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9 23:04
小米集團 $01810.HK 今日發佈了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總收入達到1160億元,同比增長30.5%;淨利潤為119億元,同比增長134.2%。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經調整淨利潤為108億元,同比增長75.4%。
財報發佈后,小米集團合夥人兼總裁盧偉冰,副總裁、CFO兼天星數科CEO林世偉等高管出席了隨后舉行的財報電話會議,解讀財報要點,並回答了數位分析師的提問。
以下即為本次電話會議分析師問答環節實錄: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ndy Meng:首先恭喜公司第二季度的收入、利潤雙雙創下歷史新高,這是非常可喜的業績。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關於AIoT的。小米的AIoT板塊在第二季度表現十分搶眼。能否請管理層進一步與我們分享一下,AIoT業務在國內和海外市場分別表現如何?此外,我們也看到小米的海外新零售體系正在迅速擴張中。能否請管理層為我們展望一下,未來一段時間,小米的海外新零售體系建設對AIoT業務的增長會起到哪些積極的作用?
我的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公司的手機業務。我們關注到,第二季度手機業務的毛利率環比有所下降。從行業的角度來説,我們看到像模組成本等等物料成本是在上升的。我想請教管理層,手機業務的毛利率在短期波動的情況下,它的長期發展趨勢是怎麼樣的?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零部件成本上升」這一負面因素,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手機行業的集中度在不斷提升,小米的高端化也在持續發力。這兩個積極因素能否在未來幫助小米的手機業務實現毛利率的直接回升?是否還有其他因素會對手機的長期毛利產生影響?請管理層與我們進行分享。
盧偉冰:你的第一個問題是關於小米的IoT業務和海外新零售。
IoT業務方面。目前來看,無論是在中國市場還是海外市場,小米都有比較好的增速。中國市場方面,得益於新零售的建設,因為前期我們的IoT業務整體還是以線上為主,線下還處在比較早的階段。在過去的一、兩年,我們在中國區域大力發展線下,如果大家能去到小米門店,你會發現我們從去年開始,小米的大家電業務整體發展是非常快的。但我認為這完全不夠,我們還有下一個迭代計劃。
海外市場方面,我認為主要受益於渠道擴張。以前,小米的IoT業務從海外整體來講,我們的渠道是比較窄的。在過去兩、三年,我們主要的工作還是把海外的渠道打開了。因此,總的來説,我認為小米的IoT業務無論是在國內還是海外,目前的成長都不錯。
但是,由於我們的大家電業務基本上都是在中國銷售的,大家會看到中國市場的增速會高一些,因為目前大家電的增速是高於小米生態鏈的增速的。所以,大家會看到我們在中國市場的增速會高於海外市場。
海外新零售方面。今年我們不再是「快速擴張」,我們稱之為「規模化閉環」。去年我們完成了區域性的探索,今年我們的任務是「規模化閉環」。今年上半年,我們大概開了200來家店,全年我估計最后會落到400到500家店之間。基本上,在每個重要國家我們都開出了一家或者多家小米直營的新零售門店;在部分市場,我們已經把合作伙伴的授權門店納入進來了。
今年在建立這種基礎之后,我相信明年我們就可以發力,明年一年可能就會開1000家以上的門店。在這一切做成了之后,它會對整個IoT業務有巨大的助力。對於IoT業務來説,如果你沒有自己可控的渠道,即便是要進入到不同的品類渠道中,效率也是非常低的。因此,如果能把這兩點結合到一起,我認為IoT業務在海外的成長空間還是非常大的。這是我想講的第一個問題。
你的第二個問題有關手機毛利率。
從今年的情況來説,我們發現內存價格的上漲確實比我們原來的預期要高得多,尤其是LPDDR4X,原來我們的關注度基本上都放在了LPDDR5X上。后來我們發現LPDDR4X的增速反而是最高的,原因我就不講了。我認為這對中低端產品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再加上今年從三、四月份開始,還是二、三月份,我記不太清了,剛果金對鋰電池材料出口的管制也造成了電池材料的整體上升。這兩點造成了今年手機成本的上漲。另外,大家也能看到,今年每家手機公司基本上都推出了電量配置很高的產品。因此,這幾個因素結合起來,我們觀察到公司今年的BOM(物料清單)成本有所上漲。
在這種上漲的背景下,在第二季度我們還要把產品結構的影響考慮在內。大家可以發現,我們在第二季度發佈的新品是非常少。我們在中國市場整個上半年一共才發佈了六款新品。有的品牌可能已經發了十幾款甚至20款新產品。所以整體來講,二季度是我們新品發售比較少的季度。以上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大家就會看到我們的毛利率相比一季度會有一些下降,
整體來看,到今年第四季度,即我們新品集中上市的時期,我相信我們的毛利率會在第四季度有一個回拉。以上是我對今年毛利率情況的預期。
從長期來看,我還是認為,如果想要從長期去解決毛利的問題,還是要靠高端。高端立住了,中低端自然就立住了。但立住高端的前提一定是技術的投入。而在技術投入里,我認為未來最重要的就是芯片、澎湃OS和AI這三項技術。這也是我們的基本邏輯。
林世偉:我補充一點。第二季度畢竟是空調的旺季,大家可以看到在第二季度,小米空調的出貨量已經超過了500萬台,這也會從整體上帶動中國區的IoT業務收入,收入增長會比較快。
高盛分析師Timothy Zhou:首先恭喜公司非常強勁的二季度業績。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關於小米AIoT業務的毛利率。我們看到這部分的毛利率從同比上看有比較明顯的提升,但是從環比來看似乎一些壓力。想請管理層幫我們拆解一下,環比的壓力分別來自哪些方面?特別是我們看到家電市場的競爭其實已經變得比較激烈,特別是在國補的高基數下,國內的消費大盤可能會有一些減速的風險。想請管理層為我們展望一下,今年下半年小米AIoT業務的毛利率趨勢是怎樣的?
我的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公司的研發開支。我看到二季度公司整體的研發投入是有同比40%以上的增速,這也是過去幾年以來最快的增速。我想請教一下管理層,公司同比投入增加主要投入的方向有哪些?在第二季度我們也看到,公司推出了1000萬Clips版本的輔助駕駛技術。我想請教一下管理層,公司最新的投資方向和進展怎麼樣?另外,在車和新業務這邊,對於新業務里的大模型和芯片投入,管理層是否計劃在每個季度都會繼續加大?
盧偉冰:關於IoT業務的毛利率,你提到二季度同比增長、環比有點下滑。我認為這主要受到中國市場「618大促」的影響。
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還是受到了「618」的影響,應該沒有其他太大的變量因素。家電業務方面,在國補競爭影響下,按照年初我們制定的預算目標來看,我認為沒有什麼太大影響。目前來看,我們基本上還是能非常圓滿地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標。對於整個家電板塊,我們的大趨勢和大目標沒有發生調整。
你的第二個問題問到了研發投入,包括我們要投資哪些方向去。總體來看,應該説無論是核心技術,像芯片、AI、澎湃OS,還是我們各個產品線的技術,包括手機、家電、汽車,其實我們都在全面投入。我們投入的覆蓋面還是比較寬。比如大家電業務,今天我們有這麼好的成長、這麼好的口碑、這麼好的競爭力,包括在現在的環境下,我們還能交付出比較好的毛利率、淨利率,我認為這一定與我們在技術上的投入密切相關。沒有這方面的投入,我們不可能交付出這樣的答卷。
至於你提到的輔助駕駛,我們做的是1000萬Clips的技術。目前來看,它對我們輔助駕駛的幫助,我自己認為還是蠻大的。在我的印象里,1 Clips大約是30秒左右,它把所有傳感器能夠感知到的數據和行駛軌跡相結合,大幅提高了輔助駕駛的精度。所以,無論是在大模型還是芯片,我們的季度投入基本上是按照原來的預算進度去走。至於説投資是否加大,我認為肯定會比前一個季度加大,基本趨勢即是如此。
林世偉:我補充幾點。
首先,IoT業務的毛利率。我記得上個季度我也提到,第一季度可能沒有太多的促銷活動,第二季度有剛纔盧總提到的「618大促」。也就是説,在過去幾年我們調整IoT業務毛利率的同時,大家會發現「二十八點幾」其實是歷史第二高。我們也連續四個季度IoT業務毛利率保持在20%以上。所以,我認為IoT業務的毛利率大家可以很明顯看到是在慢慢往上走的。
第二,研發開支方面,你問題里問到了AI和芯片。我們肯定會增加投入,當然也有一些不一樣,比如芯片可能還是以人員的費用為主;AI的投入可能更多是在硬件折舊。
瑞銀集團分析師Zoe Xu:從EV(電車)的角度來看,我們看到二季度達到了26.4%的毛利率,非常喜人。就算是在產能比較類似的情況下,公司通過產品結構的變化,也實現了環比非常快速的增速。我想請教一下管理層,如果從中長期來看,公司電車業務穩態的毛利潤大概會是在怎樣的水平?如果從短期看的話,對於雷總下半年「扭虧為盈」的目標,管理層現在肯定是更有信心了;但是如果考慮到下半年的不確定性,從盈利的角度來考慮,這些不確定性大概包括哪些方面?
盧偉冰:毛利率方面,確實本季度毛利率相比一季度實現了持續增長。
我認為毛利率有這種不錯表現,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們的平均單價,我們這個季度的平均單價應該是在25.3萬、25.4萬左右,如果合同含税,那大概是在28.6萬、28.7萬左右。要知道,28點幾萬的售價基本上就是原來BBA(奔馳、寶馬、奧迪)的水平。所以我認為它完全受益於小米汽車高端切入戰略的成功。這是第一點。
第二,無論是小米SU7還是小米YU7,它都受益於我們Modena平臺的標準化,無論是小米SU7、SU7 Ultra還是小米YU7,其實它們都源於同一個平臺,同一個平臺對我們來説最大的好處就是它的模塊化、標準化特別好,這又為我們帶來了供應鏈的集中化優勢。因此,雖然我們整體的規模波動量不大,但是我們這一個品類、這一個平臺的規模非常大,我們在這個平臺上的規模經濟做得還是比較好。正是因為這兩點促使我們實現了非常不錯的毛利率。
至於毛利率,從長期來看,我很難説它一定能維持這麼好,這很難講,它取決於我們是否能一直保持比較好的訂單量。如果有比較好的訂單量,我們就不需要變相做很多的促銷行為。這樣才能保持比較好的毛利率情況。
關於下半年的盈利。我們有一個目標:我們希望在今年下半年實現單季度或者單月的盈利,這的確是我們下半年的目標。目前我們很難講説這個目標會在三季度還是四季度,或者是哪個月實現,但這個大目標是沒有發生變化的,我們也在朝着這個目標努力。但是,我希望大家能明白,這只是某個季度或者某個月。累計來看,小米從2022年到2025年的上半年,在新業務上我們大約投入了300多億,大家可以簡單認為,到目前為止業務報表都是虧損的。所以,要實現累積盈利還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對新業務來説,我們現在還處在「大投入期」。
瑞銀集團分析師Zoe Xu:我的第二個問題有關公司的互聯網業務。本季度我們是看到海外市場的增速其實是比國內的收入增速快。除了出貨方面的增量以外,我想請教一下管理層,在ARPU(每用户平均單價)的構成或者説在海外互聯網業務的模式上面,管理層有沒有做一些新的嘗試?
盧偉冰:你提到的這個數據我沒有看得那麼細,我沒有花時間去很細緻地研究。但是目前來看,我之前提到我們一直都有本地化經營,而有本地化經營就意味着我們在本地會有非常多的能力。基於這個能力,我們就可以在海外市場實現相比過去更加精細化的運營。就我個人理解,這可能是我們精細化運營帶來的紅利,過去我們的運營相對來説比較粗放。這是第一點。
第二,如果大家觀察我們的高端化進展,其實上半年我們在海外市場的進展也非常不錯。在海外市場,600美金以上的產品同比增長大約是在百分之五十幾到60%左右。我相信產品結構的改善對ARPU的提升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林世偉:你可能也看到,我們海外市場的ARPU每個季度已經達到了4塊錢左右,大家可以從報表上算出來。剛纔盧總也說了,我們更多的本地化經營也吸引了更多跟隨我們的用户羣體。第一,我們會做更多的本地化經營;第二,會有更多的國際品牌或者App願意跟我們合作。之前我們也提到,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國內的App隨着我們一起出海,我們的運營能力也能讓我們進入更多的當地App,或者吸引國際App與我們合作。
中金分析師Hanjing Wen:首先恭喜公司二季度取得非常亮眼的業績。我的問題聚焦在兩個方面,第一個問題想請教一下管理層,我們看到公司在AI方面這幾年持續的投入,包括小米有自己的模型、自己的AI眼鏡,以及在小米YU7的座艙、AI功能等方面都有升級。我想請教管理層,您如何看待小米未來在端側AI方面的發展軌跡?對於軟硬件,管理層有哪些想法?
我的第二個問題相對來説更長遠。我們看到,在今年二季度的時候,小米的連接設備數達到了接近10億台。這樣的數據其實還是非常驚人的。因此,我想請管理層,能否請您與我們分享一下未來在「人車家全生態」的背景下,在如此龐大的用户基數之上,管理層長期的願景,或者説管理層的長期規劃是什麼樣的?
盧偉冰:對於AI,其實我們也談過很多次了。目前,我們在AI方面的工作可以分三層。第一層是AI大模型,我們一直在堅定地投入;最上面是我們的應用層,而在應用層和大模型之間,我們還有一個轉化層。我們的團隊基本上做得是這樣的佈局和分佈。
基於這樣的佈局和分佈,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對AI技術的應用設備還是非常多的,像手機的澎湃OS、汽車座艙以及我們本次發佈的AI眼鏡等等,AI的應用還是非常廣泛的。
至於你問題里提到的端側AI,我今天有幾個觀點。第一,我認為端側AI未來的發展一定很光明,但從今天來看,端側AI發揮的作用還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目前在使用的時候,我們沒有特別傾向一定是端側的或者一定是雲端的,而是通過用户體驗的角度,哪一個能給用户提供更好的體驗,我們會優先去選擇哪個。但是,隨着模型效率的提高以及端側AI算力的提升,我相信端側AI一定會是大趨勢。等端側AI起來之后,我覺得會有越來越多的設備實現AI化。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基本看法。
至於你問題里提到的,小米有接近10億的IoT設備數,這其中是不含手機和平板的。至於説我們的長期願景是什麼,我們的長期願景就是「人車家全生態」要形成業務閉環、形成網絡效率,這是我們堅定不移的目標。今天我們只能説我們把「人車家」連接了,但用户與我們之間的黏性還是不夠;因為黏性不夠,我們的網絡效應還有差距,我們和用户所創造的價值還有差距。但如果能從現在的弱黏性變成強黏性,我們能真正從一家「範圍經濟公司」升級為「網絡經濟公司」,這將是小米未來最大的一次商業模式升級。我相信在升級之后,小米的內在價值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林世偉:我補充一點。其實也不僅僅是AI手機,最近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小米YU7、智能眼鏡,它們都有很多的AI功能。目前AI技術已經上車了,比如車外語音、拍照翻譯等等,AI技術已經加入到小米很多的產品里,包括汽車、眼鏡等等。所以,我們在AI應用方面發揮的場景還是比較多的,未來我們的AI技術也會增加到更多產品之中。
花旗銀行分析師Tina Wang:我的第一個問題有關公司的手機業務。我看到上半年有些廠商一開始還會比較積極,但后來發現其實整體的行業還是比較平穩。所以,在接下來的下半年,不知道管理層如何看待全球手機市場的增長幅度?是否還是會偏向平穩?對於中國市場,大家都在討論會不會有補貼的更新,或者有其他的鼓勵政策刺激消費。不知道管理層怎麼看待國內的手機市場?全年手機出貨目標,即「1.75億到1.8億」的計劃是否還可以達標?
我的第二個問題想請教管理層有關小米的電動車業務。剛纔管理層提到了毛利率,如果把時間線拉長,等到公司的電車業務達到了合適的規模,到那時候電車業務的毛利率應該會呈現怎樣的態勢?管理層認為什麼水平是比較合理的?國家目前也在推進「反競價」等等政策,可能整個行業都會趨向更健康的環境。再加上未來公司要出海,即2027年要出海到歐洲,目前公司在歐洲市場的準備如何?這會不會對公司電車業務未來的利潤等等帶來波動?因為公司可能要在海外建廠等等,所以我想請教管理層這方面的一些看法,希望公司可以繼續創造業績的新高。
盧偉冰:你的第一個問題有關我們的手機業務。
對於手機業務,大家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對手機的整體大盤還比較樂觀,我相信每個品牌的目標相對來説還是比較積極的。但過了半年后,大家發現好像整個大盤並沒有發生如預期一樣的增長。當大家的進貨量變多了之后,自然就會產生價格戰。這是基本規律。我相信到今年年終的時候,大家的庫存基本上都差不多。我認為今年下半年整個市場會變得更加理性。
目前來看,我認為今年全年全球手機大盤幾乎會呈現「不增長」,或者是「非常規增長」狀態,可能會有百分之零點幾的增長情況,我認為這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這是我對整個手機大盤的看法。
因此,基於這樣大盤的情況,今年我們也對小米手機的目標做了一些修正,我們最后把目標定到1.75億左右。在這樣的目標之上,相比去年,我們應該也要增長百分之5到6個點左右,這種增速是遠高於大盤增速的。在今天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對產品結構的優化和對ASP(平均銷售價格)提升的看重度會高於對規模的增長關注。這也是我們對手機業務的基本策略。
汽車業務方面。對於你提到的毛利率、內卷以及出海等問題。首先,我們特別贊同、支持反內卷。小米承諾,對於汽車業務,我們不會參與價格戰、也不會參與內卷,我們會做好自己的事,尤其在目前這個階段,我們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訂單的交付。未來,我們會做好新車型的開發。這些是小米最需要關注的。
我相信,在把這些做好之后,毛利率會是一個自然的結果。否則,如果你的產品沒有競爭力,最后你只能去拼價格、拼促銷,你的毛利率永遠起不來。以上這些都是我們非常看重的。我們要做好平臺化、做好標準化、做好爆品,只有這樣我們纔會有規模經濟;而有了規模經濟,我們的零部件採購成本纔會更有優勢。小米一直以來都非常堅定地執行「爆品模式」。
出海方面。我們堅定不移地相信,小米今天在中國市場探索出來的這樣一套商業模式和打法一定能夠適應海外市場。我們也希望小米到了歐洲市場之后,能夠把我們在中國實踐出來的模式和打法帶到歐洲去。因此,我們定下了「2027年到歐洲出海」的目標,目前我們還在調研和籌備過程中,還沒有到具體的產品定價環節,因此,今天我們很難對未來的毛利率做測算。但是,選擇進入歐洲市場就意味着我們又選擇了一條「從難到易」的路。我們一直在講,在過去幾年,無論是做芯片還是做汽車,我們都走了一條「先難后易」的路。選擇進入歐洲市場,我們也是選擇從全球最難的市場開始做進入。我們會全力以赴,把這一仗打好。
中信分析師Yingbo Xu:我的第一個問題聚焦財務層面。我們看到二季度公司汽車業務的收入環比有增長,毛利率有明顯的跳升。由此,我們測算公司汽車業務的毛利會有比較明顯的提高;與此同時,我們看到公司的汽車業務在淨利層面是相對穩定的,由此我們推算應該是有一些成本端的增長。能否請管理層幫忙拆解一下汽車業務的成本端增長都有哪些?另外,后面幾個季度汽車業務的成本端構成是否還會有比較大的變化?
我的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品牌力。剛纔管理層也提到了汽車業務的成功。我們看到,伴隨着汽車業務在國內的成功,小米的品牌力其實是很強的,可以説在中國境內,小米逐漸形成了比較強的品牌力。我的問題是,當小米選擇出海的時候,管理層如何考慮小米品牌在海外的品牌力塑造和投入?
盧偉冰:我沒記錯的話,關於毛利率的問題今天已經有三、四個了。我們有太多的增量信息。對於毛利率,剛纔我也提到,首先,我們的平均單價非常不錯,不含税25萬多,含税28萬多。我們車的定位不再是中端車,而是高端車了。第二,我們現在發佈的三款車,即小米SU7、SU7 Ultra以及小米YU7共享了Modena平臺,這讓我們能在同一個平臺上擁有非常好的標準化和規模經濟。因此,在成本方面我覺得還是不錯的。此外,我們的生產效率非常高。這些都支撐了大家現在看到的、一個比較不錯的毛利率表現。展望未來,我沒有看到的成本端有哪些大的變量。
以上是我對汽車毛利率的基本回復。
關於小米在海外市場的品牌力。首先,小米在歐洲市場的知名度能夠達到95%以上,部分國家像西班牙等等,知名度能達到98%、99%。小米作為一個品牌,在海外市場的知名度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小米汽車的知名度現在肯定是不高的。因此,我們要在2027年之前思考如何解決小米汽車品牌的知名度以及用户對小米汽車的興趣度。
至少從目前來看,我們看到已經有一些用户通過自己的方式把車運到了歐洲並且上牌。像上次我在英國遇到了一位「米粉」,他自己把一輛左舵的車運到了英國,在一個右舵的市場里上了牌,並且經過了當地的檢測。他前兩天還發信息和我説,他在歐洲開了一大圈,開車去了好多國家,一路都有很多人拍;上次我在德國開小米SU7 Ultra的時候也有很多人拍,還有很多人能夠認出我們的車、叫得出來是小米汽車。這就説明,其實小米汽車如今的知名度可能比我們自己想的還要大很多。因此,坦率來説,我對用户對小米品牌的理解並不是特別擔心,因為我們在中國市場也曾走過「從無到有」的過程,這個過程總是這樣的。所以我確實不是特別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