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8 07:49
AGI 即將到來
我們現在有信心知道如何構建傳統意義上的 AGI
GPT-5 是一次重大升級……是通往 AGI 的重要一步
其實 AGI 這個詞沒什麼用
短短半年時間內,OpenAI CEO 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先后拋出了這個觀點,第一句讓全世界振奮,第二、三句讓用户和投資人躁動,第四句卻又幾乎否定了前面的一切。
關於 AGI 的定義,在他嘴里已經變成了薛定諤的貓,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重要又無關緊要。
儘管大家對奧特曼「營銷大師」的人設早有心理預期,但GPT-5 這次翻車,還是讓人大跌眼鏡。網友們在對產品失望之余,還扒出了一個關於奧特曼有趣的細節。
知名學者加里·馬庫斯(Gary Marcus)在 X 平臺上分享了他的發現——奧特曼似乎有個下意識的「撒謊信號」:每當要說出那些無法兑現的承諾或誇大其詞時,他總會不自覺地抬頭望向天空。
今年 2 月有段採訪視頻正好印證了這點。
奧特曼在談到 GPT-5 時,開場兩次抬頭移開視線,而在吹噓 OpenAI 模型的智能程度時,他再次出現了同樣的動作,甚至聲稱這些模型「幾乎比人類還聰明」。
圖片來自:@tsarnick
這些微妙的肢體語言,讓人分不清他究竟是在仰望天花板尋找靈感,還是因為心虛而不敢直視鏡頭?當這些細節被網友翻出來反覆解讀,也成了壓垮奧特曼人設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 GPT-5 尚未發佈之前,奧特曼的預熱推文更是一條比一條神祕。直到現在,我們依然搞不明白為什麼他看到 GPT-5 后會「眩暈無力、癱倒在地」。那張著名死星圖片,原本想營造的神祕感,如今也成了網友們的笑料。
尤其是,他最近大半年來一直強調 AGI 多重要,上周末轉頭接受外媒 CNBC 採訪表示:「我認為這(AGI)不是一個非常有用的術語。」對此,他解釋説 AGI 定義太多,工作性質也在變,「關鍵是模型會越來越強,我們會越來越依賴它。」
合着說了半天,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或許正是因為在早期嚐到了這種營銷風格的甜頭,奧特曼逐漸形成了路徑依賴。回到 OpenAI 的起點,當時它以非營利研究機構的身份成立,明確強調不受盈利驅動,同時宣稱使命是「確保通用人工智能(AGI)造福全人類」。
這種「反 Google、反壟斷」的敍事在當時極具吸引力,不僅迎合了公眾對科技巨頭的不信任情緒,也契合了學術界和開發者社區對開源、透明和倫理 AI 的期待,基於此,OpenAI 一度獲得了許多重量級人物以及企業的支持。
然而,這個看似理想主義的開端,並沒有一直延續下去。Anthropic 創始人達里奧·阿莫迪(Dario Amodei)曾在 OpenAI 領導層的辦公室發出靈魂拷問:「籌備 10 億美元,僱傭 30 個頂尖研究員,到底要干嘛?外界都説 OpenAI 要做個友好的 AI 然后開源。」
奧特曼回答:「我們不會開源所有代碼,但你別去糾正外界的誤解,越解釋越亂。」
當被追問 OpenAI 的目標究竟是什麼時,在場的總裁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也只是含糊其辭:「我們現在的目標……是去做當下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那麼這套玩法管用嗎?從數據來看,答案是肯定的。
8 月初,ChatGPT 周活躍用户已達 7 億,同比增長超過四倍;付費商業用户從 6 月的 300 萬增至 500 萬;日均消息量突破 30 億條。在注意力經濟時代,話題度確實比技術本身更容易撬動市場。
即便諸如競爭對手 Google 推出了更強的模型,如果缺乏關注度,也很難改變用户習慣。
但凡事都有限度。一次次地「吊胃口」拉高預期,最終只會讓用户的心理閾值水漲船高。這也導致當產品不夠驚艷,就很容易引發「狼來了」式的反噬。
在 GPT-5 的發佈過程中,Polymarket 投票顯示,關於「8 月底誰家 AI 最強」,OpenAI 支持率一小時內從 75% 跌到 14%。
有意思的是,放出不少煙霧彈的奧特曼在措辭上卻極其謹慎。
比如關於 AGI,他有一句堪稱經典的表述:「We are now confident we know how to build AGI as we have traditionally understood it。」翻譯過來就是:我們現在有信心知道如何構建傳統意義上的通用人工智能(AGI)。
請仔細品味這句話的每一個詞:不是「我們知道如何構建 AGI」,而是「我們有信心知道」;后面還要加上「按照我們傳統的理解」,字里行間永遠有退路。
而這種「永遠留退路」的話術,在 OpenAI 商業模式上也同樣靈活。
比如他曾明確表示對廣告的厭惡:「我得先説明一下我的個人偏見——我討厭廣告。我認為廣告在早期互聯網發展中很重要,因為它為互聯網提供了商業模式。我並不完全反對廣告,但廣告和人工智能結合在一起,會讓我感到格外不安。在我看來,把廣告作為商業模式更像是一種最后的手段。」
然而最近,他的口風明顯有所轉變:「我們絕不會主動去改動 LLM 輸出的任何內容……不過,如果你點擊了其中本來就會出現的某些東西,我們或許可以從中獲得一些交易收入,而且無論在哪種情況下,收費標準都是統一的。這種模式或許可行。顯然,做一家依靠廣告驅動的優秀公司是可能的,但這種模式也有它的問題。」
説好的討厭呢?説好的最后選擇呢?從 AGI 的定義到商業模式的底線,奧特曼似乎總能找到修改自己過往承諾的理由。這種不斷「先畫餅再慢慢推迟兑現」的做法,讓人想起了科技行業的一個詞匯——「Vaporware」。
誕生於上世紀 80 年代,Vaporware 是專門用來形容那些大肆宣傳卻迟迟無法交付的產品。當年,IBM 和微軟都曾因此被詬病。時過境遷,這個詞似乎又在 AI 行業找到了新的歸宿。
當承諾一次次落空,批評的聲音也越來越尖鋭。加里·馬庫斯最近公開呼籲奧特曼下臺,認為他更適合當一名銷售,而不是帶領 OpenAI 走向未來的 CEO。歷史會記住 ChatGPT,但未必會記住奧特曼。
其實,這已經不是奧特曼第一次「塌房」了。
回顧前年那場轟動硅谷的宮斗大戲,起初外界普遍認為是首席科學家伊利亞·蘇茨克維在背后發難。然而隨着更多內幕曝光,事情的真相遠比想象中複雜——奧特曼兩面三刀的形象逐漸浮出水面。
在突然罷免了奧特曼之后,OpenAI 董事會解釋稱「奧特曼始終未對董事會保持坦誠」。
具體指控包括:未告知董事會其擁有的 OpenAI 創業基金、提供了關於公司安全流程的不準確信息,以及在董事會成員之間撒謊和操控局面等。
下場爆料的前高管説他的管理風格是「心理虐待」,滿嘴謊言,熱衷於操縱人心。
同一份預算、同一個項目、同一批資源,他會同時承諾給不同的高管,然后坐看他們爲了爭奪這些資源而互相撕咬。當團隊陷入內鬥的泥潭時,他反而能夠從中漁利,鞏固自己的控制權。
在與馬斯克的決裂中,首位對 OpenAI 做專題報道的記者 Karen Hao 更是披露,奧特曼擅長講故事與説法,推動的事情往往他他本人最有利的方向發展。
比如奧特曼起初迎合馬斯克最在乎的理念(比如對 AI 存在風險的擔憂等)共同創辦 OpenAI,一度讓馬斯克覺得「我喜歡這個人,我喜歡他説的話,他就像是另一個我。」
然而,隨着 OpenAI 轉向大規模模型研發(Scaling)並需要鉅額資金,兩人在 CEO 歸屬等問題上嚴重分歧。最終奧特曼通過説服布羅克曼和伊利亞等關鍵人物的站隊,最終促使馬斯克退出。這也讓至今憤憤不平的馬斯克覺得奧特曼利用了他。
而這種手腕在 YC 時代就初見端倪,YC 創始人保羅·格雷厄姆曾這樣形容奧特曼:「你把他扔到食人族的島上,五年后回來他就是國王了。」
事實證明,這個預言相當精準。沒過幾年,格雷厄姆就把 YC 的大權交到了他手上。
在美國國會山期間,奧特曼給自己立了一個無私獻身 AI 的熱心人設,聲稱自己並未擁有 OpenAI 的股權,然而卻被網友扒出,他本身持有 YC 的股票,進而間接持有 OpenAI 的股票。
對公眾來説,OpenAI 就等於奧特曼,正如特斯拉之於馬斯克。當品牌與領袖形象高度綁定時,正面人設能帶來巨大的市場溢價,但一旦崩塌,信任的坍縮速度會遠超技術的迭代速度。
這種現象背后有着深層原因。在 AI、半導體、生物科技等高技術壁壘行業里,絕大多數消費者和普通投資人無法直接驗證技術能力,於是創始人的人設就成了最好的信任背書。
以馬斯克為例,儘管 SpaceX 的早期項目如獵鷹 1 號多次失敗,但以「工程狂人」形象著稱的馬斯克,通過公開演講、社交媒體和媒體曝光,不斷展示其技術理念和工程思維,從而在早期階段獲得資金和公眾信任。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喬布斯。他的「完美主義偏執狂」人設,成了蘋果產品的金字招牌。有趣的是,當 ChatGPT 一炮而紅時,很多人説奧特曼有喬布斯那種「現實扭曲力場」——能讓人們相信他們認為不可能的事。
喬布斯在剛開始時也曾遭到鋪天蓋地的質疑,但他對設計和易用性的重視后來成爲了他的優勢。2011 年 3 月,喬布斯在介紹 iPad 2 時説道:「科技和人文藝術結合,才能做出讓人心動的產品。」
對於一家科技公司的負責人來説,這樣的表述其實並不常見,但這就是喬布斯風格。后來證明喬布斯的判斷驚人地準確,到后期成功遠遠多於失敗。
然而,奧特曼大概率沒法像喬布斯那樣,靠着一場「天時地利人和」逆轉口碑。
如今,外界對 OpenAI 和奧特曼的質疑聲四起,OpenAI 正在輿論上經歷最黑暗的時刻,GPT-5 的領先優勢正在被快速蠶食,核心人才的外流,已經足夠説明問題。而馬斯克的 xAI、Anthropic、Google 也都在虎視眈眈。
説實話,我挺希望這次 GPT-5 的「翻車」能讓行業冷靜下來。倒不是我見不得 OpenAI 好,而是我厭倦了這種營銷驅動的「偽創新」。
更何況,OpenAI 一家獨大對整個生態都不健康,真正的創新往往來自競爭。正是因為有了 Anthropic、DeepSeek、Google 這些挑戰者,我們纔看到了更多元的技術路線和產品形態。
AI 只是工具,一個強大的工具,但依然是工具。它的價值在於解決問題,而非製造神話。
或許奧特曼深諳成功的不確定性,畢竟早在 2014 年斯坦福大學課堂上,他就曾坦言創業成功的概率是「想法×產品×執行×團隊×運氣,運氣是 0 到 10000 之間的隨機數」。
十一年過去,這場關於運氣值擲骰子的遊戲還在繼續,只不過到了 2025 年,曾經手握滿分運氣的他,似乎已經連着擲出了好幾次小點。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APPSO」,作者:發現明日產品的APPSO,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