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3 09:57
原標題:國產手術機器人終局猜想 來源:動脈網
國產手術機器人廠商前兩年的日子不太好過。
早年大批創新企業及海量資金湧入,讓這一高技術門檻領域變得擁擠。
暫未突破的商業化瓶頸、近年行業融資金額及數量的鋭減,以及醫藥反腐等因素影響,又讓手術機器人市場階段性業績承壓。部分失去資金來源且未能走出商業化困境的手術機器人企業不得不尋求出售,甚至破產清算。
面對凜冬,國產手術機器人如何才能走到爆發那天?
01
國產手術機器人必須跑通臨牀
Frost&Sullivan曾對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作出樂觀預測: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將持續高速增長,預計2026年規模達38.4億美元,增速高達44.3%。
但要啃下這塊千億級市場的硬骨頭,當下尤為困難。
回溯行業發展,2020年國內首家手術機器人企業天智航科創板上市取得成功后,吸引了眾多國產企業湧入該賽道。2024年,我國骨科手術機器人產品註冊迎來爆發式增長,共27款骨科手術機器人獲批NMPA註冊證,遠超腔鏡、神外等其他類別。然而,多年發展,手術機器人的商業化卻遠未達到預期。
除了少數幾家頭部國產廠商外,大量已獲批產品均卡在了商業化環節,企業掙扎於「投入高、回報慢」的循環中。
爲了突破困境,現在的手術機器人廠商變得更加「接地氣」。他們開始迴歸臨牀,着重考慮盈利能力,通過增強企業自我造血能力,以反哺技術創新。只是單一的產品策略調整並不能完全化解當下的困境。
手術機器人商業化與採購端的決策邏輯及價值評估體系等深度綁定。中國公立醫院作為手術機器人最主要的採購方,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下,其採購決策需綜合評估設備帶來的衞生經濟學價值。國產手術機器人要跑通商業化,必須以大量的臨牀數據證明產品能有效提升關鍵臨牀指標(如縮短手術時間、加快病牀周轉、減少術后康復期,以及降低併發症率等),獲得醫生和患者認可。
談及具體路徑,我們不妨解析一下手術機器人賽道的頭部企業。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成功離不開持續的臨牀驗證。Mako進入中國后,也是通過深耕髖、膝、單髁等具體術式的臨牀應用,才艱難跨越了早期手術量瓶頸,最終突破20000台,迎來加速增長。同樣,天智航天璣系列骨科機器人也覆蓋了全國200多家醫院的龐大手術量基礎,手術量突破110000台,而技術價值、產品價值與商業價值的統一也讓天智航在骨科手術機器人領域的銷量及市場佔有率上位居*。
手術機器人要在市場中站穩腳跟並實現長遠發展,必須堅定地跑通臨牀這條路。
其既是構建醫院採購動力的基礎,也能驅動企業技術持續進化。海量臨牀數據不僅指引產品迭代方向,也為AI算法訓練提供了核心支撐。而臨牀規模應用衍生的耗材與服務收入,則為手術機器人企業發展帶來了穩定性。這種正向循環如同飛輪,順暢運轉后可為企業創造巨大價值。
無論是達芬奇、Mako憑藉臨牀價值驗證實現的爆發式增長,還是天智航依託大規模臨牀應用取得的*地位,都清晰地證明了臨牀是手術機器人價值釋放的核心。
不過,行業頭部廠商在臨牀應用層面所構築的壁壘,進一步壓縮了后來者的突破空間。與此同時,國產手術機器人的密集獲批與商業化滯后又使行業陷入內卷之中。而當前國內手術機器人支付體系尚未完全理順,僅上海、北京等地將部分手術機器人項目納入醫保。DRG/DIP支付方式下,醫院對設備投入的成本敏感度持續上升。
手術機器人集中獲批后的同質化競爭疊加支付壓力,讓國內市場競爭加劇。海外市場則為國產設備提供了差異化的增長空間。
02
出海尋找新增量
在歐美成熟市場,支付體系更為完備,醫院採購決策更看重設備的衞生經濟學價值。如果一臺設備能提升診療效率,還能降低潛在訴訟成本,這類設備就具備採購價值。但國內醫院在評估衞生經濟學價值的同時,還需兼顧成本回收周期,對於產品落地而言條件更為嚴苛。因此,如今出海已成為擁有成熟技術的國內廠商獲取新增量的途徑。
儘管機遇明顯,但出海並非坦途。完成准入只是邁出了出海的*步,叩開海外大門后,是否能夠真正落實到商業化裝機,並在臨牀方面得到海外專家的認可,還需要看其商業化模式成熟度。
在腔鏡手術機器人領域,達芬奇之所以能點燃投資人和實業家的想象,同時在全球取得成功,就在於其「設備+耗材+服務」商業化模式的顛覆性創新。以技術作為入口,在此基礎上延伸產品與服務體系使之得以構建起更具韌性的商業生態。
不過在出海面前,這就成了一道門檻。要出海,企業必須在海外搭建臨牀培訓體系與全周期服務。
手術機器人操作複雜,對醫生培訓要求嚴苛,設備的維護保養等全周期服務也會直接影響其臨牀應用效果,任何服務斷層都將導致醫療機構信任崩塌,使得擁有好產品的企業仍可能在海外市場遭遇「首戰即終戰」的生存危機。
但海外服務體系的搭建難度尤為突出,既需公司具備國內成熟的服務體系經驗及對臨牀需求的深度理解,還需投入鉅額資金組建本地化團隊,搭建覆蓋培訓、維修、技術支持的全鏈條服務網絡。多數國產廠商仍處於規模化發展初期,薄弱的資本儲備以及海內外經驗的缺失,構成了出海的首要制約。
當然,跨過這道門檻后,要想在海外真正跑起來,耗材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骨科手術機器人領域,史賽克收購Mako后,正是通過將創新植入物與手術機器人整合,形成了成熟產品組合,在十年間實現了穩定的營收增長。
儘管困難重重,仍有一批國產廠商試圖憑藉硬核技術突破、紮實的臨牀驗證,以及健全的服務體系重塑全球競爭格局,率先搶佔海外市場。
以天璣系列為代表的國產高端設備已經獲得CE認證,其技術指標已躋身全球*梯隊,甚至被國際同業視為史賽克Mako等*產品的實質性競爭者。值得關注的是,其機器人配套工具及設備及完善的服務體系,為之在海外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誠然,就目前來看,天智航還僅具備機器人設備的配置,如果希望與海外競爭對手抗衡,還需要補齊植入耗材和服務。但其財報傳遞的信號已清晰顯示其決心。公司仍在積極整合上下游一切相關的技術要素,研發以骨科手術機器人系統為核心的相關技術和產品,打造骨科手術智能骨科平臺並推動骨科手術智能平臺成為骨科行業的基礎設施,用智能化的方法去重塑骨科手術流程。
這一路徑與史賽克Mako的發展軌跡高度契合。
從技術突破到生態構建,天智航正展現出超越的可能。假以時日,當骨科智能平臺的基礎設施價值充分釋放,其完全有望成長為比肩Mako的全球骨科創新力量。
03
臨界點已現
綜上所述,手術機器人后進者的入局路徑已經愈發狹窄。
要在此時復刻直覺外科等巨頭的成功絕非易事。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正是憑藉數十年的臨牀數據積累與商業模式,構建起難以撼動的品牌壁壘與生態優勢。
不過,風險之下仍有機遇。
如今,政策的東風已更多地吹拂到了該領域。尤其是近期《國家藥監局關於優化全生命周期監管支持高端醫療器械創新發展有關舉措公告》的發佈,已為手術機器人發展構建覆蓋研發、審批、生產、臨牀應用到國際競爭的全鏈條支持體系。
這意味着,國家方面決心搶佔全球手術機器人技術與產業高地,並嘗試通過制度創新破解行業發展的系統性障礙。
由於種種消極因素的存在,過去數年,許多聲音都將黯然退場視作手術機器人的終局。但直覺外科長成如今的「參天大樹」也是經歷了幾十年探索,才最終實現裝機量、手術量、營收與市值的快速增長。
實際上,只要在完善技術的同時充盈臨牀證據,在堅守國內市場的同時加速出海進度,手術機器人的*路徑一直都在。未來,國產手術機器人仍有望以技術、性價比、臨牀驗證,以及愈發完整的產品生態等綜合產品價值,形成正向循環,加速中國市場的國產替代並拓展出海新空間。
如今臨界點已現。誰能撐過寒冬,誰就能沐浴於暖春的晨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