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4 08:37
來源:民航之翼
截至到2025年8月,全球有725家航空公司在運營。
我國就有53家客運航空公司,其中41家獨立承運人。
那麼,全球最大的十家航空公司是都是誰呢?
這些規模巨大的航空公司主導着民航業的走向與格局。
最近,國際航空數據提供商OAG公佈了2025年8月,全球大型航空公司排名榜。
OAG是根據各航空公司8月份安排的航班量作為計算標準,進行排名。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按照獨立承運人的兩字代碼來統計的。
比如國航僅計算國航股份的(CA)航班量,不包括旗下航司深航、山航等公司的數據。
第1大:美國,美國航空,19.29萬班,同比增長0.3%
第2大:美國,達美航空,15.84萬班,同比增長4.3%
第3大:美國,聯合航空,15.32萬班,同比增長7.6%
第4大:美國,西南航空,11.66萬班,同比下降3.2%
第5大:愛爾蘭,瑞安航空,10.97萬班,同比增長2.2%
第6大:中國,東方航空,8.16萬班,同比增長3.3%
第7大:中國,南方航空,7.86萬班,同比增長5.9%
第8大:印度,靛藍航空,6.27萬班,同比下降1.9%
第9大:英國,易捷航空,5.79萬班,同比增長1.7%
第10大:中國,國際航空,5.37萬班,同比增長1.8%
1.問:當前全球最大航空公司「座次」如何?
答:以獨立承運人兩字代碼計,前十分別為:美航AA(19.29萬班)、達美DL(15.84萬班)、聯航UA(15.32萬班)、西南WN(11.66萬班)、瑞安FR(10.97萬班)、東航MU(8.16萬班)、南航CZ(7.86萬班)、靛藍6E(6.27萬班)、易捷U2(5.79萬班)、國航CA(5.37萬班)。
十強門檻首次站上5.3萬班/月,同比抬高約3.5%。
2.問:榜單透露出的最大結構性特徵是什麼?
答:北美三強(AA/DL/UA)+西南「巨無霸」繼續壟斷前四,四者月度航班量合計62.11萬班,佔十強總量54%,同比微增1.7%,增速放緩但絕對量優勢不可撼動。
歐洲瑞安與易捷作為低成本代表分列第五、第九,合計份額14.5%,對歐洲內部短程網絡控制力依舊。
中印三大航(MU/CZ/CA+6E)佔據十強后段,航班量總和27.66萬班,佔比24%,份額連續三年抬升,成為唯一能與北美抗衡的多國集團。
3.問:中美歐三大市場內部呈現何種分化?
答:北美呈現「傳統全服務穩健+低成本收縮」—西南航空因737 MAX 7延迟交付及機隊周轉壓力,航班量同比降3.2%,是十強中唯二負增長。
歐洲則「低成本韌性十足」—瑞安、易捷均保持1~2%正增長,但受到歐盟環保税及機場收費上調預期,運力投放更趨謹慎。
亞洲呈現「中印雙輪驅動」—中國東航、南航增速3~6%,國航因北京兩場時刻瓶頸僅增1.8%;印度靛藍受季風季影響小幅下滑1.9%,但暑期國際旅遊復甦仍使其保持第八位。
4.問:中國三大航為何分列6/7/10,而不是位置更前?
答:核心在於統計口徑。
OAG以獨立承運人代碼計,國航僅統計CA代碼航班,不含深航ZH、山航SC、昆明航KY等控股公司;
同理,東航MU不含上航FM、中聯航KN,南航CZ不含廈航MF、河北航NS、重慶航OQ。
若按集團口徑合併,國航系約8.9萬班、南航系約10.5萬班、東航系約9.7萬班,均將進入全球前五。
但獨立承運人原則更能真實反映單體公司的網絡規模與運行效率,避免「虛胖」。
5.問:低成本航空為何在長途航線仍難撼動傳統巨頭?
答:瑞安、易捷、西南三家低成本合計28.42萬班,已接近傳統三強總量,但航線結構仍以≤5小時短程為主。
遠程低成本受制於油價波動、寬體機利用率及機場宵禁等多重約束,尚未形成規模經濟。
傳統全服務航司通過樞紐+聯盟體系(AA-寰宇、DL-天合、UA-星空)鎖定高價值中轉客流,仍佔據長途價值鏈頂端。
6.問:未來12個月最值得關注的變量是什麼?
答:機隊交付節奏。波音737 MAX 10、空客A321XLR及中國商飛C919的批量交付將重新改寫窄體機運力版圖。美航已確認2026年起接收65架MAX 10,用於替換部分757;南航首批C919預計2025Q4投入京滬快線,若日利用率突破9小時,將直接抬升CA代碼航班量。此外,印度靛藍已簽署500架A320neo系列MOU,若機場時刻瓶頸緩解,其排名有望衝擊前五。
7.問:對機場與空管側有何啟示?
答:前十大航司航班量佔全球總量約35%,且起降高度集中於30個核心樞紐。
北美ATL、DFW、ORD、DEN四場需提前佈局四跑道以上運行模式;
亞洲PEK、PKX、PVG、CAN、DEL、BOM六場應加快機坪擴容與近距跑道獨立平行進近(SOIA)程序驗證,以消化中印航司增量。
歐洲LHR、AMS因宵禁政策,更多依靠A380/777X級大座級機型提升單班運力,而非增加航班頻次。
8.問:行業下一步競合焦點在哪里?
答:一是「樞紐—點對點」再平衡。
傳統巨頭繼續鞏固超級樞紐,但部分二線機場(奧斯汀、成都天府、班加羅爾)憑藉低成本+寬體機「瘦長航線」組合,正在分流傳統中轉客流。
二是「碳排約束」下的運力博弈。
歐盟Fit-for-55、美國SAF税收抵免、中國ETS航空模塊三大政策將在2026年起全面落地,誰先完成機隊更新、SAF供應鏈鎖定,誰就擁有下一輪運力投放的「通行證」。
三是「數據主權」競爭。
OAG、Cirium、Variflight等數據商的航班動態、票價、碳排數據庫將成為航司、機場、政府三方博弈的新高地。
結語
航班量不只是簡單的數字遊戲,它是機隊、時刻、市場、政策四重約束下的綜合結果。
2025年8月的榜單再次告訴我們:
北美依舊掌握絕對量,歐洲低成本保持韌性,中印航司穩步追趕。
未來一年,機隊交付與碳排政策將是重新洗牌的關鍵扳手,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