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城陵磯有一座曾存在2000余年的「故城」?

2025-08-17 11:16

轉自:岳陽發佈

淺談「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

□湯華魁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載:「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依此説,凡研究城陵磯或城陵磯港口的史者大多認為,在城陵磯有座「城陵山」,在「城陵山」下有一座曾存在2000余年的「故城」。或更有甚者根據清同治年間《臨湘縣誌》「商之大彭故城在城陵磯」的記載,將《水經注》記載的故城提升爲「大彭故城」。此説較之《水經注》,其城更大,歷史更長,甚至揣測其「大彭故城」的存在可能有4000余年。

以上關於「城陵山」和「故城」的兩種説法儘管各有書本根據,但卻沒有提供任何有説服力的證據,説明「城陵山」和「故城」的本來面目。

筆者認為,無論何種説法,都不應脱離城陵磯區域內的原始自然條件、原始地形地貌、原始居民居住狀況、原始建築和道路等,而單純地用主觀意識去揣測,或毫無根據地去杜撰博人眼球的空中樓閣,這對歷史研究毫無意義。

因此,筆者在編撰整理《城陵磯港口史》的同時,根據城陵磯地區原始風貌、實際狀況和歷史變遷,對如何理解「城陵山」和「故城」提出如下探討。

城陵磯區域地圖。圖1 城陵磯區域地圖。圖1

城陵磯區域內的地形地貌

城陵磯北起城陵磯磯頭、南至桂花園,西起洞庭湖岸、東至岳紙鐵路,其中主要包括城陵磯港、城陵磯糧庫和城陵磯老街約1.2平方公里。

據資料介紹,城陵磯地層屬於板溪羣淺變質岩基底,處於湘江古斷裂帶上,屬丘陵地帶。

城陵磯區域西臨洞庭湖水,北臨長江,在東北董家屋場處,有蓮花塘阻隔,東面丘陵連綿,而南面則是一片湖汊,其中包括翟家湖、吉家湖和毛家堰湖。在1970年—1971年冬季修築城陵磯至七里山大堤前,每到夏季,位於城陵磯南偏東2公里範圍的軸承廠、儲運站、冷庫、棉花倉庫等都會因漲水臨近湖邊。直到現在,離城陵磯2公里遠的村莊還保留了原來臨水時期的名稱——濱湖村,可見當時夏季湖汊面積之大。大堤修築后,湖汊才與外湖斷開,除原有的翟家湖外,還形成了面積較大的吉家湖。隨着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大堤加固、工業建設、煤灰池佔用以及吹填等,原有的大片湖汊、河灘和湖泊已部分消失。如果擴大至東面的芭蕉湖,古時的城陵磯區域基本就處於山環水繞、丘陵連綿、荒山野嶺的原始狀態。整個城陵磯區域均是連綿起伏的山包和湖泊。

城陵磯金鋪嶺(1995年山頭被推平)。圖2 城陵磯金鋪嶺(1995年山頭被推平)。圖2

即使是原城陵磯上街和下街以東的區域,雖然民居連片,卻也忽高忽低,以至許多民居不得不依山而建,隨窪而居。岳州關成立時修築的兩縣分界圍牆也是建在一處山崗上。查看城陵磯地圖更可見一斑。如:城陵磯港範圍的金鋪嶺(見圖2)、紅山頭、桃樹林以及三座洋關所在的三座山包等;光明村範圍的漆家壟(見圖4)、鄒家衝、巴東坡等;還有處於城陵磯東北的蓮花塘和南面的翟家湖。通過以上老地名可以看出,1.2平方公里的地方,不是高地,便是塘窪,幾乎受湖水包圍的城陵磯,加上連綿不斷的丘陵山崗,根本找不出一塊適合建設「故城」的平地。而在城陵磯老街——上街和下街以西的橫街和堤街,因沿湖沒有砌築駁岸和堤壩,所以實際上處在自然河灘延伸的上部,也屬於夏浦(夏天的水濱)之地。以致此地居民每逢洪水季節,便不得不搬家避險。偶遇特大洪水,上街和下街以東全鎮也被淹沒(見圖3)。

由此可知,因地形地貌的緣故,城陵磯的先民確實是找不到更好的建房之地,纔不得已選擇居住在這年年淹水、歲歲搬家的擔驚受怕、顛沛流離之處。

昔日洪水期間,城陵磯居民搬家避險。圖3 昔日洪水期間,城陵磯居民搬家避險。圖3

城陵磯老街——上街與下街以東夏浦之地的民居,直到經歷了1996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災,國家下撥「水毀資金」后,才得以搬遷,安居樂業。隨着2020年左右幾年的沿湖油路、高架橋及駁岸的建設,昔日的夏浦之地已徹底告別無情水患,被改造成了綠地。

於是,筆者不禁要問:如果城陵磯有適合建設「故城」或「大彭城」的地域,我們的先民會選擇居住在這夏浦之地?如果城陵磯曾經存在「故城」或「大彭城」,又為什麼僅偏偏保留了夏浦之地的民居?

因此,在古代城陵磯這佔地不到0.1平方公里的方寸之地,不但沒有適合建設「故城」的地方,有限的民居也根本構成不了「故城」或「大彭故城」(見圖1)。

城陵磯漆家壟(光明村紅旗組)。圖4 城陵磯漆家壟(光明村紅旗組)。圖4

有人説由於歷史變遷,戰火不斷,以致原「大彭故城」早已消失。這種揣測也無任何根據:1954年城陵磯糧庫和1965年城陵磯港的建設,推平了無數山崗,平整出了大量庫場用地,除了漫山遍野的墳塋山包,也從來未曾發現任何「故城」的遺蹟。此區域內現在也還遺留了很多坡壟溝壑,如與蓮花塘毗鄰的漆家壟,山體基本保持原貌,隨着自來水的改善,壟上陸續建有少量民居,也從來未發現任何建築遺蹟。即使把區域東面擴大至2公里外的芭蕉湖,其地形地貌也與以上區域無異,也從未見任何故城遺蹟。

如何理解「城陵山」和「故城」

「城陵」是古時城陵磯區域的地名,而「城陵山」則必然是指位於城陵的山。但到底是指一座山,還是一片山?前面已經解讀,城陵磯區域內均是高約10多米的丘陵山包,沒有一座突出、佔地較大的山,更沒有一座「山有故城」的大山。如果非要從字面理解,認定「城陵山」是指一座山,那也只能指城陵磯磯頭之山,即紅山頭,但此山實際上只是高約10米,直徑不到20米的一個小土包(見圖5),此土包如何能承載「故城」?很顯然「城陵山」的「山」不是指一座山,而是指城陵磯區域內的丘陵山包。

城陵磯磯頭及山包(AI還原)。圖5 城陵磯磯頭及山包(AI還原)。圖5

清康熙二十四年《臨湘縣誌》「山川」篇載:「城陵磯山,縣西南45里,上為古彭城。」此記載比《水經注》所載改了幾個字,將「城陵山」改爲了「城陵磯山」,將「山有故城」改成了「上為古彭城」。如按此記載,「城陵磯山」顯然只能指城陵磯上之山。那麼「上為古彭城」之説便更有些令人費解了。

在現代許多關於「城陵山」和「故城」的論述中,經常見到有「山上」或者「山下」之説,大抵也來源於「上為古彭城」之説。顯然,這種論述是值得商榷的。因為連能夠承載「故城」的「山」都沒有,又怎麼能説「山上」與「山下」?

由此,城陵磯區域因地理條件不允許,加上其他因素限制,無論是《水經注》中所稱「故城」,還是《臨湘縣誌》中所稱「上為古彭城」,實際就是指比較集中的民居而已,並不是有一定建制架構的「城」。

另按古時「城」的本義,城邑四周有牆垣,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古時方寸之地的城陵磯區域僅存在集中的民居,加之四面有大小湖泊形成的天然屏障,也就根本沒有必要修築城牆進行保護。還有人小題大做,甚至把岳州關成立時在城陵磯修築的臨湘縣與巴陵縣100余米分界圍牆和城門洞當成城牆實物,這是沒有道理的。在當代城陵磯翻天覆地的建設中,從來也沒發現古城牆的一磚一石,便是最好的例證。

因此,以上典籍中所謂「故城」和「古彭城」應該只是概念上的稱謂罷了,后人根本沒有必要誇大其詞地去杜撰出一個來源於商代的巴陵「故城」。

對於典籍中的許多記載,尤其是對一些存在爭議和矛盾的論述到底應該如何理解,本文不加妄斷。不過,近期筆者在翻看某些古文典籍時,也遇到有些使人不解甚至迷茫的記述。在此列舉一二,也許有助於釋疑解惑。如在《幼學瓊林》中記載有:「饒州之鄱陽,岳州之青草,潤州之丹陽,鄂州之洞庭,蘇州之太湖,此為天下之五湖。」這種描述和記載在現代人看來,是否有些令人啼笑皆非?還有其他歷代典籍中,關於洞庭湖的稱呼也多種多樣,今人也無法理解。如:《尚書·禹貢》稱其為「九江」,《書經》《周禮》《爾雅》等古籍則稱之為「雲夢」。到了《戰國策》和《史記》時期,它又被稱為「五渚」。而《爾雅注》《漢書》等則稱其為「巴丘湖」。唐代時,洞庭湖有時又被稱為「太湖」。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由於受歷史條件限制,古代典籍中存在許多令人費解的東西,就是在我們最熟悉的《岳陽樓記》中也有「南極瀟湘,北通巫峽」之説,如果不考慮微觀因素,都按宏觀因素理解,範老夫子的「北通巫峽」便有些説不通了。因此筆者認為,我們只能客觀地理解典籍記敍,千萬不能盲目接受或利用,也沒有必要誇大其詞、以訛傳訛。因為這不僅有害於研究本身,且不利於探求歷史真相。

參考資料與説明:1.《城陵磯港史》1992年版。2.百度百科《幼學瓊林》洞庭湖篇。3.圖1、3、5來自網絡編輯整理,其余為筆者拍攝製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