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與衆不同的就業故事丨「沒拿到錄取並不是壞事,試錯是爲了尋找適合的」

2025-08-12 20:17

(來源:上觀新聞)

從志向「國際關係」到最終定位「營銷和諮詢」。上海紐約大學畢業生柳譚睿智(Travis)從大一開始,相繼在耐克、歐萊雅、艾意凱、貝恩、萬事達卡等多家公司實習。至大四上學期,從萬事達卡拿到轉正offer,正式成為助理諮詢顧問。

看似順理成章,但背后卻是自己獨特的成長方式:不斷試錯,找到擅長且熱愛的,去盡力嘗試、不留遺憾。他甚至在一周之內接連參加20家公司的面試。一路面了掛,掛了面。在他心中,「沒拿到就職錄取不一定是壞事,試錯是爲了找到適合的方向。」

畢業典禮上,柳譚(右一)與上紐大校長童世駿、紐大前校長Andrew Hamilton、上紐畢業生代表合影。

【原本志向「國際關係」】

最初進上紐大,柳譚是奔着「國際關係」專業來的。高中模擬聯合國的經歷,讓他對外交格外感興趣,「一個想法似乎就可以改變世界,簡直太酷了」。然而大一上學期,政治學實踐副教授Ivan Rasmussen(雷愛華)教授的「國際政治概論」課程上到一半,他發現現實和自己的理解不一樣,「原來國際關係這門學科不是在學習如何改變世界,而更多的是探討當世界不能被改變的時候,我們應該做什麼」。他覺得自己並不擅長。

大一時,柳譚參加了上紐大職業發展中心(CCD)的職業探索營。這一專門為大一新生設立的探索營,不僅有一系列的課程,邀請行業專家來分享,還有互動遊戲、簡歷模擬輔導等等。也正是在一場「模擬投資遊戲」中,自認為並不擅長數學的柳譚,卻被挖掘出「對數字比較敏感」的潛能。接下來數次和CCD的職涯教練老師的一對一職業諮詢,結合他喜歡英語、善於溝通的特點,把他引向商學方向。

在耐克實習的工作照。

商科必不可少的是實踐經驗。在CCD一輪又一輪磨簡歷、模擬面試、投簡歷、面試之后,大一下學期,18歲的柳譚成為耐克當時年紀最小的實習生,開始了六個月在市場部的實習。

在耐克參與的第一個項目,是給耐克高中聯賽設計粉絲互動小程序。柳譚發現,高中生普遍對校園身份認同概念感興趣,於是和團隊一同設計了一款可以分享給球隊助威的小程序,在2022耐高決賽當天獲得了上千萬的訪問量。

對他來説,「以一個小創意牽起許多人」的體驗,點燃了他對「市場營銷學」(marketing)的熱情。「Marketing聽起來像個賣東西的學科,但我發現它更是理解人的過程——理解消費者,知道他們想要什麼,才能拿出對應的產品,以相應的方式賣給他們。」

在耐克實習時,柳譚(右)與CBA球員合影。

而這一段實習經歷給柳譚帶來最大的改變是——從學生思維向職場思維轉變。「在進入公司那一刻,我的學生思維發生了改變。起初,我‘把老闆當作老師’,遇到困難時等着老闆告訴你該怎麼做,但后來發現這不行,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去挖掘身邊可利用的資源。」

但是營銷是否是未來要走的路?他並不確定。

【「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大二那年,他想去歐萊雅——雖不喜歡護膚美粧,但喜歡時尚。在他眼中,如果説耐克是世界上最會做品牌的,那麼歐萊雅就是世界上最會做營銷的——「要去就去最好的」,「雖然不知道適不適合,但一定要試一試」。

他把在網上看到的所有歐萊雅的實習崗位投了個遍,客户關係管理、PR、電商,等等。一段沉寂之后,簡歷幸運被大一在學校歐萊雅商賽上結識的歐萊雅HR看到,對方覺得他合適,於是他被推薦給了蘭蔻團隊,最后順利拿到實習offer入職蘭蔻市場部。在歐萊雅的實習,不僅豐富了柳譚的商業知識,也讓他看到多種先進的營銷玩法,同時他自己也實踐投放了上百萬元的預算。

柳譚在萬事達實習的工作照。

兩年兩份市場營銷相關的實習,柳譚找到了節奏,但反倒感到些許危機:一條路走到底,是否會錯過其他的可能性?

大二,Offer Shapir教授的「金融學概論課」,他學得很吃力,每天花五個多小時啃書本,成績「仍未達到可接受的程度」。他很懷疑自己。Shapir教授專門找他談話,分析他的情況,教授的鼓勵之下,他接受了營銷方向或許更適合他的事實。但同時,還是覺得「有必要去看一下諮詢是什麼樣的」,「不能把雞蛋都放在marketing這一個籃子里」。

這時,在上紐大的「中國商業諮詢」課程上,柳譚遇到了當時在上紐任管理學兼職教授的馬蘭,她擁有多年在寶潔、麥肯錫和杜邦任職、擔任諮詢顧問的經驗。馬蘭教授邀請了頂尖諮詢公司的合夥人來課堂,讓學生作為諮詢顧問一同參與解決公司的真實案例。一門「99%強實踐」的課程,成為柳譚第一次接觸諮詢工作的起點,也為他而后在貝恩實習做諮詢助理鋪了路。

柳譚(左一)在萬事達實習。

【「試錯是爲了找到真正合適的方向」】

諮詢、快消、互聯網,柳譚試過很多。爲了快速試錯,找到適合的方向,他甚至在期末周連面20家公司。一路面了掛,掛了面。在他心中,「offer沒拿到不一定是壞事,試錯是爲了找到真正合適的方向。」

同時,他一直和學校CCD的職涯教練約一對一諮詢,參加和僱主面對面的工作坊,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低成本的試錯機會」。跑的面試多,經驗值也增加:哪家會過簡歷,哪家效率高,哪家崗位真的不合適、產品真的不喜歡……柳譚一邊走一邊覆盤。

爲了兼顧學業與實習,他奔波於辦公室與學校——實習每周工作五天,和全職員工的節奏相差無幾。有時請兩小時或半天的假,從辦公室趕到學校上課,下午吃上飯可能已經三四點,晚上補課業一兩點睡覺……這樣的節奏,對柳譚來説是常態。

柳譚在阿布扎比海外學習期間作為「Crossoroad Ensembles」樂隊領唱表演。

回頭看這一段辛苦的實習經歷,柳譚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碎片時間可以用,原來效率還可以更高,多任務管理、時間管理的能力也被一點點磨鍊出來。

工作強度大,有時候甚至不得不犧牲一些專業課。直到后來,一次工作改PPT至凌晨四點,身體「崩盤」,同時期投的許多簡歷被拒,他決定重新調整自己的節奏。

柳譚坦言,當面對「連續被拒」時,也有過躊躇、猶豫,但是當想起父母一直説的一句話:「如果自己一直很努力,那麼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調整好心態后,柳譚繼續調整方向嘗試。「現在回想起來,躊躇糾結的時間用來執行,反而更有幫助,因為只有嘗試了纔有后續的結果,糾結的事情有時並未發生。」

柳譚在CCD擔任歐萊雅商賽同輩顧問。

大四不再為實習奔波,柳譚受邀在CCD擔任同輩顧問,開工作坊,一對一輔導,根據自己實習、比賽經歷,分享案例、拆解賽題,幫助現階段參加歐萊雅商賽的學弟學妹備賽。柳譚説,「我覺得很多機會都來自CCD,我也想趁現在還有機會,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幫更多同學少走我當年的彎路。」

原標題:《與衆不同的就業故事丨「沒拿到錄取並不是壞事,試錯是爲了尋找適合的」》

欄目主編:徐瑞哲 題圖來源:受訪者供圖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來源:作者:李蕾 馬煜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