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骨科手術機器人行業面臨深度洗牌:如何讓全球化成為破局關鍵?

2025-08-18 19:21

近日舉行的第七屆華夏骨科論壇上,記者觀察到,在當前AI等前沿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以手術機器人為代表的前沿技術在骨科臨牀中的應用已成為論壇熱門議題。與會者們從不同臨牀應用場景切入,全面深入地剖析了骨科手術機器人在提升手術精準度、改善患者預后、拓展治療邊界等方面的巨大潛力,預示着一場關於骨科未來的技術革命已悄然而至。

近年來,隨着國家和地方一系列支持政策的陸續出臺,以及技術的迭代與市場的培育,我國手術機器人行業發展逐漸提速。這一趨勢不僅體現在產品對臨牀應用的滲透上,也體現在了行業規模上。據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年初發佈的《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有64家企業的總計115款手術機器人產品獲批,全面覆蓋了腔鏡、骨科、神外、穿刺等手術機器人細分領域。其中,骨科手術機器人產品佔獲批總量的比例高達47%,賽道競爭尤為激烈。

01

生存之戰

出海已成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企業發展的必答題

作為國內商業化起步最早的手術機器人細分賽道,骨科手術機器人產品扎堆涌現導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市場需求才剛開始釋放,而行業已成「紅海」。手術機器人企業不得不被迫捲入低效的同質化競爭中,技術和產品的創新價值被一步步壓縮,在投入高額的研發成本后,企業的盈利卻遙遙無期。

近年來國內醫療支付方式變革疊加醫療反腐力度空前導致院端購買決策趨於謹慎,以及手術機器人相關服務收費標準不清晰、地區醫保覆蓋有限等因素,都加劇了國內手術機器人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在此情形下,出海拓展國際市場,已然成為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企業實現生存與發展的必答題

海外市場,尤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醫療支付體系更為完善,對先進醫療技術和設備的需求旺盛,為骨科手術機器人提供了廣闊的潛市場空間。與此同時,一些新興經濟體的醫療市場也在快速崛起,對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的需求迫切,同樣為國產產品創造了良好的市場機遇。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全球骨科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從2016年約17億元增長至2021年約123億元,複合增速約為48.2%,並預計到2030年達到567億元,複合增速約為16.8%

當前,諸多國產企業已開啟出海前期準備工作,如微創機器人的鴻鵠骨科機器人已獲得了FDA、CE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市批准,天智航已獲得歐洲市場準入資格等。這彰顯了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企業出海的決心與行動。然而,雄心勃勃的出海計劃背后,我們不得不冷靜審視:國內手術機器人企業真的做好出海準備了嗎?

深入剖析,我們不難發現,與國際同行相比,雖然部分國產廠商通過持續創新迭代,在技術和性能上實現了全球領跑的突破,產品已具備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但在產業整合能力與商業模式構建這兩大關鍵維度上,國產企業與國際巨頭存在顯著差距,而這些差距或將成為中國骨科手術機器人出海征程中的阻礙。

02

併購整合短板

散兵遊勇難敵集團作戰

長期以來,在全球醫療科技產業的競爭格局中,國際醫療器械巨頭們展現出了強大的產業整合併購能力,這成為他們在全球市場維持領先地位與保持持續創新能力的重要法寶,在骨科手術機器人領域亦是如此。

以史賽克為例,其在骨科手術機器人領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系列精心策劃的併購行動。史賽克圍繞手術機器人的併購戰略以構建「影像導航+機器人+植入物」閉環為核心,通過多次關鍵交易逐步完善技術生態。早期通過高溢價收購Mako迅速搶佔賽道,后續通過收購Airo CT與Cardan,補強術中影像與導航,實現從術前規劃到術中操作的全程數字化,構建了以機器人為樞紐的數字化手術生態閉環。並藉助其廣泛的全球銷售網絡,將整合后的產品快速推向市場,形成高強度的用户粘性,奠定和鞏固了其在全球骨科手術機器人市場的領導地位。

同樣,捷邁邦美等國際巨頭也頻繁通過資本運作,收購具有核心技術的創新型企業,不斷擴充產品線,增強在手術機器人領域的前沿技術儲備,培育公司新的增長引擎,在全球範圍內構建起龐大而穩固的產業帝國。

縱觀當前全球市場,憑藉在骨科領域產品和服務體系的全方位佈局,史賽克、捷邁邦美、美敦力、強生、施樂輝等跨國巨頭已紛紛通過資本併購快速完成骨科手術機器人賽道佈局,整合產品技術及全流程業務功能,形成協同效應和封閉生態,並正在全球骨科手術機器人市場上「跑馬圈地」。

反觀國內,骨科手術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呈現出多、小、散的格局。眾多企業各自為戰,專注於自身的技術研發與產品推廣,缺乏通過產業整合實現協同發展的意識與能力。在市場拓展方面,小規模企業也受限於自身資源,難以搭建完善的全球銷售與服務網絡。在國際市場中,可能因為企業規模小、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難以與國際巨頭相抗衡。

03

商業模式侷限

開放平臺的出海短板

另一方面,在海外成熟的醫療市場中,「設備+耗材+服務」的銷售模式,經過長期實踐驗證,已被證明是一種適應市場需求的商業模式。

以直覺外科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例,其構建了一個高度封閉的商業系統,設備銷售僅作為其商業版圖的一小部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使用需配備專用的耗材,如有使用次數限制的機械臂等配套器械和一次性使用耗材等,這些耗材具有專利保護,醫療機構一旦採購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后續的使用過程中,需要持續購買其專用耗材,從而為直覺外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持續性收益,耗材收入在其營收結構中佔比可達60%。同時,直覺外科還通過提供設備維修、升級以及醫生培訓等全方位服務,進一步增強客户粘性,鞏固其市場地位。

在骨科手術機器人領域,史賽克等國際企業也採用類似模式,骨科手術機器人和骨科植入物耗材是同處骨科手術臨牀場景中的不同產品,將骨科手術機器人與配套的假體緊密綁定銷售,並提供長期的技術支持與服務,形成了一個閉環的商業模式骨科植入假體作為高值耗材,與手術機器人設備深度綁定后,在后續的手術中為史賽克帶來了穩定持續的收入。隨着Mako手術機器人裝機量和手術量的不斷攀升,假體等耗材銷售規模也隨之擴大,為公司營收增長注入強大動力。從財務數據上直觀體現,史賽克骨科業務營收從2011年的37.1億美元,一路飆升至2024年的91億美元,在過去十年成為增速最快的骨科巨頭。

骨科手術機器人全球競爭的本質是產業生態的競爭。中國企業要贏得國際市場,必須完成從「產品出海」到「生態出海」的戰略轉型。國際巨頭憑藉資本運作和商業模式構建的競爭壁壘不會輕易瓦解。中國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全球化之路,需要的不僅是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和價格,更需要重構產業生態的魄力和能力,以及商業模式更新的戰略智慧。

當前,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企業儘快補足出海競爭的短板,不僅關乎單個企業的生存發展,更決定着中國高端醫療裝備產業能否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應有的位置。當中國企業以全球資源對抗國際巨頭,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才真正具備了更強大的競爭力,實現對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競爭格局的重塑。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