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周憶:從科技到時尚,每次跨界都是一次修行 | 泉果無限對話

2025-08-15 15:03

(來源:泉果視點)

今年2月,深圳服裝行業協會公佈了關於周憶女士出任深圳時裝周主席的官方任命:

「周憶的跨界融合理念與深圳時裝周相契合,此次擔任主席,將為深圳及大灣區時尚產業注入活力,加速國際化進程,推動科技與時尚深度融合,助力本土品牌走向國際,提升全球時尚競爭力。」

周憶可謂是,真正把「跨界」修煉成「內功」的人。3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橫跨科技、傳媒與時尚三大領域,並都做到了行業頂級:

從擔任IBM全球副總裁、主導70億美元的數字化轉型,到跨界進入時尚傳媒、執掌康泰納仕中國,再到出任深圳時裝周主席……

周憶説,「每一次跨界都是一場修行」。

幾周前,大灣區時尚產業戰略委員會主席、深圳時裝周主席周憶做客【泉果無限對話】。

她從個人經歷切入,結合多年來在變革一線的見聞和思考,分享了品牌、科技與時尚行業的趨勢轉向,並提出了未來的可能路徑。

泉果夥伴在聽完此次分享后的所思所想,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

「周總站在那的一瞬,她的品味和氣質,就帶我們走到了《穿PRADA的女王》的電影現場;

但她不是Miranda,也不同於Emily,而是擁有一種獨特的魔力,一種帶着我靜下來、沉下去的魔力;她沒講多大的道理,沒用多華麗激昂的語言,但就是會讓我開始思考,激勵我擁有敢於放下的魄力,和麪對未來的勇氣。」

「面對變化與挑戰,周總能找到一種柔韌但有效的方式去推進,也讓大家意識到,當不把他人看作對手,不把工作當成博弈,更不會把未知當威脅的時候,向前一步的空間,有多麼寬廣。」

  以下為周憶分享實錄精選:

非常感謝大家花時間來聽我分享,我一定會盡我所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價值。

其實從我步入職場到今天,做過的公司並不多,但領域跨度非常大——從科技到媒體到產業,從CMO到CEO再到Startup,就像今天的主題所寫的,「三次跨界,一場修行」。

人在不斷破局、轉型、換賽道的時候,其實是很痛苦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看你怎麼跟產業的浪潮去做結合,這中間,我有過順勢而為,也有過逆勢而行。

所以今天的重點,不是講述我個人的故事,而是想借由我轉型的經歷,分享一些經驗和反思、對時代趨勢的觀察,和大家一起交流,相互補足。

  在劇變中長青:

21年10個崗位的跨界心法

我常説,我是信息行業黃金時代的「幸運兒」。

我的職業生涯,是伴隨着改革開放和信息產業的黃金時代起步的——

1993年,我加入摩托羅拉,有幸見證了整個無線通信領域的蓬勃發展,整個過程讓我受益匪淺;

2001年,進入IBM,正好趕上中國信息產業從無到有、快速騰飛的階段。

時代的「風口」,也有很大的包容性,作為文科生,我在科技行業找到了自己的舞臺——「一個講故事的人」——把實驗室里深奧的專業術語、轉化為市場語言;讓一家B端公司的科技成果和理念,被每個消費者、利益相關方和普通人都能感知到。

在IBM的21年並不「安穩」,正如所有科技公司一樣,不斷剝離舊業務,整合新業務。我也換了10個崗位。每次調整,都伴隨着老闆、團隊、地域、文化的更替,內部角色轉變的跨度,其實並不亞於跨界換賽道。

如何在變動中快速適應?我個人的經驗是:

■  首先,有心理準備。步入職場的第一天,就要明白,在一個需要駕馭變化的行業,變就是常態,不變纔是不正常的。

■  第二,要學會「示弱」。「示弱」不代表「認輸」,而是放下身段、去問、去學。不能以過去的身份坐到這個談話當中,説「我曾經怎麼樣」。

2020年,我被委任為IBM大中華區數字銷售中心的總裁,從0開始設立數字中心。是我第一次帶銷售團隊,有太多不知道的東西。因此這我向總部「借調」了歐洲愛爾蘭數字中心的總裁,用了七天時間,一點一點向他請教。一年之后,我們的數字銷售中心實現了20%以上的雙位數增長。

我發現,「示弱」的過程,其實往往自己的收穫是最大的。

比如向上級請教——你在深思熟慮后提出問題、並聆聽他解答的過程,其實也是為將來更好地替他分憂做準備;向下屬學習——不僅是獲取知識,更是一次設身處地理解他們實際業務的機會。

當你以真誠的學生姿態出現時,別人就不會設防,也更願意分享。

除了科技行業的瞬息萬變,營銷崗位本身,也一直處在變化的風口浪尖——既要」花錢」,合理地使用資源,也要不斷迴應「為什麼花這筆錢」,「轉化了多少」等質疑。

但正因如此,營銷極其鍛鍊人的學習能力。首先,它要求你具備講故事的能力,而這背后是對技術的深度理解。另外,作為最貼近市場和客户的人,你會更敏鋭地洞察應用場景與反饋。對任何可能影響產業、市場格局或消費者行為的新技術,保持好奇與敏鋭,這本身就是持續學習的過程。

跟大家「吐槽」了這麼多,但我回首這麼多年的經歷,真的只有感恩。

在時代的風口,能夠加入一家著名的科技企業,開展一番事業,回頭去看的時候,那些難熬的時光都已經淡去,留下的是同行與成長的寶貴回憶。

換個角度想,如果我們以「玩家」的身份面對這個世界,能在一家企業做21年,換10個崗位,體驗了10個不同的風景線,不是很有趣嗎?

沒有在IBM的21年的歷練,我不會從CMO做到CEO;雖然這個CEO特別苦,我也樂於接受。也正是因為有這兩年的歷練,我才能夠學會從一位CEO的視角,去理解企業的痛點,從而更好地服務產業。所以每一步、每一個經歷都不是浪費,全都是連接在一起的。

無論何時何境,我始終懷着感恩之心。

  從「守浪」到「造浪」:

品牌如何穿越流量焦慮

2022年,我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告別了服務20多年的IBM,擔任康泰納仕中國區總裁。

泉果視點注:康泰納仕是全球頂級的時尚傳媒集團,旗下擁有眾多國際知名雜誌,如《Vogue》、《GQ》、《The New Yorker》(紐約客)、《Wired》(連線雜誌)等。

坦率地説,如果説之前的經歷是踩中了風口,這段經歷有點像被捲進了「風洞」。

過去20年,中國奢侈品市場迅速成長。當年國際大牌進入中國時,《Vogue》、《GQ》成爲了發新品、做廣告、拍明星、傳播生活方式,繞不開的頭部時尚媒體。在傳統媒體時代,確實賺到了足夠的紅利。

但在多個因素的迭加下,整個行業面臨着巨大的轉型壓力:

第一,在全球與本地市場之間,政策環境、市場節奏和運營邏輯的差異,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國際總部與中國本地團隊在媒體表達方式和預期目標上,也會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存在理解差異,需要在日常中不斷溝通與協作。

第二,奢侈品行業受經濟周期的影響尤其明顯。過去兩年,中國市場一度以負47%的速度在下滑。

大家肯定也有體感,疫情之后,人們對「怎麼花錢、花在哪兒」這件事有了全新的認知,比如更願意把錢花在大健康和家庭旅遊上。

第三,在平臺、數據、流量主導下,整個媒體行業正在發生顛覆性轉變。

隨着營銷預算減少,客户需要的不只是品牌曝光,還有直接銷量和收益。

作為一家傳統媒體公司,在裂變的市場環境中,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如何在幫助客户實現目標的同時,守住自己的「品牌底線」?

我們做了大量的市場調研,也做了一些新的嘗試,比如跳脫出國外大牌的語境,真正落地到中國本土,服務本土品牌;比如將內容消費者變成產品消費者,打通從內容觸達、社羣運營、到私域電商的整條鏈路;比如幫助中國品牌走出國門、登上國際舞臺、接觸更多買手資源,打通中國與全球的生態鏈。

所以,我在公司內部成立了一個「小特種部隊」,把做產品、做市場、和做銷售的拉在一起,集中作戰。每周都會開戰前會和戰后會,不斷地思考、覆盤。從一個品牌開始、一個地區開始,一步步去做,通過和大健康、酒水飲料、城市文旅、國潮國風、國風美粧等新賽道鏈接,來應對國際大牌業務持續下滑的壓力。

其實無論是在什麼行業,現在的CMO和營銷人,絕對不再是20年前「拍個廣告、貼個片、辦場活動」就完了的,而是要為CEO分憂的——要把整個營銷鏈路圖畫清楚,前端與后端怎麼打通,每一步如何承接、轉化,分別要實現什麼效果。

這其中大概分成三步:

第一步,一定要有好的品牌和產品內容。這是一個「內容為王」的時代,也是流量和關注度的源頭。

好的品牌內容,要基於市場和客户的需求,設計得「大雪無痕」。

短劇營銷為什麼這麼火?因為從一開始,這就不是一個自娛自樂的遊戲,而是在創作之前就考慮到產品方的需求,又能以半娛樂化方式,進行非常自然的產品植入。

第二步,用流量的思維,對這些品牌和產品內容,做碎片化的二次創作,形成新話題,引爆流量。

第三步,做好流量承接和銷售轉化,同時還有后端響應、庫存管理、退貨率管理等。

圖1. 營銷鏈路圖

來源: 來源:

周憶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舉個例子,去年10月,康泰納仕的全球IP時尚之力(Forces of Fashion)在深圳灣落地,我們在整場策劃中,構建了完整的營銷價值鏈。

當天的主題是「中女時代」,展現「中女」羣體在當代社會的角色、主張和偏好。我們當時做了一個調研,發現家庭財政預算的掌控者多數是女性,尤其是「中女」羣體,她們不僅為自己消費,也幫丈夫、孩子買衣服,是整個時尚消費中最主要的決策者和體驗者。

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傳達一種情緒——當下的中國女性,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里,如何學會與自己和解,自洽、自如地走好自己的職業與人生賽道,活出屬於自己的節奏。

這場活動從市場調研、到內容主題策劃、再到明星藝人蔘與,一環扣一環,最終取得了非常可觀的傳播量。

圖2. 2024年「VOGUE時尚之力盛會」落地深圳南山

來源: 來源:

鳳凰網

當下企業要生存,就必須思考如何將Marketing(營銷)和Sales(銷售)融合,打通「產品—內容—銷售」的商業閉環。當然,這是一個高屋建瓴的模式,具體項目落地的時候,需要很多細節層面的配合。

我覺得現在是品牌人遭遇的最大「漩渦」,深度與長期的品牌空間,在不斷被擠壓。雖然很殘酷,但這就是現實。

尤其是在時尚產業,不少企業在爭相做快時尚,想成為ZARA,學習它模仿大牌的能力和一周更新貨架的體系。但ZARA也是沉澱多年的品牌,所以即使這些學得再好,也很難成為ZARA ,而是「me too」(我也是)的模仿。

如何在「漩渦」中生存?其實我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可以分享一下近期的兩個小見聞:

第一個:我最近去米蘭,參觀了一所意大利最有名的製版學校。這所學校1935年就成立了,在男士西裝的製版領域,幾乎無可匹敵。最后我問校長:「在全球奢侈品市場壓力如此大的情況下,現在意大利奢侈品行業的表現如何?」他説:「目前類似Prada這樣的品牌仍然保持住了品牌溢價。」

他解釋得很直接,「當降本增效成為每一個 CEO的必答題時,Prada在製版和設計上的態度是——堅決不妥協。他們沒有把這些環節外包到東南亞等地,而是堅持由本土設計師完成,堅持最高標準。

因為他們明白,一旦設計原型(Prototype)外泄,品牌的知識產權與核心價值將很難收回。」

而很多品牌可能會撐不住、妥協了,結果就是再也找不回自己多年來積累的品牌精神,失去了忠實用户的信任,因為消費者的眼光永遠是最挑剔的。

圖3. Prada製版師

來源: 來源:

Prada官網

第二個:我發現近幾年Miu Miu的用户,清一色變成了年輕人,「Miu系穿搭」已經變成了一個形容詞。

Miu Miu的整體設計已經趨向年輕化、休閒化,很多款式就是簡單的T恤、針織衫、短褲,不再執着於「Glamorous」(精緻華麗)風格的極致呈現。設計也變得越來越簡潔、輕盈、在「接地氣」的同時,依然維持住了品牌的調性,市場反響也很好。

其實,很多奢侈品設計都有這樣的趨勢,包括之前以華麗重奢著稱的牌子。

這個轉向也是因為年輕人作為消費主力,變得越來越理性,不再接受品牌的「PUA」,不再為「大Logo」買單,而是追求自己的個性表達。消費也不再是單純的功能價值,而是包含了大量的情緒價值和身份認同。

圖4. Miu Miu宣傳海報

來源: 來源:

Miu Miu官網

這兩個小故事是爲了説明,在「漩渦」之下,在品牌內核上不妥協、守住自己的那朵浪花很重要;但與此同時,還要主動「造浪」。

「守浪」和「造浪」這兩個層面相結合,才能不被浪潮淹沒,持續健康發展。

許多國際經典品牌背后所藴含的品牌投入、耐心和耐力,是長達上百年的積累和代際傳承。時至今日,這些品牌仍在堅持耕耘,堅守在品牌的長期主義上。

我們對以長期主義做品牌的人充滿敬意,也期待時尚行業能有越來越多的經典品牌誕生。

國風設計的瓶頸與突破口

今年3月,我出任深圳時裝周主席,又一次跨界到了時尚產業領域。

40多年前,深圳是來料加工和貼牌工廠的集中地。如今,深圳沉澱了許多高端本土原創品牌,在整個工業鏈端,形成了完整的閉環。一件服裝從創意想法,到成衣產品,最快只需3到7天。深圳已經成為國內原創品牌最集中、產業配套最完善、規模集羣效應最顯著的時尚產業基地之一。

很多深圳品牌也開始大膽地登上巴黎、米蘭時裝周的舞臺,進行原創發佈,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底氣和自信,宣告「這是深圳原創」。這其實也是深圳乃至整個中國從「製造」到「智造」再到「創造」的全過程轉型。

同時,起步於2015年的「深圳時裝周」,如今已躋身為國內三大時裝周之一,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和風向標式的時尚活動之一。

一個經過45年改革開放沉澱下來的傳統產業,如何尋找產業升級換代的下一個方向?

我們將三個趨勢總結為:Fashion for Growth(科技賦能)、Fashion for Good(時尚向善)、Fashion for Culture(文化表達)。

圖5. 時裝行業「三大趨勢」

來源: 來源:

周憶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第一個,Fashion for Growth,也就是科技賦能。

當下,對於整個傳統產業,通過科技手段實現轉型,已經不再「可有可無」,而是「剛需」。能否通過AI工具提升產能、降本增效,直接決定了它能否生存下去,這是非常直接且明確的。

我們談Fashion Tech(時尚科技)談了很多年,AI的出現,其實加速了這一進程。當前,在設計剪裁、匹配供應鏈、營銷和市場投放等環節,AI都可以顯著降本增效。

圖6. AI圖生視頻的虛擬時裝秀案例

來源:MUSEGATE, 來源:MUSEGATE,

周憶泉果無限對話內部分享

這個圖生成視頻的案例,是一個Fashion Tech的典型案例。從一張照片開始,通過AI為這個人匹配出各種不同風格的穿搭,量身定製一場虛擬時裝秀。

我們都有體會,網上買衣服最麻煩的就是碼數不對、來回退換。

深圳賣得比較好的產品,退貨率控制在50%就已經非常好了,有很多服裝品類的退貨率高達90%。很多消費者現在習慣拍下三個碼,試穿后退兩個不合適的,其實商家也苦不堪言。尤其做白襯衫這個品更有挑戰,白襯衫過了一季就會發黃,賣不出去了,積壓大量庫存。

如果通過AI Solution(AI解決方案),根據人體結構、骨骼、胖瘦、高矮,模擬我們穿上某件衣服的樣子,更加精準地推薦尺碼,就能顯著降低退貨率。

硅谷一家AI公司已經做了相關的應用,還集成了支付系統,一旦商品降到最優價格,AI Agent會自動下單購買,也省去了消費者反覆比價、決策的時間。

我最近在深圳見到很多科技獨角獸,他們也做了非常多前沿的嘗試,正迫切地需要真實的應用場景,和企業一起共創解決方案。

第二個,Fashion for Good,時尚向善,推動服裝產業的綠色轉型,實現「負責任的時尚」。

每年米蘭時裝周期間,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都會舉辦「綠色奧斯卡」,向在綠色可持續領域做出貢獻的人致敬。活動本身非常朴素,但意義非凡。

圖7. 米蘭斯卡拉歌劇院

第三個,Fashion for Culture,時尚的文化表達。

我們近些年一直在談「時尚向美」,重要的是,把時尚變成一種中國美學的文化表達。中國五千年文明,服飾、選材、設計……有無數老祖宗留下來的美學精華。

但我自己的感受是,「國風」和「國潮」對民族文化的提煉和表達,同質化比較嚴重,還沒有形成一條精準和清晰的路徑,在歐美主導的時尚趨勢面前,聲量還比較小。

因為我工作的原因,經常要看很多時裝秀,我感覺整體的設計和創意,似乎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很多設計的表達過於直白,比如藏風就是放點犛牛毛,江南風就是放大片刺繡……而中國文化的審美表達,其實是非常高級、非常subtle(含蓄)的。

也有表達得比較好的,比如設計師馬凱的品牌M Essential,對東方美學的詮釋恰到好處,將現代人的穿着需求和中華文化元素結合,表達得既創新又輕盈,同時商業鏈路也很成功,值得借鑑。

圖8. M Essential時裝作品

來源: 來源:

M Essential 官方公眾號

當前設計師們遇到的瓶頸,后續可以通過AI和大數據找到新的突破口,從眾多優秀設計作品中,獲得靈感、提煉規律,進行輔助設計,從而展開新的想象力,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深圳有很多設計師品牌已經在這樣做了,我們靜待佳音,希望能看到一些真正將國風美學和現代人需求完美融合的好品牌;也希望中國的時尚產業,能在文化的上下文中,呈現出更多的品牌溢價。

從科技到媒體再到產業,從CMO到CEO,到現在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創業者。因為每天都在和各種可能性、希望與失望、絕望與再度希望之間不斷battle(戰鬥)。

從另一個角度説,是從甲方,到乙方,再到共方。如今在工廠服務和供應鏈中,最重要的不是誰站在甲方或乙方的位置,而是要思考怎麼成為最好的橋樑,如何把生態中的各方利益連接起來,讓價值最大化……我覺得這是人生的又一次迭代。

我現在的角色,就是一個「連接者」。20多年的科技背景,加上對時尚產業趨勢的觀察與實踐,讓我能去做一個真正的Match Maker(跨界連接者)——讓科技與時尚在產業中產生化學反應,探索「1+1>2」的可能性。

科技與時尚的融合,讓深圳,這個中國的「科技硅谷」,正在成長為「時尚硅谷」。

圖9. 2023年深圳時裝周海報

來源: 來源:

深圳時裝周官方公眾號

對我而言,每一次跨界,都是一次修行。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折騰」。如果有一件事能讓我腦力激盪、持續活躍,那就是最大的投資回報、也是最大的幸福。

最后,我想送給大家一句話共勉:

Keep Smiling,Keep Going.

保持微笑,步履不停。

「可能性」的探索

藝術家:Sarah Meyohas(美國)

Sarah Meyohas是一位來自於紐約的藝術家,她的藝術實踐跨越多個領域,在電影、攝影、表演藝術和雕塑方面的工作尤其出色。

在概念藝術作品《Speculations》中,Meyohas放置了兩面鏡子,一面是雙面的,一面是掛壁式的,彼此相對、向內、反射;再用一簇簇鮮花來裝飾鏡子,呈現出一幅令人着迷的自然肖像,在無限的反射中複製自己。

鏡中幻境:「可能性」的探索 —— 在邊界處尋找融合的可能,在變革中尋找平衡的可能,原來邊界從未固化,每一次凝視、每一次反射,都是一次對「可能性」的重新定義。

法律聲明

本資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不代表泉果基金的任何意見或建議,不構成泉果基金對未來的預測,所載信息僅供一般參考。前瞻性陳述具有不確定性風險,泉果基金不對任何依賴於本資料而採取的行為所導致的任何后果承擔責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