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惹怒7億用户的GPT-5,暴露了OpenAI的全部焦慮

2025-08-19 16:02

01

GPT-5 從萬衆期待到全網羣嘲

距離GPT-5的發佈已經過去了兩周。

兩周時間里,行業對於GPT-5的技術評價已經相當全面。一句話來總結就是 GPT-5 並沒有如預期那般帶來人工智能新的技術範式,僅僅只做到了漸進式的技術升級。

作為普通用户,實話説很難感知到 GPT-5 有明顯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一方面的原因是,當前主流大模型(包括開源模型)已經足夠滿足C端用户的基本需求,語音、圖像等多模態能力也都趨近完善。數學奧賽金牌水平的性能只有在極端少數場景和專業人羣手中,才能發揮完整實力。

另一方面,此番 GPT-5 的性能提升主要體現在代碼編程和Agent工具調用這兩個領域(今年AI行業最熱門的發展方向),而這兩個領域顯然已經超出了普通用户的需求範圍。

並且令人遺憾的是,就算是在這兩個專業領域,GPT-5 也並未同競爭對手Anthropic提前一天發佈的Claude  Opus 4.1拉開顯著差距。

GPT-5模型性能的增長乏力,更加讓 OpenAI 習慣性的營銷炒作顯得德不配位。在GPT-5發佈之后不久,這種過度營銷就帶來了反噬,OpenAI也迎來了公司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的運營事故。

起因是 OpenAI 發佈 GPT-5 后,在未發公告的情況下下架了包括GPT-4o在內的所有舊版本模型。

在OpenAI董事會看來這當然沒有任何毛病:GPT-5性能全面超越老版本,繼續提供服務只會增加算力開支。

但正是這個決策,引起了大批用户的不滿。

因為在不少用户看來,GPT-4o具有很高的情商,語言風格有温度、有趣味且俏皮,就像是一個有個性、有同理心的朋友。而GPT-5,卻因為OpenAI在訓練過程中刻意降低了模型的幻覺及對用户的「諂媚」,在回答速度、準確性和人情味上都不如4o。

於是用户們在海外最大的社交平臺 Reddit 上自發聚集,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復活GPT-4o運動」。無數網友跟帖批評 OpenAI 掉進了錢眼里,「扼殺」了他們最愛的朋友GPT-4o。

面對持續惡化的輿論,奧特曼光速滑跪認錯,宣佈將在幾天后恢復 4o、o3、4.5 訪問權限。

OpenAI之所以認錯速度如此之快,並非單純出於好心,更多是用户們言之鑿鑿的大規模退訂讓它們擔驚受怕。

在GPT-5發佈前夕,OpenAI宣佈ChatGPT周活躍用户數突破7億人。這個數據相當恐怖,相當於全球有接近1/10人每周都有使用ChatGPT的習慣,這7億人還不包含通過OpenAI API調用其模型的開發者羣體。

用户訂閲費是OpenAI絕對的核心業務,在總營收中的佔比高達42.5%。這些快速增長的用户正是支撐 OpenAI 5000 億美元的估值的重要因素。

很快ChatGPT就在幾天后的更新中恢復了4o等老模型,但用户得購買Plus或者Pro檔位纔可以使用它們……至於免費的額度?門都沒有。奧特曼的解釋是「它(們)需要消耗的 GPU 資源過於昂貴」。

造成 GPT-5 負面評價的根本原因,是 OpenAI 鼓吹的營銷泡沫破裂,導致的基本盤用户預期的反覆落空。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OpenAI正在尋求新的戰略方向。

很遺憾的是在新的戰略方向中,C端用户的需求和體驗並非是第一優先級。

02

OpenAI 的四面楚歌

GPT早期在AI搜索、推理和深度研究內深挖的護城河,在年初遭遇到 DeepSeek-R1 開源的猛烈衝擊。面對DeepSeek-R1,一向不愛使用社交媒體的奧特曼直接在X上發文:「在開源問題上,我們似乎站在了歷史錯誤的一方。

R1 的開源打響了衝擊 OpenAI 壟斷地位的第一槍,隨后中國大模型集體崛起,Kimi K2、Qwen3、智譜GLM-4紛紛在行業嶄露頭角,一躍成為全球開源陣營的骨干。

除了應對來自中國開源大模型的圍剿之外,OpenAI AI應用領域里也開始遭遇更強大的競爭對手。

今年 AI 的發展主線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代碼編程在今年引爆了巨大的市場潛力,成為行業最熱門的AI應用領域。

海外AI編程創業公司 Cursor 無疑是其中最亮眼的代表。

目前Cursor公開的年化營收已經達到 5 億美元,據統計機構SACRA數據, Cursor是史上最快速度實現年化營收1億美元的公司。6月Cursor宣佈完成新一輪高達9億美元的C輪融資,估值到達了99億美元。

Cursor 之所以受全球開發者熱烈歡迎,除了它自身優異的工程設計帶來的易用便捷之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它選擇的底層模型——Anthropic Claude 在代碼編程上的 SOTA 表現。實際上除Cursor之外,包括字節Trae海外版在內的眾多AI編程軟件都接入了Claude。

從每一代Claude的性能表現上看,Anthropic 對於AI編程的投入已經進入了幾乎偏執的狀態。

Anthropic的營收結構很有特點,相比於OpenAI以用户訂閲費為主,Anthropic 六成的營收都來自於API調用,API 收入也是Anthropic唯一超過OpenAI在該領域營收的細分賽道,其中有一半是由Cursor和Github Copilot貢獻的。

獨佔鰲頭的 OpenAI 顯然不會容忍對手在 API 業務營收上超越自己。於是在5月,OpenAI高調官宣將以約30億美元收購 Windsurf (另一款和Cursor齊名的AI編程軟件)來與Claude生態抗衡。

然而原本進展順利的收購案,卻因為微軟與OpenAI之間的知識產權共享協議而被叫停。隨后谷歌DeepMind見縫插針,吸納了Windsurf的核心團隊成功截胡OpenAI。

來不及為 Windsurf 惋惜的OpenAI,緊接着需要面臨的是人力資源的后院起火。

7月扎克伯格豪擲上億美金開啟硅谷挖人大戰。OpenAI 成為重點關照對象,首席研究官Mark Chen直接炮轟 Meta 是「闖進家里搞偷竊」。但這並攔不住OpenAI核心研發骨干選擇離職加入Meta。

這半年來OpenAI遭受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在這樣的背景下 GPT-5 所承擔的任務顯然不止是要在評分上再度重回世界第一,它還需要回答的是:如何修復自身產品定位、商業模式上漏洞,以收復被其他大模型蠶食掉的新興市場。

03

一次全鏈路的補課

OpenAI的首要戰略是重新邁入開源市場。

就在GPT-5發佈前一天,長期缺席開源市場的OpenAI發佈了開源模型GPT-oss系列。很明顯,這是OpenAI被逼到牆角后的一種防禦反擊。

隨着開源與閉源模型性能差距的不斷縮小,在模型性能總體過剩的情況下,客户的選擇很可能會被價格因素所主導。長此以往,免費、性能足夠好的模型將佔據絕對的主流,這勢必將嚴重侵蝕OpenAI的利潤空間。

GPT-oss 通過寬松的Apache 2.0開源許可,鼓勵開發者在其技術架構上進行構建和創新。GPT-oss與OpenAI其他的專有API兼容,實現從免費的GPT-oss 到更強大的 GPT-5 的無縫導流。

儘管全網都在嘲諷 OpenAI 不過是開源了一個閹割版的模型,但至少OpenAI實現了「從無到有」,在開源生態內插下一面旗,正式定義新的技術標準。這遠比模型性能高低的意義更重大。

在商業層面,選擇開源模型同時也是 OpenAI 實現本地、私有云的必要通路,這很大程度上是對DeepSeek商業模式的一種效仿。得益於開源框架,DeepSeek相比其他模型更加安全可控,在國內迅速收穫了海量政府訂單。

近幾個月來OpenAI也在不斷加深與美國政府的合作。先是6月16日同國防部簽署了2億美元採購合同,又在8月7日與美國總務管理局達成了「1美元象徵費用」的ChatGPT企業版政府採購協議。沒有開源的象徵動作,僅僅依靠以往的以往封閉API模式,OpenAI 不可能將業務拓寬了toG市場。

產品層面,OpenAI毅然選擇將GPT-5打造為「統一模型系統」,深度降本增效。

GPT-5 既包含一個快速問答的非推理模型,也包含類似o系列的深度推理模型。此外,GPT-5還包含一個實時的路由自動選擇模型,它能秒級識別用户的具體需求,進而分析要調用快速問答模型還是深度推理模型。

一個自始至終困擾OpenAI的矛盾是:免費用户越多,算力成本用的越多,公司虧損也越多。

當前 OpenAI 擁有超過7億的周活躍用户,但其中九成以上都是免費用户。當大量用户白嫖GPT-5的時候,OpenAI需要思考的是,免費用户能夠給企業帶來怎樣的價值。

大一統的模型明顯就是爲了解決這個困境。

通過引入路由選擇模型,ChatGPT可以將大部分簡單、快速的問答需求導向成本更低的GPT-5 Nano模型進行處理,最大化節約總計算成本。此外,路由選擇模型能夠收集並分析用户每一條查詢背后的商業意圖,相當於將用户的需求進行了細分。依靠此路徑,OpenAI很有可能會在精準、定向推送服務及產品的商業模式上,探索出新的可能。這一次GPT-5。儘管目前,OpenAI暫時沒有公開表達過在回答中植入廣告之類的想法,但7億用户在ChatGPT上留下對話意圖數據,本身就藴含着巨大的商業價值。

此外據TechCrunch記者報道,奧特曼透露新任應用CEO Fidji Simo 將在幾周后履職,OpenAI 很快將在ChatGPT之外,帶來更多的消費級應用產品。

04

尾聲

從客觀上來説,GPT-5又確實做到了符合預期的漸進式提升。只不過這種符合預期的創新,相比於過去的GPT-4o和o1的那種顛覆式創新,實在是太過平淡了。

從這一輪的發佈中,我們能夠看到 OpenAI 希望依靠GPT-5扭轉在開源、代碼、Agent領域落后的境地。並且渴望在C端會員費的營收之外,補全API訂閲、政務市場等領域內的短板,並由此搭建出圍繞 GPT 的完整商業閉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