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0 07:44
8月19日晚間,小米發佈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及上半年業績。在電話會議上,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稱:「今年上半年,家電行業的價格戰非常猛烈。行業里有很多老大哥,對我們也確實非常重視,下起手來也不是很輕。」
但從最新財報來看,下重手的不是家電行業的「老大哥」,反而更像是小米自己。
整體來看,第二季度,小米集團總營收達1160億元人民幣 (下同),同比增長30.5%;經調整淨利潤108億元,同比增長75.4%,兩項指標均創歷史新高。
具體到各個業務板塊,手機及AIoT分部營收為947億元,同比增長14.8%。汽車及AI創新業務分部營收為213億元,同比增長233.9%。
作為小米當下最受關注的業務板塊,小米汽車兩大爆款SU7和YU7持續供不應求,第二季度的收入從去年同期的62億元,增長230.3%至206億元,交付量從27,307輛增至81,302輛,單車平均售價從228,644元升至253,662元。
汽車業務的強悍,不僅驅動了整個小米集團的增長,也遮掩了小米手機的止步不前。
上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收入從去年同期的465億元,同比減少2.1%至455億元,單機平均售價也從1103.5元降至1073.2元。只有出貨量還算穩定,從4220萬部增至4240萬部。
不過,汽車並不是小米這份堪稱「炸裂」的季報的唯一看點。
第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電的收入同比增長66.2%,創歷史新高。其中,小米空調出貨量超540萬台,同比增長60%;冰箱出貨超79萬台,同比增長超25%;洗衣機出貨超60萬台,同比增長超45%。
空冰洗銷量大漲,是小米大家電所屬的手機及AIoT分部的主要增長動力,也是小米集團除了汽車之外的另一條增長曲線。
在此次財報發佈前,小米大家電連續多個季度狂飆突進,已經讓行業巨頭感到不安,並體現在一些無關大體的事情上。針對奧維雲網的7月空調線上市場份額數據,格力與小米各執一詞,爭執不下。
但對小米的威脅感受最深切的,可能不是美的、格力,而是海爾。
海爾素來被視為白電三巨頭之一,與美的、格力比肩而立。但在海爾相對薄弱的空調品類,小米已經悄悄趕了上來。
根據奧維雲網的數據,早在2024年7月,小米就曾以12%的全渠道份額,超越海爾的11%,躋身前三名。到了今年7月,海爾收復失地,市場份額升至15%,小米則回退至10%。
此外,在線上渠道,小米已經建立了不小的優勢。今年7月,小米佔據13.5%的空調線上市場份額,海爾只有7.26%,即便加上子品牌,也只有不到11%。
當然,由於小米線下份額很低,海爾空調整體依然壓過小米一頭。但作為三巨頭之一,海爾與小米一年間打得有來有回,折射出后者的來勢洶洶。
小米的大家電佈局堪稱「黑白通吃」——白電除了空調,還做了冰箱和洗衣機;黑電則以電視機為主。雖然整體規模與白電三巨頭,以及海信、TCL等黑電巨頭相差甚遠,但第二季度的高增速,依然給傳統品牌上了強度。
衆所周知,小米一直有一個打通「人車家」的夢想。2024年至今,小米汽車的熱銷,促使線下門店持續擴張,讓小米大家電有了更多展示位和銷售管路;再加上造車帶來的品牌力上升,小米大家電已經不容小覷。
相對應的,小米踏入家電巨頭們的后院,不可避免與更多敵手發生碰撞。在「拳打」蔚小理后,雷軍和小米的下一戰,周雲傑們要當心了。
今年3月,海爾CEO周雲傑與雷軍「同框」的照片在網絡上走紅,意外出圈。
周雲傑在微信朋友圈中談及此事,稱有朋友「祝賀我被雷總帶火」。隨后,他和海爾試圖抓住這波流量,迅速在抖音等平臺開賬號、做直播,全網積累了數百萬粉絲。
不過,高管之間的隔空互動,並不影響兩家企業的正面競爭。
海爾以冰箱、洗衣機起家。時至今日,海爾這兩塊業務的市場份額十分穩定;特別是冰箱,號稱佔據國內市場45%份額。
但在空冰洗「白電三大件」中,市場需求最大的依然是空調。根據奧維雲網的數據,2024年,國內空調總銷量高達9652萬台,而洗衣機、冰箱和電視分別為4297萬台、4019萬臺和3086萬台,僅為空調總體量的1/2~1/3。
正因為如此,海爾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大舉進軍空調,並做到了行業前三。相比之下,小米直到2015年纔開始與美的合作做空調,三年后又推出了第一臺互聯網空調,隨后幾年逐漸補齊產品線,開始與三巨頭同台競技。
就在周雲傑藉着雷軍出圈的同一個月,盧偉冰在2024全年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去年小米空調出貨超680萬台,同比增速超過50%;冰箱出貨量超270萬台,同比增長超30%;洗衣機出貨超190萬台,同比增速超過45%。
對照剛剛發佈的2025年第二季度業績,小米今年單季度的空調出貨量,已經相當於去年全年的近80%。當然,夏天是空調銷售旺季,單季度佔比會高於其他季度。
相比小米的一路狂奔,海爾的步伐顯得有些迟緩。
根據海爾智家披露的2024年報,公司2024年的空調產品營收約為491億元,同比增長7.4%。另外兩大核心板塊中,冰箱貢獻832億元營收,洗衣機貢獻63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和3%,增速相比2023年下滑明顯。
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大家電再度實現高兩位數百分比增長。海爾尚未披露業績;倘若走勢仍然平淡,那麼小米將有機會進一步迫近。
小米空調等大家電的起飛,和小米汽車關係巨大。
雷軍之前念念不忘「人車家」,試圖以一套軟件生態串聯起不同場景下的硬件。但直到去年小米SU7開售,「人車家」補上關鍵一環,整個故事才真正可信。
過去一年多,小米汽車銷量一飛沖天,除了讓集團更上一層樓,也讓大家電補齊了銷售渠道和品牌信任度的短板。
一方面,爲了賣車,小米之家遍地開花。小米預計,2025年底,小米國內線下零售店將提前一年達到2萬家的目標。這些門店除了展示SU7、YU7,也給小米的空冰洗提供了寶貴的展示位和體驗場景,補齊了大家電消費的關鍵一環。
另一方面,造車是科技企業的皇冠明珠;造得出好車的公司,通常會被消費者視為研發製造能力出衆。小米早期做家電,不得不依賴米家生態甚至大廠代工;如今造了車,自己生產的大家電也就有了更強的信賴感,以及更大的溢價空間。
盧偉冰此前喊出,2025年殺進空調行業前三,2030年成為行業雙雄之一的口號。如今,小米已經顯露出這樣的跡象。
今年上半年,國內家電行業出現價格戰的勢頭。盧偉冰表示,小米還是抗住了這一波價格戰帶來的衝擊。「傳統家電的智能化,對小米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是小米的優勢所在。」
據盧偉冰披露,2025年也是小米大家電出海的元年。今年上半年,小米大家電業務進入了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在內的東南亞市場,以及歐洲市場。接下來,小米還將進入拉美和非洲市場。
「在海外,小米大家電沒有選擇低價策略,而是全面對標大金、三星和LG這樣的日韓品牌,做中高端產品。」盧偉冰説。
除了大家電,小米汽車也在繼續飛奔。今年第二季度,小米交付了8.1萬輛車,帶來了206億元的收入。
小米SU7和YU7發售已經有一段時間,但時至今日仍需要大約8個月~1年的提車周期。從最新財報不難看出,漫長的等待,並沒有澆滅粉絲的熱情。
財報顯示,截至6月30日,小米已在中國大陸92個城市開業了335家汽車銷售門店。
更令人側目的是,在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慘烈價格戰中,小米汽車的單車平均售價不降反升。
根據財報,小米汽車上季度的單車平均售價爲25.37萬元,上年同期為22.86萬元。目前,小米SU7的起售價爲21.59萬元,YU7為25.35萬元,SU7 Ultra為52.99萬元。財報指出,單車平均售價的提升得益於SU7 Ultra的拉動。
在8月19日晚間的財報電話會議上,盧偉冰表示,這是一個非常高的平均售價。在其印象中,BBA在中國市場的平均售價基本在30萬元左右,這説明小米汽車實際上已經進入了高端車的陣營。2027年,小米汽車將正式進入歐洲市場。
不過,小米的溢價能力距離特斯拉仍有差距。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單車平均售價從去年同期的27.45萬元提升至29.39萬元。
另一方面,小米汽車的盈利能力大幅增強。
財報披露,第二季度,小米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分部的毛利潤率從2024年第二季度的15.4%,上升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26.4%,主要是由於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單位制造成本降低、交付SU7 Ultra 以及其他相關業務毛利率上升所致。
盧偉冰表示,有信心完成35萬輛小米汽車的全年交付目標。今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經營虧損大幅收窄至3億元,有望於下半年實現單季盈利。
盧偉冰同時表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小米在汽車等創新業務上的費用投入超300億,所以累計來看新業務仍然有較大虧損。
此外,小米不參與汽車價格戰,也不參與內卷,小米汽車重要任務是把汽車產品交付出去。
但手握數十萬張鎖定訂單的小米,並不敢就此躺平一整年。如何儘快拉昇產能,已成為小米汽車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的頭等要務。
目前,小米所有車輛均產自北京亦莊工廠。就在YU7發售前不久,小米還花費6個多億,在二期工廠旁邊拿下一塊不到50萬平方米的工業用地。外界普遍認為,這塊地將用於建設小米三期工廠。
此外,去年底至今,小米頻頻被曝出在武漢、上海招募汽車製造相關人才,有可能是在兩座城市分別建廠的先聲。
花旗銀行此前在報告中預測,YU7若無產能限制,成熟月銷量可達6萬~8萬輛。如今的小米,顯然距離這一狀態還有很長的路。
與汽車和家電相比,小米在AI領域的存在感依然不高,而上個季度似乎也沒有太多改變。
今年6月發佈的小米AI眼鏡,是小米此次財報提到的為數不多的AI產品。此外,財報還提及,公司運用AI為YU7系列智能座艙賦能,車外小愛語音、多模態交互能力和語音車控等受到好評。
此外,財報提及了今年5月發佈的開源多模態大模型Xiaomi MiMo-VL-7B,開源語言模型Xiaomi MiMo-7B,並簡單介紹了小米在大模型研究方面的成果。
除此之外,小米幾乎沒有在AI大模型上花費太多筆墨。
這與今年5月發佈的第一季度財報形成鮮明反差。在那份財報中,小米宣佈將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經營分部,更名為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經營分部,也就是把AI與汽車單獨並列。
在一季度財報中,小米罕見表明態度,「我們持續推動基座大語言模型研究。」隨后召開的財報電話會上,盧偉冰更是開篇就提到了AI大模型,表示人工智能和芯片,是「小米非常重要的兩個子戰略」。
但在第二季度,小米並沒有類似的表述,盧偉冰等高管也將重心轉向了汽車和家電。
小米上季度沒有繼續強攻AI大模型,原因並不難理解。
過去幾個月,小米最重要的事情就是YU7的發佈和交車,還要處理智駕致死事故帶來的余震;此外,第二季度恰逢空調銷售旺季,正是小米大家電衝銷量的關鍵時期。它的精力和資源不可能過於分散。
相比之下,AI大模型投入巨大,產出卻不明朗。雖然高層一再喊話,但它顯然排在汽車、手機、智能家電之后。
其實,小米做AI,看上去天然有手機作為入口。但用户早已習慣豆包、DeepSeek、ChatGPT等APP,即便是蘋果,也無法以Apple Intelligence取代第三方AI服務。國內安卓廠商對系統生態掌控力更弱,更做不到蘋果的未竟之志。暫時把AI放一放,也是合理選擇。
第二季度,小米在汽車的加持下,「硬件之王」空前強大。汽車對於家電等業務的帶動,也顯露出驚人潛力。而小米家電「黑白通吃」,兩翼齊飛,儼然已經是中國家電市場的主要玩家之一。
但這份財報反映的更多是小米早已摘下的果實,而非正在進入的果園。隨着汽車、家電等業務的發展,小米正在逐漸深入競爭對手雲集的未知領域,需要在並不熟悉的領域,打響多場陌生的戰爭。如盧偉冰所言,小米所面臨的行業「老大哥」的重拳出擊,恐怕會越來越頻繁和兇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字母榜」,作者:彥飛,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