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硅谷的人工智能併購正催生 「殭屍初創企業」:「你掏空了整個組織」

2025-08-19 22:13

核心要點

  • 圍繞併購交易的監管障礙,導致科技巨頭採用另一種策略來招攬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
  • Meta 和谷歌已斥資數十億美元引進人工智能領軍人物,而這些人留下了自己創辦的公司。
  • 「他們未來的前景存在一個很大的疑問,」Touring Capital 的普通合夥人薩米爾・庫馬爾表示。

  傑夫・王上個月獲得了一次重大晉升。過程中充滿了淚水,但並非喜悦的淚水。

  這位 39 歲的高管意外被任命為人工智能編碼初創公司 Windsurf 的臨時首席執行官。該公司此前一直在與 OpenAI 就潛在的收購事宜進行談判,若交易達成,許多員工本可獲得豐厚的報酬。但談判最終破裂,7 月 11 日,幾位創始人和頂尖研究人員轉而以 24 億美元的技術授權協議加入了谷歌。

  作為 Windsurf 僅剩的最高級別高管之一,王被提拔至最高職位,至少目前是這樣。他告訴 CNBC,自己首要的任務是在這家初創公司位於硅谷的總部召開的一次氣氛緊張的全員會議上,宣佈這一消息。

  「那是極具挑戰性的一天,」 王説,「人們都在哭,情緒非常激動。我花了一半的時間安撫大家,因為他們有家庭要養,卻什麼都沒得到。」

  Windsurf 是越來越多人工智能初創公司中的一員,這些公司的創始人和頂尖研究人員被 Meta、谷歌、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頭通過高價挖角的方式收入麾下,而這種做法幫助這些大公司規避了監管審查。雖然這些交易往往能為創始人及人工智能領軍人物帶來鉅額回報,但卻可能讓投資者、其他員工以及剩余的公司陷入困境。

  Touring Capital 的普通合夥人薩米爾・庫馬爾表示,剩下的東西就像是一家 「殭屍公司」。

  「他們未來的前景存在一個很大的疑問,」 庫馬爾説,「坦率地説,你已經掏空了整個組織。」

  6 月,Meta 宣佈向數據標註初創公司 Scale AI 投資 143 億美元,這筆引人注目的交易震驚了科技行業。根據協議,Meta 獲得了該公司 49% 的股份,聘請其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大・王領導一個新的超級智能實驗室,並表示將深化與 Scale 的合作。

  一個月后,Scale 裁減了 200 名全職員工,佔其員工總數的 14%。Meta 的投資使 Scale 的估值較去年的 140 億美元翻了一番,但這一數字只存在於紙面上。

2025 年 1 月 23 日,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外,ScaleAI 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大・王在 CNBC 的《 Squawk Box》節目中發言。

2025 年 1 月 23 日,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外,ScaleAI 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大・王在 CNBC 的《 Squawk Box》節目中發言。

  微軟在 2024 年 3 月也採用了類似的策略,當時它聘用了 Inflection AI 的聯合創始人及其他員工。亞馬遜在過去一年中完成了兩筆此類交易,分別在 2024 年 6 月和兩個月后從 Adept 和 Covariant 挖走了創始人及頂尖人才。谷歌去年 8 月與 Character.AI 簽署了一項 27 億美元的授權協議,並聘用了其創始人。

  對於長期以來一直是高風險科技初創公司生命線的硅谷風險投資者來説,這個體系的運作並未達到預期。那些原本有望進行首次公開募股或被高價收購的公司正被分拆,大量資金最終落入了創始人及其頂尖工程師的口袋。

  「資金流動並不像純粹的併購交易那樣直接,」Radical Ventures 的合夥人羅布・託 ews 説。

  就風險投資回報而言,Scale 的交易是個例外,因為 Meta 的鉅額現金投資為早期投資者,尤其是 Accel,帶來了豐厚的收益。

  Scale 的發言人喬・奧斯本表示,該公司運轉良好。

  「將 Scale 與這些公司進行比較,忽略了我們在營收表現、公司規模和交易結構上的重大差異,」 奧斯本在一份聲明中説。他表示,Scale 擁有 1000 多名員工,與企業和政府客户合作,營收超過 1 億美元。

  「Meta 的投資使我們的投資者和員工受益,保持了我們的獨立性,併爲我們的長期成功奠定了基礎,」 奧斯本説。

  風險投資家們表示,試圖阻止創始人及早期員工退出的一種方法是進行二次發行,允許他們將部分股權出售給投資者,這樣他們就可以買房、償還債務或鎖定一些收益。

  但二次銷售無法與財力雄厚的科技公司提出的報價相抗衡,這些公司正為贏得人工智能之戰而敞開錢包。接受 CNBC 採訪的科技投資者和初創公司員工表示,這一趨勢可能會阻礙創新,因為創始人會放棄他們雄心勃勃的項目,轉而效力於世界上最大的公司。

  「這並非尋常的商業行為,」 初創公司工作室 Superset 的聯合創始人湯姆・查韋斯説,「這是一種擾亂。」

監管變通方法

  這一局面始於 2022 年底 OpenAI 推出 ChatGPT 之后,ChatGPT 引發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熱潮。當時,科技巨頭通過併購擴張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當時由莉娜・汗領導的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正試圖阻止多筆引人注目的科技收購,包括微軟以 690 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的協議(該交易最終完成)以及英偉達以 400 億美元收購 Arm 的要約(該交易失敗)。它甚至試圖阻止 Meta 完成一筆規模小得多的交易 —— 以 4 億美元收購虛擬現實工作室 Within,但未成功。

  與此同時,歐洲監管機構去年成功阻止了亞馬遜計劃以 13.4 億美元收購 iRobot 的交易,不久前還説服 Adobe 放棄以 200 億美元收購 Figma 的計劃。2022 年,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迫使 Meta 出售其以 4 億美元收購的 Giphy。

  從敗登政府和汗領導的聯邦貿易委員會過渡到特朗普的第二個總統任期后,監管有所放寬,但反壟斷擔憂依然存在。

  堅信需要在人工智能領域壯大自身實力的科技公司找到了一個變通方法。

  「這現在成了各公司將要採用的新策略,」 門洛風投的合夥人馬特・墨菲説,「如果沒有受到打擊,我真的不怪他們。」

  墨菲補充説,各公司越來越明確地表示:「讓我們只買下我們想要的東西,把剩下的都留下。」 他形容這個過程 「有點沒有靈魂」。

  保持少數股權意味着收購方可以避免觸發聯邦貿易委員會要求進行併購前審查的規定。

  「他們正儘可能地接近獲得一家公司的多數股權,」 非營利組織 「公共公民」 的消費者權利倡導者 J.B. 布蘭奇説,「他們幾乎在盡一切可能,以免觸發任何警報。」

  監管機構並非完全被矇在鼓里。

  聯邦貿易委員會去年對微軟與 Inflection 的交易以及亞馬遜聘用 Adept 員工的事宜展開了調查。聯邦貿易委員會發言人拒絕對正在進行的調查或潛在調查的狀態發表評論。

  在 Windsurf,聯合創始人瓦倫・莫漢和道格拉斯・陳的突然離職讓員工們陷入了混亂。王也是其中之一。

  王説,許多參加全員會議的員工原本期待聽到與 OpenAI 達成交易的消息,有些人甚至開始拍攝會議過程。兩家公司從春天開始就一直在就潛在的收購事宜進行談判。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在 Windsurf 開始推動一項更類似於 Meta 對 Scale 的投資、而非傳統收購的交易后,這些談判破裂了。這位因談判保密而要求匿名的人士稱,OpenAI 對此不感興趣。

  另一位同樣因談判保密而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表示,OpenAI 對潛在收購的獨家談判期於 5 月 1 日到期。該人士稱,對微軟在交易中角色的反壟斷擔憂日益加劇,以及關於這家科技巨頭是否能獲得 Windsurf 知識產權的爭論,也使談判陷入僵局。

  微軟是 OpenAI 的主要投資者,並已向這家初創公司注入了數十億美元。

  王説,他沒有被告知與 OpenAI 的談判為何終止。

  谷歌的消息在一個周五傳出。王的生活很快發生了變化。他説,自己連續大約 12 個小時都在打電話,對象包括投資者、潛在買家和驚慌失措的客户。他還説,員工們也接到了招聘人員的大量來電。

  下午 5 點左右,王收到了另一家人工智能編碼初創公司 Cognition 團隊的郵件和短信。Cognition 最著名的是其名為 Devin 的軟件構建代理。在晚上 9 點開始的電話會議持續到午夜后,Windsurf 的未來開始有了眉目。

「你就這樣被拋棄了」

  接下來的周一,Cognition 宣佈將收購 Windsurf 的知識產權、產品、商標、品牌和人才。

  交易條款未披露,但據 TechCrunch 報道,收購價格為 2.5 億美元,不到 OpenAI 據報道洽談價格的 10%。

  「現在獲勝的動力肯定比以前更足了,」 王説,「你剛剛被拋棄,現在是時候向世界證明你依然存在。」

  在 Cognition 宣佈收購三周后,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斯科特・吳有了更多消息要分享。他的初創公司向那些不看好新僱主的 Windsurf 員工提供買斷計劃。

  「Cognition 有着極致的績效文化,我們在招聘時會坦率地説明這一點,這樣以后就不會有意外,」 吳在 X 平臺上的一篇帖子中寫道。

  王説,選擇接受買斷計劃的 Windsurf 員工將額外獲得九個月的工資和醫保。他補充説,一些表現不佳的員工被解僱,但也會獲得同樣的福利。

  「你不能讓那些只想搭順風車的員工留在公司,」 王説,「你需要每個人都全身心投入。」

  目前,Windsurf 將在 Cognition 內部繼續以獨立形式存在,但王表示,隨着兩個團隊更深入地整合,他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工作會是什麼。

  「我們都是各自實體的首席執行官,」 他説,「我實際上不確定當這些實體合併時,我的角色會是什麼。」

  這種不確定性並非 Windsurf 獨有。

  當谷歌與 Character.AI 達成交易時,這家搜索引擎巨頭的一大勝利是聘用了聯合創始人諾姆・沙澤爾和丹尼爾・德弗雷塔斯,他們過去都曾在谷歌工作過。

  在 Character 公司,沙澤爾和德弗雷塔斯想同時做兩件事:建立一個基礎人工智能實驗室和一家人工智能消費公司。一位在交易發生時仍在 Character 工作的前員工説,他認為這項協議可能對這家初創公司有利,因為它將使公司能夠專注於消費業務。

  但許多 Character 的員工是因為創始人而被吸引到公司的。這位因細節保密而要求匿名的前員工表示,在創始人離職后的一個月內,多達 10% 的剩余員工離開了公司。

  多明尼克・佩雷拉是 Character 的法律主管,在與谷歌交易后擔任公司臨時首席執行官。他説,他的公司遠非被掏空。佩雷拉説,除了沙澤爾和德弗雷塔斯,只有幾十名研究人員離開了,約佔公司總人數的 25%,仍有 70 名員工留在公司。

  佩雷拉補充説,整個產品團隊仍在崗位上,因為公司專注於向用户推出新功能,而非訓練人工智能模型。消費者使用該應用程序創建虛擬角色,包括用於陪伴,並按月支付訂閲費。

  Character 表示,其目前每月活躍用户約為 2000 萬,截至 6 月,付費訂閲用户較去年增長了 250%。

  「這與你想到人才收購時的情況大不相同,」 佩雷拉説。

  佩雷拉還表示,公司用從谷歌獲得的部分現金設立了一個託管賬户,並將在明年 7 月前向員工分配這些資金,讓他們從這筆交易中獲得一些流動資金。他還説,投資者和員工仍有獲利的機會。

  「公司沒有讓投資者或員工陷入困境,」 他説。

  6 月,也就是交易宣佈 10 個月后,Character 任命前 Meta 高管卡蘭迪普・阿南德為首席執行官。阿南德從去年夏天開始擔任該公司的顧問。

  阿南德表示,他認為自己的角色是幫助 Character 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社交消費應用,就像 Instagram 之於移動設備、YouTube 之於網絡一樣。

  「創始人首席執行官與來打理公司的人之間的區別 —— 這就是我的工作,」 阿南德在接受 CNBC 採訪時説,「證明我能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好。」

  谷歌的一位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公司不同意將 Character 或 Windsurf 描述為殭屍公司的説法。

2023 年 10 月 12 日,Inflection AI 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穆斯塔法・蘇萊曼在美國紐約市舉行的 Axios BFD 活動上發言。

2023 年 10 月 12 日,Inflection AI 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穆斯塔法・蘇萊曼在美國紐約市舉行的 Axios BFD 活動上發言。

  2024 年 3 月,Inflection 的員工在一次臨時召開的全員會議上得知了公司與微軟的交易。一位前員工表示,Inflection 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穆斯塔法・蘇萊曼在 Slack 上發消息,指示員工第二天一早到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的一家酒店集合。

  曾聯合創辦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 DeepMind 的蘇萊曼就是在那里宣佈了這筆交易。這位因討論內容私密而要求匿名的人士稱,微軟首席執行官薩提亞・納德拉也出席了會議,回答員工的問題。

  該人士説,Inflection 的大多數現有員工都轉到了微軟。但 Inflection 繼續作為一家獨立公司運營,並聘請了新的首席執行官和員工。

  據《The Information》報道,微軟向 Inflection 支付了約 6.5 億美元。這筆資金用於支付這家初創公司的投資者,並以非獨家方式授權其技術。

  前一年,在一輪 13 億美元的融資中,Inflection 的估值達到 40 億美元,投資者包括微軟和 Inflection 的聯合創始人里德・霍夫曼,霍夫曼也是微軟董事會成員。

  儘管如此,霍夫曼在 Inflection 被出售給微軟后表示,這筆交易對 「所有參與 Inflection AI 的人」 來説都是積極的。霍夫曼還是風險投資公司 Greylock 的合夥人,該公司是 Inflection 的早期投資者之一。

  「與微軟的這項協議意味着,Inflection 的所有投資者現在都將獲得良好的回報,我預計未來還會有不錯的收益,」 霍夫曼在 LinkedIn 上的一篇帖子中寫道。

  3 月,Inflection 任命長期擔任科技高管的肖恩・懷特為首席執行官。該公司網站顯示,自從蘇萊曼和大部分員工被微軟挖走后,該公司已招聘了 50 名員工,現在專注於構建企業人工智能產品。網站稱,其首款產品名為 Pi,是一款 「富有同理心的對話式聊天機器人」。

  微軟和 Inflection 拒絕置評。

亞馬遜的交易

  Covariant 公司成立於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市,主要為倉庫機器人研發人工智能系統。該公司於 2020 年啟動運營,其支持者包括頂尖人工智能研究員李飛飛、Meta 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揚・勒丘恩以及人工智能先驅傑弗里・辛頓。

  據一位因涉及私密信息而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透露,這家初創公司已簽約約 12 家渴望使用其軟件的客户,其中包括一家運動服裝巨頭和一家領先的餐食套裝公司。

  去年 8 月的一個周五下午,一切都發生了改變。Covariant 的部分員工被要求參加一場緊急全員大會,高管們在會上含淚宣佈,公司的三位聯合創始人以及約 120 名員工中近 25% 的人將加入亞馬遜。作為協議的一部分,亞馬遜購買了 Covariant 核心技術的非獨家授權。

  三位要求匿名以便自由談論此事的前員工表示,所有參會人員都被告知他們不會被調至亞馬遜工作。

  加入亞馬遜的人員包括聯合創始人彼得・阿貝埃爾,他被任命協助領導亞馬遜最近在舊金山成立的高級人工智能實驗室。另外兩位聯合創始人彼得・陳和羅基・段將在亞馬遜工作,為該公司倉庫中超過 100 萬臺機器人開發基礎模型。

  前員工們稱,剩下的員工得到的選擇遠不那麼誘人。他們要麼立即離開 Covariant,要麼再留約一個半月,屆時可以獲得一筆遣散費。

  一位前員工表示,Covariant 目前僅剩下約 10% 至 15% 的 「骨干人員」,並將其稱為 「幽靈公司」。自去年宣佈與亞馬遜的交易以來,Covariant 未在其網站上發佈任何業務更新。

  前員工們補充道,儘管 Covariant 的創始人獲得了豐厚的報酬,但普通員工得到的收入遠低於他們加入公司時的預期。

  今年 1 月,一名前 Covariant 員工向聯邦貿易委員會、司法部和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一份舉報投訴,聲稱這筆交易是亞馬遜 「故意且非法策劃的」,目的是規避反壟斷審查。

  據報道,該公司在 2023 年的一輪融資中估值為 6.25 億美元。CNBC 看到的這份舉報投訴顯示,亞馬遜花費超過 4 億美元來獲得 Covariant 的技術授權,並吸納該公司的高級技術人才。投訴稱,這一數字包括最后一筆 2000 萬美元的授權付款,這筆款項將在交易達成一年后支付,而這要求 「殭屍狀態的 Covariant 維持運營直至那時」。

  《華盛頓郵報》此前曾報道過這份投訴,其中提到交易條款削弱了 Covariant 尋求未來交易的能力。

  投訴中引用的一段錄音對話記錄顯示,Covariant 現任首席執行官、當時的運營主管泰德・斯廷森表示,該公司利用其剩余技術 「很有機會」 達成一兩項授權交易。

  「但這些交易的金額將是數百萬美元,可能是兩位數的數百萬美元,」 斯廷森説,「我的最佳猜測是,這只是亞馬遜所支付金額的一小部分。」

  斯廷森未迴應置評請求。

  這位前員工的律師約翰・泰伊曾是國務院的舉報人,他表示,Covariant 這筆交易以及其他類似交易理應受到政府更嚴格的審查。

  「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的法律問題,」 泰伊在接受採訪時説,「它影響到使用這些產品的消費者。壟斷通常對美國民眾沒有好處。」

  與 Covariant 類似,舊金山初創公司 Adept 自其聯合創始人和大量研究人才被亞馬遜挖走后,就很少更新其在構建智能代理軟件方面的工作進展。扎克・布羅克接任 Adept 首席執行官不到一年就離職前往 OpenAI,包括前產品負責人在內的數名員工也已跳槽至 Anthropic 等競爭對手公司。

  Covariant 和 Adept 均未迴應 CNBC 的置評請求。

  亞馬遜發言人亞歷山德拉・米勒表示,Covariant 和 Adept 繼續獨立為客户提供服務。她説,由於亞馬遜與 Covariant 的授權交易並非獨家授權,「Covariant 可以自由地將其技術授權給其他公司」。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