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4 17:29
(來源:華安基金許之彥)
政策變革:
商保目錄破解「天價藥」困局,
創新葯支付體系迎來雙軌制時代
8月12日中午,國家醫保局官方公示了「通過2025年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和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及商保創新葯目錄調整初步形式審查的藥品及相關信息」,首次同步設立商保目錄,符合一定條件的獨家藥品,可以單獨申報商保創新葯目錄或同時申報商保創新葯目錄、基本目錄。這一舉措標誌着我國醫藥支付體系正式邁入「醫保保基本、商保補高值」的雙軌制新階段。目前來看,通過初步形式審查的商保創新葯目錄包含了多款此前備受關注的「明星藥物」,包括多款PD-1、目前國內獲批上市的5款CAR-T療法以、全球首個靶向Trop-2的ADC藥物戈沙妥珠單抗等。
這一改革直擊行業長期痛點。過去幾年,儘管多款CAR-T藥物通過醫保形式審查,卻始終未能挺過最終談判。商保創新葯目錄的設立,本質是為高價創新葯開闢專屬通道。它聚焦於「超出基本醫保定位、創新程度高、臨牀價值大」的藥品,包括基因治療、高端腫瘤藥、罕見病特效藥等。通過國家醫保局主導的價格協商機制,保險公司與藥企共同探索支付方案,讓天價藥不再遙不可及。更關鍵的是,商保目錄採用價格保密協商機制,避免國內低價影響創新葯出海定價。例如國產PD-1抑制劑海外售價達國內的30倍,保密機制可保護藥企全球定價策略,提升國際競爭力。
行業爆發:
政策紅利+技術突破+國際化拓展三重引擎
政策紅利全鏈條釋放:國家層面對創新葯的支持已形成從研發到支付的系統性制度保障。2024年7月,國務院通過《全鏈條支持創新葯發展實施方案》,統籌價格管理、醫保支付、商業保險、投融資等政策,優化審評審批機制。這一方案為后續政策細化提供了頂層框架,推動多部門協同支持創新葯研發至商業化全鏈條;2025年1月,國家藥監局優化了藥品的審評審批流程,創新葯臨牀試驗審批時限從60個工作日壓縮至30個工作日,罕見病藥可減免臨牀試驗。審批流程的加速帶來2025年H1國產創新葯近40款的獲批量,臨牀試驗周期縮短至6-8個月,效率提升40%;2025年7月,國家醫保局聯合衞健委發佈《支持創新葯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推出16條舉措,包括開放醫保數據用於研發導航、增設「商保創新葯目錄」解決支付難題、優化掛網和進院流程等,直接打通創新葯商業化瓶頸。
在宏觀政策引領下,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方政府也積極發佈有關政策推動區域性政策落地。8月12日商保創新葯初審通過目錄的公示,進一步證明了國家有關部門在推動創新葯扶持政策加速落地方面的決心和執行力。
技術突破提升全球競爭力:政策支持下,各藥企紛紛加大研發力度,專注於技術提升。我國ADC、雙抗、細胞治療等前沿領域的技術已實現全球領先。6款ADC藥物進入突破性治療公示,康方生物雙抗AK112在III期頭對頭試驗中戰勝K藥(Keytruda),邁威生物TMPRSS6靶向藥為全球首創。截至2024年底,中國創新葯在研管線數量達3575個,超越美國位居全球首位。其中源頭創新葯物(FIC)佔比突破30%,較2015年不足10%實現了跨越式提升。中國創新葯技術已經從「跟跑」轉向「領跑」,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力日益凸顯。
國際化拓展打開價值空間:伴隨着技術領域的多項重大突破,中國創新葯出海正步入加速通道。中國創新葯對外授權金額從2019年9億美元爆發式增長至2024年519億美元,同比增長42%,2025年上半年更達到608億美元,佔全球BD交易總額的52.5%。三生製藥PD-1/VEGF雙抗以12.5億美金首付款創紀錄授權輝瑞,10款國產創新葯獲FDA批准實現自主出海。百濟神州澤布替尼美國定價為中國8倍,全球銷售額突破15億美元,海外收入佔比超60%。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在美國定價為國內的33倍。這些數據進一步驗證了中國創新葯的全球商業化能力。
圖:2019-2025(H1)中國藥企對外授權交易總金額和交易首付款變化
產品聚焦:
華安生物醫藥ETF(159508)
——一鍵佈局產業龍頭的高效工具
多重因素驅動下,作為生物醫藥行業中的重要板塊,中國創新葯正在迎來高速發展期。國證生物醫藥指數(980015)成為捕捉行業增長的核心標尺。該指數精選30只生物醫藥龍頭股,覆蓋創新葯、醫療器械等高成長賽道,具備龍頭集聚效應,前十大權重股佔比近60%,覆蓋恆瑞醫藥、藥明康德等全球競爭力企業;創新含量突出:創新葯企權重超70%,與醫保雙目錄政策高度契合;業績彈性顯著:2025年二季度成分股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中位數達28%,遠超A股整體水平。
華安生物醫藥ETF(159508)採用完全複製策略和適當的替代性策略實現對國證生物醫藥指數(399441)的緊密跟蹤,精準覆蓋創新葯、CXO等黃金賽道,成分股包括藥明康德、復星醫藥、智飛生物、泰格醫藥等龍頭企業,為投資者提供了一鍵佈局生物醫藥核心資產的優質工具,助力投資者高效分享生物醫藥產業增長紅利。(以上個股僅做舉例説明,不作為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