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讓機器人更智慧,讓具身體更智能

2025-08-13 13:38

  串糖葫蘆、採摘果子、輔導功課、搬運物料……在8月8-12日北京亦莊舉辦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下稱「機器人大會」)上,220家國內外知名機器人企業,集中展示了1569件產品。多種類展品各顯神通,讓人感嘆機器人的能力邊界。

  展會中一個個小片段共同拼湊出了機器人行業支撐實體經濟運行,服務智慧生活,併爲全球性挑戰提供機的解決方案的美好圖景。

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主論壇現場

重塑未來生產生活

  很多人對娛樂節目中穿越火線的遊戲並不陌生,對於人類來説這是一項十分驚險刺激的挑戰,但對機器人而言,這更像一場精密的算法實踐。在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松)展臺,一款機械臂穩定快速地穿越着「迷宮」,展現了非同一般的高速度、高精度和高穩定性。新松品牌與文化管理中心總經理哈恩晶介紹,這款機器人是新松自主研發,可實現±0.03毫米重複定位精度,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新松機器人「穿越火線」

新松機器人「穿越火線」

  哈恩晶表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機器人是新松的核心產品。「比如可在車間里實現自動化物流倉儲搬運的AGV機器人,佔新松今年業務近60%,批量應用於鋰電、半導體等行業。」她解釋道,「芯片生產環節對潔淨要求非常高,用機器人完成生產線上工位間的物料搬運,能有效降低污染風險。新松機器人以其高可靠性、高精度、高穩定性,打破國外的壟斷和封鎖,也為國內半導體核心技術的突破提供了很大支撐。」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開幕式中致辭表示,十年間,機器人行業應用邊界加速擴展,工業機器人向更智能、更柔性進化,成為智能製造的核心引擎。2025年上半年,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7.8%,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35.6%,連續12年位居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

  新松的名字來源於「中國機器人之父」、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原所長蔣新松院士。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新松改寫了中國機器人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歷史,書寫了中國機器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開篇。

  多年來,新松積極佈局國際市場,在多地設立海外分子公司及區域中心,在海外擁有專業的工程團隊和研發生產基地,產品累計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4000余家國際企業提供服務。

  新松首席技術官張雷表示,從難以望其項背,到遙遙領先,國產機器人產品在世界中展現出了越來越強的競爭力。「中國越來越成為世界機器人行業發展的中心」!

  相較工業機器人,對智能化要求更高的人形機器人亦展現出了飛速發展的態勢。

  天工機器人在跑步機上跑着馬拉松,宇樹機器人忘我地展示着舞姿,還有企業將機器人拳擊賽、足球賽搬到了機器人大會現場。展臺被圍得水泄不通,觀眾們情緒高漲地歡呼叫好。當然,人形機器人的研發並非僅為大家提供娛樂,背后展示出的是機器人行業科創能力及產業實力的躍升。

  正如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機器人大會開幕式中所説,「作為機器人的高階形態和具身智能的重要載體,人形機器人在生產製造、倉儲物流、安全防護、家政服務、教育醫療等場景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

  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眾擎」)創始人趙同陽將人形機器人視為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始,他表示,他心目中的人形機器人具有外表高大威武的鋼鐵範兒,並能像人一樣具有温度,具有思考的能力。既身輕如燕,又要有足夠強的爆發力;既能進入工廠打螺絲,又能走進千家萬戶;既有工具屬性又具備情緒價值,既要又要的高標準使眾擎展臺人氣爆棚。

眾擎機器人家族

眾擎機器人家族

  眾擎PM01可以做到跌倒自主爬起」「精準落座、靜態休憩」「快速奔跑,自然的步伐和沒有違和感的互動展現出了超高擬人度和卓越的性能。趙同陽表示,上屆世界機器人大會,眾擎機器人還需藉助外力,今年就可以自主坐立行走,「下次我們會徹底脱離遙控器,甚至能跟着我在這里參展和上下樓梯」。

  儘管各界都對人形機器人給予了高度關注,亦有一些亮眼成果,但是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主席伊藤貴之提醒,目前人形機器人在商業部署上仍然有限,真正的多用途人形機器人的實現還很遙遠。「我們希望安全方面以及物流和材料處理能夠成為早期開始着手的應用領域,這是我們的預期。」他説。

助力解決全球性問題

  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等全球性問題突出,威脅着全人類的健康福祉,成為各國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候任主席陳成川認為,更加智能的機器人要能夠支持可持續性、韌性和包容性的協同發展。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副總干事鄒刺勇特別指出,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污染是人類正面臨的三重挑戰。「機器人行業能夠幫助其它行業來提高他們的表現。」

  在機器人大會園林分會場活動中,易維集控(北京)園林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易維集控」)展示出的花箱引起人羣的好奇:花箱配上光伏板能干什麼?

易維集控服務平臺

易維集控服務平臺

  一款體積僅相當於普通筆記本電腦的光伏板,內部集成了數十項發明專利與逾10億個數據因子。易維集控董事長石巖表示,這是該公司依託垂直領域大模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光伏AI灌溉機器人。該設備基於園林數字節水大模型,可自主判斷最佳灌溉時機與水量,實現智能精準灌溉。目前,該機器人已在園林、高標準農田、沙漠治理等多個場景部署應用,覆蓋全國22個城市,應用面積超過500萬平方米。實際運行數據顯示,其比傳統灌溉節水超70%,養護成本節省40%意義上,成活率提升超過95%

  「園林養護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消耗型行業,」石巖表示,「這款固定式智能裝備不僅是一臺節水設備,更是數據要素時代的綠色基礎設施,對降本增效、節約能源、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據悉,易維集控公司已構建全國首個涵蓋上千種植物習性的灌溉決策數據庫,持有39項知識產權及專利。目前,該公司正致力於將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轉化為可計量、可交易、可複用的數據資產,探索生態價值實現新路徑。「未來,我們將深化與科研院校合作,重點在瀕危植物及高附加值植被的智能養護技術等領域開展研究。」石巖補充道。

  依託中國5G普及與光伏產業優勢,該產品應用範圍持續擴大,並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加速走向國際市場。石巖透露,公司已與美國、沙特阿拉伯客户洽談,產品計劃在國外投入使用,填補當地相關技術空白。

  在健康領域,香港首家俱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公司——港仔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港仔機器人)正加速佈局。港仔機器人執行總裁覃晨透露,我們將搭建配備體檢設備和機器人的‘智能健康小屋’,雲端大腦對檢查數據進行分析后,由機器人解讀體檢報告並給出健康建議。覃晨表示,該項目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醫護人員的短缺,並會在未來走進家庭,為社會醫療及養老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

區域協同加快行業發展步伐

  「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根基在於創新,活力在於合作,未來在於共享。」辛國斌如是説。

本屆機器人大會首次設置香港展區,港仔機器人作為重點企業亮相。實際上,4個月前,該公司剛剛由香港上市公司港仔機器人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與達闥機器人合資成立,致力在香港和內地合作推動通用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的創新生態、產業發展和市場落地。

雖然成立時間很短,但在達闥機器人多年技術積澱的基礎上,港仔機器人聚焦智慧健康醫檢、智能巡邏巡檢、智能康養服務等領域,迅速展開合作應用,成為區域協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優秀範例之一。

  在香港智能機器人發展前景論壇暨港仔機器人具身智能品牌戰略啟幕式活動中,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表示,香港特區政府一直十分重視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將積極支持企業在港發展智能製造和先進技術應用,推動本地工業向高增值化和智能化邁進,加快創科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為建構智慧城市、可持續城市和宜居城市貢獻力量。

  港仔機器人不負眾望,於不久前,同香港某安保公司簽下1千條機器人巡邏狗的大單,為打開香港市場、推動智慧生活邁出重要一步。覃晨介紹説,機器狗不僅可以單獨完成指令,還實現了從「單體智能」到「羣體智能」的進化。他解釋道,這些機器狗有一個共同的雲端大腦,可以互相協同配合巡邏巡檢,比如互通巡檢地點,避免重複工作等。正式「上崗」后,這些機器狗會覆蓋學校、廣場、寫字樓、居民區等眾多應用場景,火情、有害氣體、異常入侵等都逃不過它們的眼睛。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政府頒佈的2025-26財政預算案表示要提升優勢產業,預留10億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並由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籌辦首屆國際人工智能青年科學家論壇及舉辦首屆國際機器人大會

  覃晨介紹,在香港政府和香港貿發局的支持下,港仔機器人已正式入駐香港科技園,併成立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聯合實驗室,后續會同香港著名高校合作,深化技術研發和場景落地。希望儘快在香港構建產業生態,助力香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並藉助香港國際化平臺,拓展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版圖。

  從行業應用的精準賦能,到生活場景的智慧融入;從人形機器人的靈動躍遷,到具身智能的革新突破。本次機器人大會以讓機器人更智慧,讓具身體更智能為主題,通過高水平的論壇研討、前沿的展覽展示、激烈的賽事競技以及豐富的配套活動,全方位、多維度呈現了全球機器人領域的最新技術突破、創新應用場景與未來發展趨勢,為全球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迄今為止,世界機器人大會已成功舉辦10屆,是中國機器人產業實現從小到大」「從大到強歷史性跨越的推動者、參與者和見證者。機器人大會主辦方表示,未來,機器人大會亦將一如既往地恪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核心理念,攜手各方為推動全球機器人產業繁榮、開創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貢獻智慧力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