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2 13:25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面對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帶來的競爭壓力,美國「底特律三巨頭」之一的福特汽車宣稱,已找到「應對之法」。
據《華爾街日報》、「商業內幕」等11日報道,當地時間周一,這家車企宣佈,將投資50億美元改變其電動汽車的生產方式。根據這項名為「通用電動汽車平臺」(Universal Electrical Platform)的計劃,福特將斥資20億美元對其位於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工廠進行裝配線徹底改造,從生產燃油SUV轉為生產電動汽車;同時再投入30億美元在密歇根州新建一座電池工廠,採用本土生產、非中國進口的電池。以此打造一條平價高科技電車的全新生產線。
計劃中的首款產品將會是一款四門中型電動皮卡,福特計劃於2027年推出。報道稱,得益於新生產線降低了生產成本,這款車的起售價將大幅下降至3萬美元。考克斯汽車公司(Cox Automotive)發佈的凱利藍皮書(Kelley Blue Book)顯示,美國7月新電動汽車的平均價格約為5.6萬美元。
福特方面宣稱,這款尚未命名的新車將會是「市面上最實惠的電動皮卡」。福特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表示,福特需要採取這樣的舉措,與比亞迪等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展開競爭。
「多年來我們就預見到了這一點。我們知道,中國企業將成為我們在全球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比如比亞迪,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興初創企業,」法利説,「大型科技公司也在覬覦汽車領域。它們都在向我們這些傳統汽車企業發起挑戰。」
當地時間周一,福特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在肯塔基州介紹新投資計劃。福特官網
美國雜誌《連線》(Wired)報道稱,在法利看來,福特的新生產方式是與中國車企抗衡的「絕佳武器」,也是西方企業如何參與競爭的「完美範例」。
「比亞迪的模式是這樣的:70萬員工,20萬動力系統工程師。如何擊敗他們?」法利自問自答道,「事實證明,福特團隊研發的驅動系統,就像‘阿波羅13號月球任務’一樣,功耗精確到瓦特,因此我們的電池可以比比亞迪的小得多。他們在電池垂直整合方面的成本優勢,被我們在動力系統上的創新所抵消。我們無法在規模上擊敗他們,也無法在垂直整合上擊敗他們,但我們可以在創新上戰勝他們。」
不過,法利舉的這個例子其實略有不妥,因為從「登月」這一既定目標來看,阿波羅13號任務實則是一次失敗:當時飛船在接近月球時,曾因飛行途中發生氧氣罐爆炸,險些釀成致命災難。地面控制中心與宇航員團隊通過極限協作,最終讓三名宇航員安全返回地球,創造了航天史上的救援奇蹟。
儘管如此,福特首席電動汽車、數字和設計官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也持有相同態度。
他在周一活動上自誇道,「與第一代電動汽車相比,我們能用少三分之一的電池實現相同的續航里程。我們會為電池製造爭奪勞動力嗎?不會,但如果我們動動腦子,把電池體積縮小三分之一,就能具備競爭力。」
據美媒介紹,菲爾德曾是特斯拉和蘋果的高管,2021年加入福特,負責領導技術轉型。他補充説,「這是一項大膽且艱鉅的任務,目的是與世界上最優秀的對手競爭。」
法利對「通用電動汽車平臺」寄予厚望,將其稱為福特的「又一個T型車時刻」,是該公司自T型車以來「最徹底的變革」。福特於1908年推出的T型車以價格親民著稱,讓普通家庭也能擁有汽車。作為世界上第一款大規模生產的汽車,具有劃時代意義。
福特方面宣稱,新生產方式的裝配時間加快15%,工廠內從卸貨到裝貨的工作站數量減少40%,生產新電車所需的零部件也將減少20%,「其五年擁車成本低於一輛已使用三年的二手特斯拉Model Y。」
在提到特斯拉時,法利表示,福特已經意識到,當前大多數電動汽車並未滿足消費者的真實需求。福特高層相信,如果電動車價格更親民且仍配備豐富附加功能,美國人就會願意轉而購買。
「我不能100%確定一切都會順利。」 法利也坦言。他提到,底特律車企曾多次嘗試生產小型車以實現盈利,但都以失敗告終,「這本身就是一場冒險。」
福特的電動車戰略已醖釀三年,投入數十億美元,但迄今為止在電車市場仍舉步維艱。《紐約時報》報道稱,過去兩年半中,福特在電動汽車業務上虧損了12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虧損22億美元,預計今年虧損將進一步擴大。
《華爾街日報》報道指出,高額關税和監管壁壘阻擋了中國車企進入美國市場,但他們在墨西哥和拉丁美洲的擴張勢頭迅猛。隨着中國車企快速崛起,全球電動汽車需求不斷攀升,這迫使美國汽車製造商加大在該技術領域的投資力度。
和福特一樣,美國最大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也縮減了電動汽車計劃,並將目光投向更小的車型。通用決定不再於密歇根州奧瑞恩工廠生產電動皮卡,轉而回歸燃油皮卡的生產。與此同時,該公司還計劃重啟小型雪佛蘭Bolt電動汽車的生產項目 。
《華爾街日報》上周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頂着特朗普的高額關税,通用仍決定從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供應商中國寧德時代採購電池,用於雪佛蘭Bolt電動汽車的生產,合作時長約兩年。直到這家底特律車企及其韓國合作伙伴LG新能源,在美國本土建成低成本電池生產線。
通用汽車對此迴應稱,採購中國進口電池是一項「過渡性」安排,其最終目標仍是自主生產採用磷酸鐵鋰(LFP)製造技術的低成本電池。一名發言人表示,「多年來,其他美國車企一直依賴外國供應商獲取磷酸鐵鋰電池及相關技術授權。爲了保持競爭力,通用將暫時從類似供應商採購電池組,為我們價格最親民的電動車車型提供動力。」
《華爾街日報》提到,車企青睞的低成本磷酸鐵鋰電池技術雖於20世紀90年代末在美國發明,卻在中國實現了商業化落地。如今,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中國企業在磷酸鐵鋰電池製造領域擁有領先專業技術,且中國具備最完整的電池原材料供應鏈。
美媒認為,通用的這一決策表明,在低成本電池製造領域,美國車企和電池廠商仍落后於中國。而更便宜的電池能夠降低整車售價,進而推動更多消費者接受電動汽車。
物流管理公司CargoTrans的聯席首席執行官德·菲利皮斯(Nunzio De Filippis)告訴美媒,受特朗普貿易戰影響,通用將不得不承擔高昂的關税成本。算上特朗普對外國汽車零部件徵收的25%關税,中國電動汽車電池的綜合關税將達到80%。
今年4月,特朗普宣佈對所有進口外國汽車徵收25%的關税,宣稱美國將迎來「黃金時代」,高呼「就業和工廠將強勢迴歸」。然而,隨着美國車企財報紛紛出爐,數據給出的殘酷答案是——美國關税打得都是自己人。
福特、通用和斯特蘭蒂斯「底特律三巨頭」預測,到2025年,關税將給美國汽車業造成總計70億美元的利潤損失,預計斯特蘭蒂斯公司損失15億美元,福特公司損失20億美元,通用汽車公司損失35億美元。
此外,目前美國汽車工業所使用的鋼鋁、和銅等基礎材料的關税已經達到50%,這導致美國車企所使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的價格都急劇上漲。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