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5 14:55
編譯 | Tina
在這場日益白熱化的 AI 軍備競賽中,Meta 剛剛打出了一記最具衝擊力的「王炸」——為年僅 24 歲的 AI 研究員 Matt Deitke,開出高達 2.5 億美元的薪酬包,刷新行業紀錄。
今年夏天,Meta 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親自打電話給年僅 24 歲的 AI 研究員 Matt Deitke——當時,這位年輕人從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項目退學,剛聯合創辦了一家初創公司。扎克伯格希望他能加入 Meta 新成立的「超級智能」研究項目,該項目致力於開發一種潛在超越人腦的 AI 系統。
Meta 最初為 Deitke 開出了為期四年、總價值約 1.25 億美元的薪酬包(包括現金和股票)。但據《紐約時報》報道,Deitke 婉拒了邀請,堅持繼續創業。於是,扎克伯格親自出馬與 Deitke 會面。不久,Meta 加碼至四年約 2.5 億美元的總薪酬方案,第一年甚至可能兑現 1 億美元。
這一報價震驚了 Deitke,他向圈內同行徵求意見。經過一番權衡,有人勸他接下這個「天價 Offer」——最終他點頭接受。隨后,他的初創公司 CEO 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調侃:「明年準備去 Matt 的私人島上團建。」
Meta 的 ASI(人工超級智能)團隊的薪資傳聞是真的!Matt Deitke 已經離開 Vercept,加入了 Meta 的 ASI 團隊。Matt 是我們制定最初產品路線圖的重要成員之一,他離開后我們會非常想念他......
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才,
值 2.5 億美元?!
不少業內人士對此也表示疑惑。一位名為 bbminner 的網友在 Hacker News 上留言稱:
「我原以為這種薪酬是留給真正的‘巨擘’,比如 Jeff Dean 這樣的頂級技術專家,或者那些深諳 AI 商業模式的高管(比如 CEO)……但這位年輕人到底特別在哪?他並不是‘頂級運動員’級別的存在。我查了下他的學術背景,説實話,並沒有什麼令人驚艷的地方。大概能當個二流大學的助理教授——當然這也很了不起,但遠遠不足以支撐 2.5 億美元的報價。」
Matt Deitke 最初在華盛頓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儘管展現出良好的學術潛力,他最終選擇輟學。
他隨后加入了位於西雅圖的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AI2),並主導開發了 Molmo —— 一款多模態聊天機器人,能夠融合文本、圖像和語音等信息,完成複雜的問題理解與推理任務。
Molmo 的一大亮點,是其背后的訓練數據集 PixMo。根據項目説明:
「我們的核心創新是一組名為 PixMo 的全新數據集,其中包括一種由人類標註者通過語音描述方式採集的、全新且細緻的圖像描述數據集,同時還混合了一系列多樣化的微調數據集,從而實現了新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PixMo 包含創新性的二維指點數據,使 Molmo 能夠不僅通過自然語言,還能通過非語言信號進行問答。我們認為這為視覺語言模型(VLM)在虛擬與物理世界中的交互開啟了重要的未來方向。我們的方法之所以成功,依賴於對模型架構的細緻選擇、一個經過良好調優的訓練流程,以及最關鍵的——我們新收集的數據集的質量。我們已將所有數據集公開發布。」
去年 11 月,Deitke 與幾位 AI2 的同事共同創辦初創公司 Vercept,目標是打造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 AI Agent,能夠在互聯網上獨立完成任務。目前公司規模僅約 10 人,但已獲得 1650 萬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前 Google CEO 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
業內普遍認為,Meta 選擇 Deitke,是因為其研究的多模態 AI 系統 —— 能夠同時理解圖像、語音和文本 —— 正是 Meta 等科技巨頭正在重金投入的下一代核心技術方向。從這個角度來看,Molmo 項目確實處於熱門賽道,其結合自建數據集與現有大模型的方式,也顯示出這是一個比較紮實的工程項目。
但與此同時,也有人質疑其創新的獨特性和「天價身價」之間是否匹配。bbminner 就指出,從工程角度看,這更像是當前大公司內部由資深研究工程師主導的典型項目,還不夠獨特:
「我認識一些在大廠做類似工作的非常有才華的人,他們中的許多人擁有更深層的理論理解和經驗,領導的團隊也更大——而他們的薪酬上限也不過是 100 萬到 200 萬美元(這個估算已經非常慷慨了)」。
因此,在他看來,Deitke 的背景和成果與 2.5 億美元的報價之間,存在明顯的錯位:
「一個博士肄業生,學術履歷中規中矩,在一個‘1.5 線’實驗室做了個相對普通的項目(多模態大模型和智能體,當然聽起來挺潮),然后創業……我真的儘量不想顯得酸,祝他好運吧。但這是否也説明,如今在人才爭奪上的尺度已經嚴重失衡了?」
科研薪酬的新標杆
儘管存在爭議,Deitke 獲得的薪酬無疑代表了當前 AI 競賽的激烈程度。
據《Ars Technica》報道,Deitke 的薪酬水平甚至遠遠超越了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科學家。以曼哈頓計劃(研發原子彈)負責人 J·羅伯特·奧本海默為例,他在 1943 年的年薪約為 1 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 19.1 萬美元。而 Deitke 的報價是這個數字的 300 多倍。即便是 1941 年 IBM 的首席執行官托馬斯·沃森(Thomas Watson Sr.),當時身為最富有的企業高管之一,他的收入折算至今日也僅為 1180 萬美元,不及 Deitke 年薪化報價的四分之一。
在「阿波羅計劃」期間,登月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 1969 年的收入摺合今天約為 24.5 萬美元。而如今,Meta 一名頂級 AI 研究員僅需三天便能賺到這筆錢。
回顧科技史,即便是信息論之父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這樣的革命性科學家,在貝爾實驗室的「黃金年代」也只拿着相對普通的薪資。在那個時代,研究主管和最低薪技術員之間的收入差距約為 12:1。而在今天的 AI 世界,這樣的比例幾乎成了笑話。
這種變化不僅刷新了科學界對薪酬的認知,也讓 AI 研究員開始進入「明星經濟」的賽道。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 David Autor 在接受《紐約郵報》採訪時感嘆:「當計算機科學家能拿到職業運動員的薪資時,我們已經迎來了‘書呆子復仇記’的最高潮。」
這幾年,從年薪幾百萬到數億美元,AI 人才的價格屢創新高。
早在 2012 年,多倫多大學三位學者發表了一篇關於圖像識別的開創性論文后,就以 4400 萬美元的高價「打包加盟」Google,掀起了科技行業的 AI 人才爭奪戰。到 2014 年,微軟研究部門負責人彼得·李(Peter Lee)曾指出:「世界級的深度學習專家,其身價已與 NFL 頂級四分衞不相上下。」
ChatGPT 發佈后,AI 人才的議價能力更是扶搖直上。越來越多二十出頭的 AI 研究員,正像體育明星那樣被「搶購」。他們的薪酬輕松邁入九位數,還會組建非正式顧問團,討價還價、比拼報價,完全進入「球員經紀人模式」。
與 NBA 不同的是,科技巨頭們沒有工資帽限制。Meta、OpenAI 和 Google 等公司財大氣粗,競價無上限——比如 Deitke 拿到的 2.5 億美元合約,比庫里最近的四年合同還高出 3500 萬美元。
並且爲了精準挖人,扎克伯格還制定了一份人才清單,入選者通常有三大背景:AI 相關領域博士學位、頂尖實驗室工作經驗,以及在 AI 突破性研究中的關鍵貢獻。據媒體報道,部分上榜研究員還在 Slack 和 Discord 等社交平臺上建羣,互通「報價情報」。有人拿到 Offer 后,會將細節發到羣里,請教大家要不要接受,甚至打聽還能從哪家公司拿到競價。
人才爭奪戰帶來震盪,OpenAI 也被迫調整策略。OpenAI 內部員工透露,公司已修改薪酬結構,並要求員工在接受其他公司邀約前與高層溝通。OpenAI 首席研究官 Mark Chen 在公司會上表示:「我們確實會反向報價(counter offer)」,但並未效仿 Meta 的瘋狂價格,因為「想在 OpenAI 工作,你必須相信 OpenAI 的未來價值」。
在上周的財報電話會上,扎克伯格表示 Meta 將繼續砸重金搶人:「因為我們堅信超級智能將重塑我們所做的一切。」他補充稱,這類 AI 不僅會提升公司的業務能力,還會成為每個人的「個人助手」,開啟一個前所未有的「個體賦能」時代。
即使是「名不見經傳」的年輕研究員,也能在這場博弈中逆襲。
儘管 Meta 出手闊綽,也有研究員因對扎克伯格 AI 願景不明而選擇拒絕。
但這場人才爭奪戰,已徹底改變了許多年輕 AI 工程師的命運。也許,Meta、OpenAI、Google DeepMind 等巨頭,爭搶的不是現在的「成果」,而是未來科技格局的掌控權。他們下注的,是這些年輕人的可能性,是 AI 下一個時代的「種子選手」。
正如一位網友在 Hacker News 上回復 bbminner 時所説:
「最好將其視為一種預期值。頂級 AI 研究的潛在價值,可能比一位頂級運動員還要高——但背后,也充滿了風險。」
所以,這 2.5 億美元,也許不是因為「他現在值」,而是——Meta 賭他會值。
參考鏈接: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766758
https://archive.is/t9HRT
https://www.tekedia.com/silicon-valleys-250-million-ai-offer-signals-a-new-era-of-pay-in-the-tech-industry
https://nypost.com/2025/08/01/business/meta-pays-250m-to-lure-24-year-old-ai-whiz-kid-we-have-reached-the-climax-of-revenge-of-the-nerds/
聲明:本文為 AI 前線整理,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