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復星醫藥簽下46億出海大單,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持續溢價交易,AI製藥、疫苗、CXO活躍

2025-08-12 11:04

8月12日早盤,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成份股熱門概念「三花聚頂」,AI製藥概念影響的晶泰控股、復星醫藥;CXO賽道的泰格醫藥、凱萊英;連同疫苗板塊的華蘭生物、長春高新領漲。

消息面上,復星醫藥簽下小分子抑制劑出海訂單,潛在總額達6.45億美元(超46億元人民幣)。具體來看,8月11日晚間,復星醫藥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復星醫藥產業與Expedition簽訂《許可協議》,復星醫藥產業授予Expedition除中國以外的全球範圍、許可領域內開發、生產及商業化在研產品XH-S004的權利。此次合作后,集團仍擁有許可產品在中國的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權利。XH-S004為集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分子口服DPP-1抑制劑。該在研藥品的潛在適應症包括非囊性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截至8月11日,XH-S004用於治療非囊性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症於中國境內處於II期臨牀試驗階段、用於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於中國境內處於Ib期臨牀試驗階段。截至2025年7月,復星醫藥現階段針對 XH-S004 的累計研發投入約為人民幣 0.72 億元(未經審計)。截至8月11日,全球範圍內尚無同一分子機制的藥物獲批上市。

根據約定,Expedition將就本次合作向復星醫藥產業支付至多1.2億美元不可退還的首付款、開發及監管里程碑付款,具體包括:①首付款1700萬美元;②根據許可產品於許可區域的臨牀試驗及上市進展等,支付至多1.03億美元的開發及監管里程碑款項。此外,基於許可產品於許可區域的年度淨銷售額(定義依約定)達成情況,由Expedition向復星醫藥產業依約支付至多5.25億美元的銷售里程碑款項(總計合作金額6.45億美元,超人民幣46億元)。

也就是説,復星醫藥這一單,投入了0.72億,如今實現46億出海訂單。

在這一小分子抑制劑賽道,目前比較領先的是海外的Insmed公司研發的Brensocatib,目前FDA進入有限審評程序,或成為首個獲批治療支氣管擴張症的藥物,同時也是首個獲批的DPP-1抑制劑。不過,國內方面也有幾家創新葯企進展較快,除了復星醫藥,還有海思科、恆瑞醫藥。海思科自主研發的DPP-1抑制劑同樣獲得了海外藥企最高4.62美元的授權合同

但是,今天覆星醫藥AH股大漲,也並不完全是因為這一出海大單。復星醫藥這家公司另有特點,甚至可以説是中國創新葯創新賽道的一個典型代表:一手抓AI製藥,一手抓明星管線。

比如這兩天一直領漲的晶泰控股,因簽訂近60億美元的AI製藥管線合作大單而廣受關注,這家企業將利用其基於「AI+機器人」的端到端人工智能藥物發現平臺,為合作方DoveTree選定的多個主要針對腫瘤學、免疫及炎症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及代謝失調領域的靶點,發現和開發小分子及抗體類候選藥物,由此刷新了「AI+機器人」新葯研發領域訂單規模記錄。但是其實復星醫藥也有濃重的AI製藥色彩,自2022年起,復星醫藥就與AI製藥企業英矽智能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推進相關靶點的AI藥物研發,截至2024年末,雙方合作開發的首個小分子藥物已進入臨牀研究階段。2025年1月,復星醫藥控股子公司復宏漢霖與深勢科技達成AI輔助藥物研發戰略合作,將結合人工智能與物理建模,共同探索抗體藥物、ADC 藥物等的研發路徑。

除了AI製藥,復星醫藥還有一些明星管線廣受市場關注,比如CAR-T。細胞療法是被寄予厚望的創新葯賽道,征戰海外的傳奇生物CAR-T療法CARVYKTI僅2025Q2銷售額高達4.39億美元,又一個國產「十億美元分子」預備役。與此同時,百萬元療法海內外銷售兩極化,復星凱特的阿基侖賽是目前國內已獲批上市6款產品之一,但是因為自體CAR-T「一人一藥」的生產模式成本高企,產品定價在99.9萬-129萬元之間,遠超醫保 「30 萬不進、50 萬不談」 的紅線,因此一直進不了醫保。

目前,CAR-T療法的支付格局已清晰:國家創新葯政策為商業化鋪路,「首發價格保護」與商保創新葯目錄談判打開了短期空間,因此,2025年的商保談判廣受市場關注:檢驗企業在衞生經濟學數據支撐下的降價潛力,以及通過醫院覆蓋、惠民保合作展現的商業化落地能力。往后看,伴隨着CAR-T通用型技術逐步成熟、實體瘤管線陸續上市,成本有望突破30萬元的關鍵閾值,屆時部分企業將具備闖入醫保目錄的條件,最終通過「以價換量」實現盈利閉環。

因此,可以説,復星醫藥努力的方向,也恰是中國創新葯試圖探索和突破的方向:AI賦能、創新突破。

創新葯行情還能走多久?

接下來8月、9月又會有重磅海外醫藥會議,以及10月、11月的醫保目錄和商保創新葯目錄,所以炒作的空間和題材還是很充足的。往后看,一方面,國內創新葯潛在重點臨牀數據催化密集,伴隨學術會議召開有望陸續讀出。另一方面,預期BD資金和二級熱度上漲將反哺國內新葯研發需求起量以及一級創新葯項目融資活躍度提升,內需CXO有望受益。宏觀層面,美元加息周期對新葯投融資造成的壓力逐步緩解,與之強相關的海外新葯前端研發需求開始回暖,相關公司訂單改善趨勢延續,業績確定性較強。創新葯主線和左側板塊困境反轉依然是2025年醫藥板塊的最大投資機會。

看好創新葯板塊的投資者可借道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一鍵佈局50只頭部滬港深創新葯企業,4成港股,6成A股,截至2025/8/8,前十大成份股為:藥明康德、恆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藥明生物、康方生物、石藥集團、中國生物製藥、科倫藥業、華東醫藥。

注:基金管理人對文中提及的板塊和個股僅供參考,不代表基金管理人任何投資建議,不代表基金持倉信息或交易方向,個股漲幅不代表本基金未來業績表現,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推介。融資融券業務具有財務槓桿作用,屬於中高風險業務,投資者可能承擔由於投資規模放大、對市場及個股走勢判斷錯誤等可能導致的投資損失擴大風險。投資者在從事融資融券交易期間,如果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清償債務,或上市證券價格波動導致擔保物價值與其融資融券債務之間的比例低於維持擔保比例,且不能按照約定的時間、數量追加擔保物時,將面臨擔保物被強制平倉的風險。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僅代表撰文時市場表現,基於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所涉觀點后續可能發生調整或變化。本文引用數據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和收益承諾。基金投資人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請仔細閲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説明書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及其更新等產品法律文件,充分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並請提前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評,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產品進行投資。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基金銷售機構及相關機構不對基金投資收益做出任何承諾或保證。

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業績如下:2015年32.9%;2016年-4.0%;2017年53.8%;2018年-29.0%;2019年56.0%;2020年47.4%;2021年-12.5%;2022年-22.3%;2023年-14.6%;2024年-16.3%;2025年1-6月24.8%。數據來源: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也不代表本基金未來表現。(中證滬港深創新葯產業指數基日:2014-12-31)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