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有了AI,一個人就能做成獨角獸公司?

2025-08-14 20:02

今年端午節假期,AI公司出門問問(02438.HK)創始人李志飛哪里也沒去,鑽進書房里做了一個實驗。他想看看,AI編程到底有多強,能不能靠AI完成一個複雜系統。 

李志飛是上一代人工智能時期的深度參與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博士,主攻機器翻譯與自然語言處理(NLP)。最早在谷歌主導手機離線翻譯系統,后來回國創業。相對於對計算機技術一無所知的小白,他顯然是人工智能領域技術和商業運營的「大牛」。但即便如此,這個端午節假期李志飛也有多次想砸電腦的時刻。 

結果是好的,甚至讓他震驚:僅僅兩天時間,AI就幫他完成了一個有4萬行代碼、功能複雜的全新辦公協作平臺。 

在谷歌時期,李志飛最高產階段,一天可以寫300行算法代碼,創業這些年也沒有丟掉技術,現在的AI卻讓他深深折服,他對《財經》説,自己在AI面前什麼都不是,現在的AI在編程方面的能力顯著超過了市場上普通的程序員。 

完成這一套動作以后,李志飛將代碼傳到Github上供人評估。Github是一個代碼託管平臺,是全球程序員溝通交流大本營。他的作品得到了熱烈回覆,有人評價,如此複雜的產品,至少需要數十人幾個月才能完成,得知這出自AI之手后,紛紛感嘆「這太瘋狂了」。 

在新AI技術的加持下,專業人員可以用極短時間獨自搭建一個此前團隊需要幾個月時間才能搭建起來的複雜系統,並更加「聰明自主」地完成此前只有人工才能完成的任務,李志飛這場小實驗,初步驗證了AI智能體時代「一人獨角獸」涌現的可能性 

在創投界,獨角獸指的是成立不到十年但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一人獨角獸」是OpenAI聯合創始人兼CEO(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新造的詞。2024年11月,奧特曼在接受YC CEO Garry Tan的訪談中明確提出了這個概念。他説:「一個人+一萬塊GPU,將會打造數十億美元的公司。」 

在那場訪談中,奧特曼和他的CEO朋友們打賭什麼時候會出現「一人獨角獸」,但他沒有給出更多預測。 

一人獨角獸的成長邏輯並不複雜:AI模型性能的指數級提升,使個體可通過調用大規模算力(如1萬GPU集羣)替代傳統團隊職能,實現產品開發、運營及增長的全流程自動化。

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預測,直接定義了AI時代創業的新模式,如果成行,此前的創業範式將被顛覆。一人獨角獸模式下,個體創業者能繞過傳統公司的決策層級,利用AI「即時響應技術迭代」,縮短決策和執行周期,而傳統公司受制於「季度或年度規劃周期」。 

此外,創建一家獨角獸公司的成本結構也會被變革——由於GPU算力租賃成本持續下降(如雲服務競價實例),單人以極低邊際成本運營全球性服務成為可能。 

時代的鉅變很難全面精準地描述,《財經》為此訪談了一些AI智能體創業人士,他們中有人是硅谷創業新星,有人正在衝刺10億美元估值,還有不少是相對普通的創業。他們的共同觀點是,「一人獨角獸」具體什麼時候出現不那麼重要,因為當一個人指揮AI三天能寫十萬行代碼,其革命性不亞於人類從馬車進化到蒸汽火車時代,一個新時代已經到來。

創業,正在變得更加輕盈

朱哲清,前Meta AI應用強化學習團隊負責人。2024年10月,帶着「用AI智能體自動化一切工作流」的夢想,他和另外三個同伴創建了Pokee AI。公司名稱取自「小口袋」之意,寓指輕便、決策能力強的模型。Pokee AI的技術路線很獨特——用強化學習(RL)模型而非大型語言模型(LLM)作為Agent的決策核心。 

今年7月,Pokee AI拿到了1200萬美元的種子輪投資,團隊目前只有六個人。朱哲清告訴《財經》,短期不會擴招,未來有可能擴張至十個人。作為一個AI時代的原生創業者,他篤信人多隻會互相掣肘,每個人的能力完全可以通過AI最大化。 

本輪AI應用創業的一個明顯特點是,團隊規模普遍小,少則四五人,多也不過十幾二十人,融資之后也不會再像過去快速擴張團隊。

各類智能體初創公司將有望成為第一批AI原生組織。在AI原生組織里,少數人類員工負責指導和監督多個AI智能體完成複雜任務。 

知名風投機構紅杉資本在今年早些時候組織了一次硅谷閉門研討會,會上的一個觀點認為,現有組織的層級式、靜態組織結構,將讓位於更具彈性和適應性的動態協同網絡。這將關係到管理範式的改變,管理者將不再只是管理人,而是學會與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智能體共事。組織治理將同樣面臨新挑戰:既要理解算法的不確定性,又要建立起一套可控、可審計的人機問責機制。

同樣是AI時代的原生創業者,張真(匿名)的情況有所不同。 

不是名校出身也沒有大廠背景,張真只是個普通的IT從業人士,正在做一款面向海外零售業客户的AI智能體。 

張真告訴《財經》,創業半年以來他時常感到欣慰的一點是,AI智能體創業的初始成本真的很低,每月掏個AI大模型月租費即可,意味着創業不再像過去是件高風險的事,啟動之初就要招兵買馬砸進去很多錢,且在很長時間內都不知道想法能否落地。 

張真也和投資人聊,但聊完的結果是,他覺得目前並沒有太多融資必要。至少在當下,他認為,做一個小而美的創業公司並沒有那麼難——B端生意只要找準場景,AI負責產品實現和迭代,再抓住幾個客户,就能實現穩定收入。 

這個羣體的規模正在擴大。被戲稱是AI時代的「個體戶」。他們沒有做大的野心,也沒有融資的渴望,有一個想法就快速落地,如果不能賺錢就換個創意,賺錢的話也不妨礙去再尋找新的機會。 

張真所感受到的創業成本急劇下降,實際上是多重技術革新共同作用的結果。 

按照紅杉資本的觀點,AI應用之所以開始爆發,是因為算力、網絡、數據、分佈式架構和人才等所有關鍵條件如今已全部到位。藉助開源技術、按需收費的雲服務及AI工具(如AI編程工具Cursor專業版每月20美元),創業者能以極低試錯成本開展創新實踐,只需專注創新。 

創新的場景又無處不在。AI公司宜創科技創始人宜博向《財經》表示,本輪創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將AI的生產力加到每一個行業,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場景都值得用AI重新做一遍。

換句話説,創業這個事正在變得更加輕盈,創業機會前所未有的多。有人利用AI為律師優化法律文書生成,有人針對電商設計數字人帶貨,有人開始從AI算命中掙到錢,總之各種大公司不屑於做或不便做的,創業者們都在鑽進去尋找金礦。 

資本市場開始相信其中的投資機會。宜博的感受是,投資人又像移動互聯網時代那樣活躍了,並且開始看小的智能體創業公司,不像此前主要關注幾個大模型廠商。 

不是「超級個體」,就會被淘汰?

多位訪談對象向《財經》表達了一個共同觀點,未來組織架構會非常扁平,團隊規模也會很小,留下來的人都是超級個體,指揮一堆AI智能體干活。

「超級個體很好理解,就是既具有出題能力又具有解題能力的通才。」李志飛認為,能力平庸的人,還有現在流行的專才都會被AI取代,未來的世界屬於超級個體。 

Agnes AI/開為科技創始人楊通(Bruce Yang)身上,頗有幾分「超級個體」的特徵。 

Agnes AI/開為科技目前估值1億美元,楊通希望能在今年底把公司帶到10億美元估值,作為創業者,他認為自己最重要的責任是緊跟技術潮流把握關鍵趨勢,所以始終沒脱離學術界,一篇又一篇地發着論文,爲了打響公司知名度,找到更多生態夥伴,他開通了視頻號,頻頻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對AI的前沿觀察。 

「一人獨角獸」的掌舵者無一例外都會是那種具備複合能力的「超級個體」——懂技術、通產品、曉市場,同時還要有資源整合能力。

超級個體的崛起也將改變傳統的僱傭關係,自由職業者或創業者會成為社會的大多數。 

當然,更多人可能還沒有來得及進化成「超級個體」,就先趕上了AI引發的裁員潮。尤其是離AI最近、最懂AI技術的研發AI的程序員羣體,他們可能最先被AI取代。 

杜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陳怡然向《財經》表示,美國普通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就業情況正在變差,過去那種懂點編程語言就能找到大廠工作的概率也在顯著變低。 

在那場實驗之后,李志飛沒有舉起裁員大刀,但已經在他創建的出門問問公司產研部門啟動變革,設立了全棧工程師角色。過去一個產品開發包括前端設計師、后端設計師、產品經理等七八個工種,現在只有兩個工種,一個是系統設計師,全權負責創意設計和決策;另一個是全棧工程師,全權負責指揮AI進行工程執行。 

決策推行后反對聲不少,李志飛態度很堅定。他對《財經》説,「對於我們這樣的軟件公司,有80%的工作AI都能做了,不改革等着被AI顛覆嗎?」 

誰將贏得新時代

2025年被認為是AI智能體元年。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將智能體列為2025年十大戰略性技術趨勢,預計智能體全球市場規模從2024年的51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471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44.8%。 

李志飛一度認為科技巨頭模式已經強大到無法被顛覆的地步,因為無論是人才、技術還是資金密度,創業公司都難以與之抗衡,現在又覺得有機會了。 

中美目前是智能體創業湧動最明顯的兩個國家。 

朱哲清發現,在美國,面向法律、銷售、編碼是智能體創業最火的幾個賽道。陳怡然的觀感是,美國智能體創業向產業扎得更深,延伸至芯片設計、製造業流程優化等領域,國內更多偏向To C的娛樂場景。「這和投資邏輯有關,硬科技戰線長,退出機制也更復雜,所以國內資本更願意投消費者市場。」他解釋説。 

另有多位行業人士告訴《財經》,很多中國智能體創業公司正忙着出海,因為都覺得海外用户付費意願更高,Cal AI等成功案例也的確令創業者們充滿希望。Cal AI是一款利用AI識別和記錄食物熱量的應用,三個創始開發者中有兩個是年僅17歲的高中生。Cal AI去年4月首次上線,上線四個月就賺到100萬美元,此后平均每月能掙112萬美元。 

智能體創業賽道上人頭攢動,誰能成為下一個商業巨頭? 

楊通認為,關鍵是速度。以前創業,半年研發一個產品很正常,但現在半年之后可能「黃花菜都涼了」。因為AI發展速度非常快,充滿不確定性,誰也不知道三個月后的AI會是怎樣,也許大模型一個能力躍升就會「吃掉」你所有的產品。 

他認可Manus模式——在合適的時間節點搶佔了先機,自今年3月出圈到現在不過四個月,估值已經超過5億美元。 

「有效踩中AI發展的浪潮窗口,比單點技術突破更重要。創業者需要關注結構性變化、流量入口和組織創新。」楊通説。 

宜博則認為,現在的AI創業非常考驗團隊的認知水平,包括對客户需求認知和對AI的理解。他認為創業者要非常清楚,你的產品究竟用了什麼樣的AI native(AI原生)方式,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 

紅杉資本合夥人Pat Grady提醒AI創業者,要分析是否形成真正的用户行為改變,檢查產品的使用率、參與度、留存率。他還指出,單純「積累數據」無意義,只有能夠驅動業務指標的數據飛輪(data flywheel)纔有價值。 

他強調,就像雲計算與移動時代一樣,那些最終贏得市場的公司,是能真正貼近用户並構建使用場景的「AI應用層玩家」。 

(本刊研究員黃思韻對此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財經AI湃」,作者:周源,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