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團兩大技術高管聯合創業,推出全球首款多模態 AI 穿戴設備|36氪首發

2025-08-20 09:00

作者 | 張子怡

編輯 | 彭孝秋

36氪獲悉,推出全球首款多模態AI穿戴設備的Looki在半年內完成天使、天使+和Pre-A三輪融資,融資金額共計超千萬美元。本輪由EBVC領投,老股東BAI、阿爾法公社和同歌創投超額追投。融資資金將用於持續打造產品和團隊。

Looki初代產品L1售價199美元,全球發貨將於2025年9月開始。

第一眼看到Looki L1的人很難不將它誤解為一款掛墜形態的相機,它形態十分mini,30g的重量讓它的佩戴方式非常靈活,使用它的方式主要以磁吸在胸前、拍攝視頻為主。

不過更準確地説,Looki L1既不是運動相機,也不是簡單的由GPT(等大模型)驅動的掛墜,更不是智能手機的替代品。當用户開啟它時,它會捕捉視覺和音頻信號,處理環境感知數據,自主感知物理世界,實現真正以人為中心的個性化AI交互。

Looki介紹稱,L1主推故事模式(Story Mode),也叫做智能化間隔拍攝,12小時續航實現用户全天候生活記錄需求;Looki AI原生多模態,具備感知-理解/決策-生成的全鏈路能力,能夠讓生活記錄不只停留在時間和影像維度。通過對拍攝到的視頻內容進行智能分析和理解,對場景、人物動作、語音等多模態信息感知融合,Looki AI為用户洞察生活、生成事件理解、推送高光時刻、自動剪輯每日vlog。就像手機由通訊設備到服務生態的演變,AI硬件更需要圍繞數據內容建立服務,成為以人為中心的交互入口。

Looki L1融入生活場景(圖源/企業)

在Looki 創始人兼CEO孫洋看來,L1本質上是一個AINative載體,記錄生活場景只是它的一個切入口。

「我們出來創業時,更多在思考AI與人的交互應該是怎樣的?AI到底應該怎麼to C?第一想到的就是讓AI進入到生活場景,讓AI跳出對話框,在物理世界中像人一樣自己給自己喂Prompt,建立Personal Context層才能做Personal AI和各種Agent服務。下一代交互不是自然語言,而是AI與人的感知共鳴。」孫洋告訴36氪。

孫洋認為,Looki更關注的是理解物理世界的Context后,給用户交付的服務和價值。當下給用户最顯性看到的是推送高光時刻、自動剪輯每日vlog這些功能;但用户可能未必意識到,生活記錄越多,使用時長越久,Looki AI就會越懂你,和用户一起經歷生活高光和低谷,一起成長。例如,夜宵前,可以問問Looki AI今天攝入了多少卡路里;健身時,磁吸在器材上記錄,回家問問Looki AI有沒有進步;剛和孩子發了一頓火,Looki AI幫你分析原因,引導你如何更好的和孩子溝通......

Looki團隊認為,Looki L1是通過可穿戴相機形態,感知理解物理世界,構建以人為中心的AI交互入口。這也是為何Looki L1被定義為全球首款多模態AI穿戴設備。

36氪瞭解到,AI眼鏡賽道熱度持續高漲,除了初創企業之外,不少成熟大廠也已入局。孫洋和其團隊也曾考慮過AI眼鏡的創業方向:「任何形態都有其優劣勢,AI眼鏡當下在續航、重量和功能上存在‘不可能三角’,因此大家在產品定義上會做取捨。我們最先思考的是如何讓AI發揮全部潛能,為用户創造更大價值,然后纔是今天什麼硬件形態能滿足匹配。當供應鏈能力成熟,遷移到新形態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太多人在乎形態,而不關注核心。」

孫洋認為未來AI載體會是個性化多種多樣的,有些人戴眼鏡,有些人選耳機,有些人用掛墜,也可能還有其他形態。下一代AI硬件的核心是交互入口,是如何定義人和AI的關係。

團隊背景方面,Looki兩位創始人孫洋和劉博聰均畢業於卡內基梅隆大學(CMU),CEO孫洋是前美團智能硬件負責人、Momenta高級研發總監、Google Assistant創始成員;CTO劉博聰是前美團自動駕駛算法負責人、Pony.AI創始成員。其他團隊成員畢業於多倫多大學、浙江大學、倫敦政經學院等知名學府,並曾就職於Google、Amazon、Qualcomm、字節等知名企業,在AI算法和工程、硬件以及消費電子領域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