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5 22:30
智通財經APP獲悉,隨着 2025 年二季度美股持倉報告(13F)密集披露,瑞銀、富國銀行、野村、索羅斯基金等全球頂級機構的調倉軌跡逐漸清晰。在 AI 熱潮與市場波動交織的背景下,巨頭們對科技股的態度出現明顯分歧:有人減持避險,有人逆勢加倉,更有人通過期權工具豪賭波動。這些動作不僅折射出機構對當前市場的判斷,更可能預示着下一階段的投資主線。
瑞銀:減持科技巨頭,押注納指回調
作為國際財富管理領軍者,瑞銀的持倉變動向來被視為市場風向標。二季度,瑞銀美股持倉總市值環比增長 7% 至 5800 億美元,但對科技股的態度卻轉向謹慎。
在前十大重倉股中,瑞銀對微軟、英偉達、蘋果等美國科技巨頭全線減持:蘋果減持幅度達 10.86%,英偉達減持 5.16%,微軟減持 3.95%。與此同時,瑞銀大舉增持納斯達克 100 指數看跌期權(QQQ PUT),持倉數量激增 84.21%,成為第九大重倉標的。
這種 「減持科技股 + 加對衝倉位」 的組合,凸顯出瑞銀的防禦姿態。在 AI 熱潮推動納斯達克 100 指數與標普 500 指數創新高的背景下,瑞銀選擇獲利了結,並通過看跌期權為納指可能的回調 「上保險」。其策略並非看空整個美股,而是針對科技股的 「相對回撤」—— 畢竟標普 500 指數 ETF(SPY)被減持 19.76%,而標普 500 看漲期權反而被增持,顯示出對大盤的中性態度。
富國銀行:押注大盤與 AI 龍頭,攻守平衡
與瑞銀的謹慎不同,富國銀行二季度展現出對美股大盤的強烈信心。其持倉總市值環比增長 9.77% 至 4830 億美元,其中標普 500 指數 ETF(SPY)被增持 47.29%,躍升至第二大重倉股,持倉市值達 123.8 億美元。
在科技股內部,富國銀行呈現 「結構性加倉」 特徵:微軟穩坐頭號重倉,持倉市值 164.6 億美元,環比增持 0.81%;谷歌被大舉加倉 30.89%,而蘋果僅微增 0.56%,反映出對消費電子復甦的謹慎。更值得關注的是,AI 芯片龍頭博通(AVGO)首次躋身前十大持倉,凸顯對 AI 產業鏈的持續加碼。
風險對衝層面,富國銀行同樣 「兩手準備」:一方面增持 3.36% 債券 ETF(AGG)提升抗波動能力,另一方面激進增持 92.25% 納斯達克 100 指數看跌期權(QQQ PUT),與減持 30.66% 納指 100ETF(QQQ)形成對衝,既看好科技股長期價值,又警惕短期高估值回調風險。
野村:押注 AI 應用浪潮,豪賭特斯拉波動
日本金融巨頭野村的二季度持倉堪稱 「激進派代表」。其美股持倉總市值增長 13% 至 605 億美元,前十大重倉股集中度高達 32.05%,且對 AI 應用與個股波動的押注尤為突出。
野村將 Meta 看漲期權(META CALL)列為頭號重倉,持倉市值 43 億美元,環比增持 10.98%。Meta 憑藉 「AI + 數字廣告」 模式,年內股價已漲 35%,野村的加倉顯然押注其 AI 應用領軍地位持續兑現。同時,野村大舉加倉微軟看漲期權(MSFT CALL)110%,將其推至第十三大重倉,與 Meta 形成 AI 應用 「雙核心」 佈局。
更引人注目的是對特斯拉的 「花式操作」:同時增持特斯拉看跌期權(TSLA PUT)158.39%、看漲期權(TSLA CALL)151.73% 及正股 44.64%。這種 「買漲又買跌」 的策略,本質是 「做多波動」—— 在特斯拉麪臨銷量下滑、管理層爭議等不確定性時,通過長跨式期權組合博取股價大幅波動收益,並用正股進行動態對衝,堪稱機構應對 「高爭議標的」 的經典打法。
大佬對決:從看空到抄底,風格分化明顯
除了大型機構,對衝基金大佬的操作同樣耐人尋味。
潘興廣場的阿克曼選擇 「聚焦消費」:二季度新建倉亞馬遜,持倉市值 13 億美元,位列第五大重倉;同時大幅增持 Alphabet(GOOGL)20.84%,清倉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將組合重心轉向電商與科技消費賽道。
索羅斯基金則延續 「謹慎防禦」:大幅增持標普 500 指數看跌期權(SPY PUT)168.75%、羅素 2000 看跌期權(IWM PUT)320%,同時新建納指 100 看漲期權(QQQ CALL),顯示出對小盤股波動的擔憂與對科技龍頭的選擇性看好。
最具戲劇性的是 「大空頭」 邁克爾・巴里的轉身:一季度還在做空中概股與英偉達的他,二季度徹底 「空翻多」—— 新建聯合健康看漲期權(UNH CALL)1.9 億美元,與巴菲特同步押注醫療保健復甦;買入 Meta、阿斯麥(ASML)等科技股看漲期權,甚至反手購入阿里巴巴、京東的看漲期權,與此前的做空策略形成鮮明對比。這一轉變恰好踏準二季度美股反彈節奏,標普 500 與納指期間分別上漲 10.57%、17.75%。
機構動向背后的三大信號
梳理二季度機構持倉,可總結出三大市場信號:
科技股分化成定局:瑞銀減持、富國銀行結構性加倉、野村押注 AI 應用,反映出科技股內部已從 「普漲」 轉向 「分化」——AI 芯片、雲計算等硬科技與 AI 廣告、企業服務等應用層更受青睞,而消費電子等領域則面臨分歧。
對衝工具成 「標配」:從瑞銀的納指看跌到富國銀行的 「QQQ PUT+QQQ」 對衝,再到野村的特斯拉長跨式組合,期權工具已成為機構應對波動的核心手段。這意味着市場從 「單邊上漲」 進入 「震盪市」,機構更注重通過衍生品控制風險。
防禦與進攻並存:索羅斯的看跌期權、富國銀行的債券 ETF 是防禦,野村的 AI 押注、巴里的抄底是進攻。這種 「攻守平衡」 的策略,預示着機構對后續市場既不盲目樂觀,也不極端悲觀,更傾向於在波動中尋找結構性機會。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機構持倉變動並非 「抄作業」 指南,但可作為重要參考:關注 AI 產業鏈的分化機會,警惕高估值科技股的回調風險,同時學習用多元化工具平衡組合波動 —— 畢竟,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中,「活下去」 比 「賺快錢」 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