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8 09:28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環球網資訊)
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2025年7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人工智能政策支持導向進一步明確且強烈。
方正證券近日發佈研報認為,AI+醫療細分應用廣泛,其中AI病理診斷、AI影像及AI製藥應用相對成熟,或將加速兑現商業化價值。信達證券也在題為《AI醫療有望百花齊放》的研報中認為,「人工智能+」或將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引擎,而AI醫療或將迎來新一波產業革新的機遇,並建議關注AI+醫療大模型、AI+醫檢。
在AI+醫療大模型已開始步入商業化浪潮的背景下,多家醫療行業上市公司也紛紛推出了AI+醫療大模型,如醫渡科技(2158.HK)推出了「AI醫療大腦」YiduCore、衞寧健康(300253.SZ)推出了具備臨牀思維的醫療大模型、泰達生物(8189.HK)的子公司北京博雅全健智算科技有限公司則推出了「羲和一號」醫療大模型。
「數據是AI模型的靈魂,而‘羲和一號’的靈魂根植於最嚴謹的臨牀醫療數據。」在近日舉辦的以「與AI同行:健康絲路AI賦能」為主題的研討會上,北京博雅全健智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博士、研究員慄琳在接受環球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在AI醫療賽道愈發擁擠的當下,「羲和一號」從源頭建立差異化壁壘,以醫院病案檔案為核心訓練數據,用經過嚴格篩選、標註的臨牀病例、影像、檢驗結果等「黃金標準」,替代互聯網「二手信息」。
慄琳舉例説:「互聯網數據可能包含健康資訊、用户問答,但這些內容缺乏臨牀驗證,甚至存在錯誤。用互聯網數據訓練的模型好比‘隔着書本學看病’,而‘羲和一號’是在臨牀一線‘跟着醫生查房問診’。」
據介紹,「羲和一號」醫療大模型由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與博雅全健共同研發,歷時近10年,訓練數據均來自18家醫療機構的臨牀一線,基於100萬真實病案數據研究,形成千億級參數,支持疾病預測、診斷與個性化治療、影像分析、藥物研發、臨牀試驗以及醫學教育等多場景應用,實現醫學知識覆蓋率98%,醫學知識精準率90%以上。
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羲和一號」大模型首席科學家唐熠達教授在分享多模態大語言的應用實踐時提到,當前胸痛、心梗等疾病存在漏診誤診率超25%、基層診斷能力不足、指南落地滯后等痛點,傳統診療中人工計算錯誤率高、檢查耗時超30分鍾,導致藥物選擇盲目,基層治療延誤可使死亡風險增加35%,而「羲和一號」通過構建以臨牀剛需為核心的研發體系,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助力。
今年7月18日,博雅全健與寧夏人工智能醫療健康產業園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宣佈將其「寧夏健康管理引導預問診大模型」核心研發及運營中心落地園區,開啟系統性推動健康管理人工智能化提升進程。
對此,博雅全健聯合創始人、COO丁亮表示:「寧夏的基層醫療需求很迫切,有些偏遠地區的患者爲了看一次專家要跑幾百公里。」丁亮坦言,「羲和一號」大模型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縮小這種醫療資源差距,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AI獲得大醫院醫生經驗濃縮的模型建議,「我們希望讓患者在老家就能得到更加科學的健康指導。」
公開信息披露顯示,泰達生物依託在生物科技領域的技術積累,聚焦AI醫療基礎大模型研發,探索 「AI+醫療」產品服務模式,助力優質診療資源向縣域、鄉鎮延伸;並聯動國內各級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參與醫療大數據結構化、標準化、市場化建設,與弘信電子(300657,SZ)等在端邊醫療診療一體機方面深度合作。
2025年8月11日,泰達生物還發布公告顯示,旗下控股子公司深圳醫數精誠科技有限公司與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在數據庫建設、數據質量提升及數據分析應用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我們預計三年內服務患者超過1億人次。」慄琳在接受採訪時還表示,「智能輪椅、營養管理設備、導盲機器人等 AI智能終端硬件產品將是未來重點拓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建立全球醫療AI協作網絡,與各國專家共同完善模型,真正實現醫療智慧的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