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龍頭新聞】智慧賦能 看大慶如何將城市「管理」變成「智理」 | 媒體看大慶

2025-08-14 13:43

8月13日

龍頭新聞刊發

智慧賦能 看大慶如何將城市「管理」變成「智理」

原文如下

由國家信息中心、亞洲數據集團主辦的「2023中國智慧城市評選頒獎典禮」上,大慶憑藉資源型城市在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探索和嘗試、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一系列創新,獲評「2023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稱號,且連續兩年獲此殊榮。大慶還建成了省內唯一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今年該平臺中的智慧海綿平臺通過了住房城鄉建設部專家驗收。

大慶正從傳統的「管理」模式向「智理」模式加速轉變。那麼,在轉變中,相關部門和百姓的感受如何?

日前,記者來到大慶,探尋「智理」背后城市的變化。

鏡頭一:智慧平臺「指揮」搶險人員

8月1日4時,大慶市氣象臺發佈雷雨大風黃色預警信號,最大小時雨強20~40毫米。不到5時,大慶市城管部門調集人員待命搶險。大慶市數字城管中心的工作人員,密切關注智慧防內澇平臺中的雨量筒、電子水尺等數據變化,視頻監測重點區域的降雨情況。

排險中

薩爾圖區城管部門負責排險的工作人員左玉斌説,以往下雨時,工作人員先開車到易內澇點查看,需要排險時再調集人員。有了這個平臺后,根據平臺傳回的數據和實時畫面,科學決策是否進行排險,減少了工作環節和人員奔波,搶抓排險黃金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雨時,智慧防內澇平臺對城市易澇的重點地段如易積水路段、8座下穿橋、積水點等自動監測降雨量、低窪易澇區水位以及現場圖像、視頻等數據,並將數據傳至指揮中心,指揮中心根據情況決策是否派人員到現場排險。

截至今年8月6日,該平臺累計完成8次預警及相關任務:3次暴雨藍色預警,4次暴雨黃色預警,1次暴雨橙色預警。

鏡頭二:百條路百座橋都有「身份證」

走在大慶街頭上,放眼望去,街道整齊,路面平坦,路橋連接處車行平穩快速,路橋上不時有養護人員進入視線內。大慶市有890條街路和220座橋,如何管好這些路橋,一直是大慶城管部門的重點工作之一。

「以前對路橋管理,靠人工巡查匯總,難免會出現數據不準、巡查不及時等情況。」大慶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説。

爲了管理好這些路橋,大慶市建立了智慧路橋平臺,對現有道路、橋樑進行數據採集,統一錄入路橋GIS數據庫,路橋有了「身份證」,可實時監控,發現問題后能及時處理。

記者在城市橋樑健康監測系統中看到,技術人員通過物聯網設備監測點位,監測橋樑周圍的濕度、是否存在裂縫、橋上車輛行駛速度等。城管部門通過建設路橋巡查、評估報告等業務數據和路橋設施管理、日常巡查管理、智慧路橋APP等系統模塊,為每年的養護計劃及大修改造提供輔助,以更加精細和智能的方式實現路橋養護管理和決策的智慧化。「路橋有了‘身份證’,不僅讓管理更加有的放矢,更重要的是為百姓出行提供了安全路域環境。」負責路橋管理的李文天説。

鏡頭三:這里的井蓋會「報警」

清洗運維智能井蓋

記者在大慶東站一處橋樑下,遇見了對井蓋進行清洗運維的技術人員來會強。來會強説,這個井蓋安裝了智能設備,井內安裝了液位計,井蓋外上方安裝了電子水尺,井蓋、電子水尺和液位計出現問題,就會自動「報警」。

「過去人工巡查2小時能發現的隱患,現在通過智能系統與中心聯網對這些水井實時監測,出現隱患會立即消除,24小時關注城區的汛情。」來會強説。

記者採訪中瞭解到,大慶市城管部門在市區內的下穿橋、低窪易澇等關鍵位置安裝了100個智能井蓋,32臺電子水尺,61台雷達液位計,對井蓋的移動、翻轉、缺失等遠程實時監督。井蓋一旦掀開角度大於15度,井中水位距離路面高度低於50釐米,連接井蓋的設備就會發出報警;強降雨時,水位超過警戒線,電子水尺、液位計會發出警報。中心接收到預警信息后,迅速化身「城市應急中樞」,將「案件」一鍵派發至對應單位。搶修隊伍攜帶裝備奔赴現場,覈實並解決問題。從發現問題、派發任務到處置反饋的全流程,實現了閉環管理。

今年入夏以來,井蓋傾斜報警169次、水位傳感器報警235次。

鏡頭四:百姓享受智慧城管的便利

宜人的綠道

依託智慧城管平臺,大慶市建立了「北方嚴寒低地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的智慧海綿示範數據庫,健全智慧海綿城市數據統一標準、實時存儲、動態更新、全民共享的管理體系。在開展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調蓄空間建設等工作中,大慶市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在學校、醫院、文化公園項目中高質量落實海綿城市要求,進一步提升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龍鳳區一處濱水綠道上,綠道兩岸綠意盎然,河水穿橋而過,一些市民坐在岸邊垂釣;岸邊甬道上,市民三三兩兩在遛彎,不時傳來孩子們的歡笑聲……

作為海綿城市試點的大慶市在2022年修建了14公里的濱水綠道,旨在增強城市雨水滲、蓄、滯、排調節功能。加強城市中心區、老城區等綠化薄弱地區的綠化建設和改造提升,完善各類公園遊園綠地,增加微型廣場、街邊遊園,依託和串聯主城區內的景觀綠地,科學實施城市「綠道」。

在大慶城市森林公園,記者遇到了經常來這里遛彎的市民張鳳紅。張鳳紅説,公園里修建了好幾條具有滲水功能的路。下雨的時候,路面不存水,滲透得非常快,人走在上面,鞋也不怎麼濕。

在經八街上經營一家汽車修理廠的李先生説,改造前,這條街地下排水曾因管線狹窄,遇大雨急雨時,路面常出現大面積積水,影響出行。據瞭解,海綿城市改造時,地下管線換成了大管徑的,增加排水能力。改造后,這條街再沒有積水的情況出現。截至目前,大慶海綿城市達標面積佔建成區總面積的34.54%。

走進紅旗佳苑老舊小區,放眼望去40棟單體樓修繕一新,各種綠植長勢良好,每棟樓之間還新鋪設了人行道,居民們在小區里悠閒地散步。老舊小區改造時,按照海綿城市模式改造,安裝了排污井和雨排,鋪裝混凝土路面。

鏡頭五:智慧監管滲透到生活多個領域

從吉林自駕游到大慶的張先生説,下載了大慶城管APP后,去哪里都有了向導。「景區內停車位有多少,APP上就可以查到,旅遊景點附近的公廁、充電樁也一目瞭然。」張先生説,沒有想到大慶的智慧監管滲透到生活這麼多領域了。

住在讓胡路區東湖八區的居民馬靜説,自家安裝了智能水錶后,一旦出現自來水跑冒滴漏的情況,大慶北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AI機器人就會及時提醒業主。「前一段時間,家里供水管線出現滴漏情況,AI機器人提醒后,及時找到了漏水點。」馬靜説。

大慶市北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居民更換智能遠傳水錶,不僅能準確計量用户的用水量,還能監測到用户家是否存在跑冒滴漏的情況。客服主管闞婷婷説,2023年AI機器人投用后,每天提醒業户疑似滲漏水、回答水費繳納、停水信息查詢等電話在七八百次。

現在該公司利用智慧水務平臺,在獨居老人家進行遠程監測,通過每天水錶數字的變化,監測老人的生活狀況,旨在探尋讓智能遠傳水錶發揮更多的作用。

在大慶市數字城管中心的智慧供水平臺上,全市的供水管網被繪製成一張完整的GIS地圖,引入智能監測和預警機制,系統能夠在出現問題前提前發出預警信號。以「智慧水務」理念為指導,實現對供水系統的可視化、精細化、智慧化一體應用管理,增強供水系統管控能力。

大慶市城管局數字城管中心主任胡小多説,全市1.7萬余個視頻監控資源已全部接入數字城管中心,對城市管理冬季清冰雪、夏季防內澇、發現處置問題、指揮調度協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與「12345」政務熱線、應急指揮中心、一網統管和數字大慶互聯互通,實現數據共享。大慶城管部門正運用5G通信、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全要素感知網絡,實現對供排水、供熱、路橋、路燈等關鍵基礎設施的實時監測與智能預警,進一步推動城市治理從「被動處理」向「主動防控」轉型,打造更智慧、更安全、更具抗風險能力的現代化韌性城市。

來源:龍頭新聞 來源:龍頭新聞

編輯:王春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