕人創業發展的理想家園。」其強調,臨港要將創新創業之城打造得更好,「讓各路年輕人、各種有想法的企業,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能夠喜歡上臨港這座年輕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