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爆火到「勸退」,小米AI眼鏡還賣得動嗎?

2025-08-19 20:04

記者近期在上海、成都、杭州等多地實地調研發現,曾引發搶購熱潮的小米AI眼鏡,發售僅兩個月便陷入銷量高開低走的困境,線下門店熱度驟降。 

面世近兩個月后,《科創板日報》記者近期在上海、成都、杭州等多地實地調研發現,曾引發搶購熱潮的小米AI眼鏡,其市場關注度正呈現降温趨勢。

IDC數據顯示,2025年Q1,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148.7萬台,同比增長82.3%。同期,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49.4萬台,同比增長116.1%。而Meta和雷朋合作的AI眼鏡自2023年10月發佈以來,銷量已經突破200萬台。

對AI眼鏡市場前景的看好,吸引了小米、阿里、華為等國內企業的跟進。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智能眼鏡相關企業超400家。

然而,小米等AI眼鏡在用户體驗上的不足,交互功能與成熟消費電子產品之間的顯著差距,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門店問詢量降温

在發售初期,小米AI眼鏡勢頭強勁,在京東旗艦店開售五日內銷量便突破萬台。有傳聞稱,小米內部緊急將銷售目標從30萬台緊急上調至50萬台,也一度引發其有望開啟國內隨身AI新時代的聲音。

但《科創板日報》記者日前走訪上海多個商圈的小米線下門店觀察到,消費者對AI眼鏡的熱情較產品剛發售時已明顯減退。此次在多家門店停留近20分鍾,記者均未觀察到有消費者主動詢問或試戴該產品。而在發售首日,記者曾在門店內看到不少消費者排隊體驗AI眼鏡。

據上海浦東新區某小米之家的銷售介紹,該店的小米AI眼鏡發售以來售出數十臺,處於「有多少賣多少」的狀態,但補貨頻率不高,「有時半個月也就補了3台」。杭州濱江一小米之家的銷售則透露,該店月銷量基本在8到10副之間。

記者查詢電商平臺銷量顯示,小米AI眼鏡在淘寶、京東、抖音旗艦店的銷量分別為7000+、4萬+和2600+。淘寶與京東的小米旗艦店因參與國家補貼,產品售價爲1699元起;而抖音及線下渠道未參與補貼,售價爲1999元起。

目前,單色電致變色版和彩色電致變色版已全網無貨,記者詢問線下門店也顯示無庫存且暫未收到補貨通知。基礎款AI眼鏡中,玳瑁棕同樣在抖音、淘寶、京東旗艦店售罄;僅黑色和鸚鵡綠在淘寶與京東仍有現貨。

蟬媽媽數據顯示,小米AI眼鏡在抖音旗艦店的銷量呈高開低走態勢,發售首日達峰值,即日銷5000-7500台。隨后持續下滑,截至8月18日,日銷量已跌至100-250台。

面對記者詢問是否建議購買,多名銷售向記者直言:「如果有預算、有余錢,想體驗一下AI嚐個鮮,可以買一臺試試。如果不是剛需、沒有閒錢的話,可以不購買。」

Meta的成功誰能復刻?

與定位中高端的Rokid不同,小米AI眼鏡基礎款售價明顯低於前者。記者在杭州湖濱商圈毛源昌眼鏡店瞭解到,Rokid Glasses售價3299元,預計10月到貨,而線下渠道的小米AI眼鏡基礎款僅需1999元。

作為製作極其精密的AI眼鏡,高性價比策略可能伴隨品控穩定性風險。此前小米AI眼鏡從研發到開售,曾被市場視為有望在中國復刻Meta智能眼鏡成功路徑的潛力產品。然而,發售僅兩個月,記者瀏覽小紅書等平臺及線下走訪時發現,針對小米AI眼鏡的負面體驗反饋並不少見。

不少用户發帖表示,小米AI眼鏡存在整體塑料感較強的問題。「小米的眼鏡處處充滿了廉價塑料感,軟踏踏的鏡腿和鏡架,鏡片就是一塊薄薄的透明塑料板,感覺沒有任何鍍層,不近視的人戴上反光嚴重。」有用户在帖子中坦言道。

記者在成都某商圈小米旗艦店體驗時也發現,該款眼鏡重量很輕,戴上並沒有太大負擔。但黑色鏡架鏡腿設計較厚,儘管採用輕量化碳纖維材質,整體仍顯塑料感,一旁等候體驗的高中生亦認為眼鏡材質科技感略顯不足。

記者在店內也注意到,通過小米AI眼鏡拍攝照片和視頻后的素材需要到手機界面管理,在眼鏡上無法操作。且因為眼鏡沒有鏡前顯示功能,拍攝照片和視頻時約等於盲拍,和平時用手機拍照能通過實時畫面進行調整不同。

店員坦言,該問題已引發較多體驗用户反饋,新手需較長時間適應。尤其在視頻拍攝場景下,眼鏡防抖功能的缺失導致成片存在明顯抖動。

此外,其內置的語音交互大模型「小愛同學」也引發用户吐槽,主要集中在喚醒響應不靈敏,且易與其他米家設備同時被喚醒導致誤操作。

「眼鏡里的小愛同學無法自定義喚醒詞,經常喚醒家里其他的米家家居,非常不方便。」有用户向記者直言,「小米出AI眼鏡時期待值太高了,現在落差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與手機等電子產品類似,小米AI眼鏡在拆封使用后亦不支持「七天無理由退貨」,此政策引發用户不滿。有消費者質疑,眼鏡與手機存在本質差異,其不具備設置賬號一類的激活功能,僅試戴試用應不影響產品二次銷售。

IDC中國分析師葉青清也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當前國內AI眼鏡的發展主要面臨硬件基礎、應用生態和品控等多重挑戰。

在葉青清看來,主流產品在硬件層面普遍存在重量、續航、散熱等基礎體驗短板,制約了其作為日常穿戴設備的實用性,同時也導致了用户實際體驗與預期的落差;應用生態方面,則缺乏殺手級應用,使得眼鏡多數功能仍可被其他終端替代。

與其同時,葉青清認為,未來行業將呈現雙線並行的發展路徑,即輕量化眼鏡將從單一的"音頻拍攝工具"升級為多功能"個人生活助理",消費羣體也將從早期嚐鮮用户向運動健康、移動辦公、智能家居、社交娛樂乃至無障礙輔助等多元化領域加速滲透。而另一方面,專業級頭戴顯示設備將繼續深耕垂直領域,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財聯社AI daily」,作者:李佳怡 徐賜豪等,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