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12 10:28
67歲的孫正義,又殺回來了。
這位1億美元投雅虎、6000萬美元投阿里的投資「瘋子」,曾靠千倍回報封神;也曾因為WeWork、Uber的連環暴雷創下「史上最大投資虧損」紀錄,被市場看做笑話。
現在,孫正義把全部籌碼壓在了人工智能上,結果也超出預期。其掌舵的軟銀一季度財報大超預期,英偉達股價的暴漲讓公司迅速回血;他本人更拋出5000億美元的「星際之門」計劃,要在全球AI版圖上插上軟銀的旗子。
這一次,他想再賭出一個阿里,甚至賭一個屬於自己的AI帝國。
一份被英偉達點燃的財報
先説個結論:軟銀的這份一季度財報,不是回暖,是爆炸。
截至6月30日的第一財季,軟銀淨利潤直接衝到4218億日元,約合29億美元,比分析師預期的1276億日元高了三倍多,連續第二個季度盈利,還把去年同期的虧損一腳踢翻。
幕后最大功臣正是英偉達。
財報顯示,軟銀的願景基金(Vision Fund)本季度賺瘋了,資產價值增加了48億美元,光利潤就貢獻了4514億日元。英偉達股價在當季暴漲46%,軟銀正好死死抱住它,順手把這波AI紅利吃到撐。
而且,英偉達並不是唯一的貢獻者。Grab、Auto1 Group SE、Symbotic這些科技公司,股價也跟着回暖,幫軟銀回血;印度外賣平臺Swiggy以及其他印度私企的投資,也在非上市資產板塊上貢獻了正收益。
更狠的是,孫正義押對的不只是AI概念,還精準卡位到芯片鏈的核心位置。
英偉達、臺積電這些半導體巨頭,早就是軟銀的核心持倉。到3月底,軟銀把英偉達的持股乾脆加到30億美元,還順手買了3.3億美元的臺積電、1.7億美元的甲骨文——基本把AI算力鏈上最賺錢的環節全撈了。
這波收益,不光彌補了軟銀因為賣掉T-Mobile和阿里股份帶來的部分投資損失,還直接給孫正義后面那盤AI棋局加了火力。
説到這,你可能會問,孫正義不是2019年才把英偉達4.9%的股份全賣了嗎?那批股份現在價值2000多億美元,他算是錯失了一次人類投資史上的大浪。
沒錯,他自己也承認這是「拍斷大腿」的操作。但這回,他是真的要把錯過的全補回來。
不過話說回來,財報再好看,也只是給他續了一口氣。因為對孫正義來説,這份4218億日元的利潤,只是讓他從AI賽道的觀眾席重新擠回了舞臺——接下來他要上的,是一出成本5000億美元的大戲。
借子彈也要打仗
認識孫正義的人都知道,這哥們一旦興奮起來,就盤算着「怎麼借錢」。
早在2017年,他搞出震驚全球的願景基金,不是靠自己兜里的錢,而是用「優先債務+股權」的組合,硬生生湊了1000億美元。
后來,2018年又把軟銀在阿里巴巴的股份押出去,套了80億美元現金。對他來説,債務不是風險,是放大器。
但很快,WeWork、Uber的連環爆雷,給了他一記悶棍。
WeWork那波,直接讓他背上了「史上最大投資虧損」的吉尼斯紀錄,軟銀市值蒸發八成。他自己在2023年的股東大會上也認栽,説這是職業生涯的污點,全怪他不聽團隊勸,非要加碼。
那次教訓讓外界以為孫正義會收斂,但他沒。
因為他骨子里的邏輯是——輸可以輸得很慘,但只要下一把贏得夠大,歷史就會原諒他。
於是,就有了今天這盤可能是他人生最大的一次豪賭——「星際之門」AI計劃。
這個計劃的體量有多誇張?未來4年,投5000億美元在美國建數據中心、AI基礎設施,把美國的AI算力直接推到宇宙級。OpenAI、甲骨文跟軟銀一起上桌,軟銀出錢,OpenAI操盤,孫正義本人擔任董事長。
而且他不只想當投資人,還在遊說臺積電和一眾硬件廠加入,甚至放話要在亞利桑那搞一個1萬億美元的AI製造中心。這是要在半導體和AI領域雙線封頂。
問題是,軟銀現在賬上只有310億美元現金,這個盤子怎麼鋪?
答案還是老辦法——借。
這回預計會從日本幾大銀行和全球貸款機構抽血,瑞穗銀行這樣的老主顧肯定會繼續撐他。原因很簡單——在日本,願意大量舉債干大項目的公司不多,軟銀是少有的優質大客户。
投資圈對他這種激進玩法反而挺興奮。軟銀股價上個月衝到歷史新高,分析師直接預測他二季度會扭虧為盈——因為還有65億美元收購安培計算、300億美元投OpenAI的計劃在后面撐着,AI概念股的標籤越貼越牢。
不過,孫正義自己不滿足。身邊人透露,他覺得美國這個盤子,有望幫軟銀從1180億美元市值,一口氣衝到萬億美元級別。
只是,現實很骨感。即便算上市值1480億美元的ARM九成股權,軟銀股價相比淨資產還是打了六折;和英偉達4.4萬億美元的身價比,更是天壤之別。
押注ARM,補票英偉達
如果説「星際之門」是孫正義的未來票,那ARM就是他手里最硬的現金牛。
ARM這家公司總部在英國劍橋,做的是芯片設計,不直接造芯片,但幾乎所有手機、平板、車載芯片的架構,都得向它交「過路費」。可以説,ARM是半導體世界的「水電公司」——不管你造啥芯片,都繞不過它的技術專利。
2016年,孫正義咬牙花了320億美元把ARM買下來。那會兒外界全説貴,結果2024年ARM在納斯達克上市后飆到天價,光賬面浮盈就超過1000億美元。這不僅幫軟銀回血,還讓他重新在資本圈立了威信。
更關鍵的是,AI時代來了,ARM的價值被無限放大。因為AI芯片不只是英偉達的GPU,還需要大量高能效的CPU、定製化的處理器,而ARM的低功耗架構正好卡在這個命門上。孫正義現在做的,就是圍繞ARM織一張全球AI生態網。
如今,孫正義也調整了投資策略。孫正義早年買過英偉達的股份,但在2019年初賣掉了4.9%——結果錯過了史詩級漲幅,這批股份今天價值超過2000億美元。那次失手是他近年最大遺憾。於是,現在他瘋狂補票。
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軟銀把英偉達持倉從10億美元加到30億美元,正面搭上AI最貴的車。
臺積電是英偉達的代工廠,也是整個半導體鏈的「壓艙石」。孫正義買了3.3億美元臺積電股份,還順手加了1.7億美元的甲骨文股票——后者正是「星際之門」的核心合作方。這波操作,就是把自己嵌進AI產業鏈的關鍵節點。
此外,軟銀正在牽頭一輪對OpenAI高達400億美元的融資,還計劃額外砸300億美元。這不僅是錢的問題,更是位置的問題——如果算力是AI的發動機,OpenAI就是握方向盤的司機,坐進駕駛室,未來分蛋糕纔有資格説話。
有人説,孫正義這是在用錢買「后悔藥」——補回當年錯過英偉達的票,補回沒能早進ChatGPT浪潮的空窗期。但對他來説,這不是補票,而是回魂。
因為他深知,願景基金之前的虧損,讓軟銀錯失了生成式AI的早期紅利。如果不迅速回到供應鏈核心,就會永遠被排除在下一輪超級公司之外。
所以現在,他一邊讓ARM去吃AI芯片的增量市場,一邊拿英偉達、臺積電、OpenAI做「護城河」,再用「星際之門」這種超大項目去搶未來的戰略話語權。
這種打法風險極高——畢竟5000億美元的項目不是鬧着玩的,軟銀賬上現金才310億。但對孫正義來説,AI是幾十年一遇的機會,不梭哈,纔是最大的風險。
他在今年6月的股東大會上説過一句狠話:
「我們只有一個目標——成為人工智能領域排名第一的平臺公司。」
聽起來像口號,但熟悉他的人都明白,這人一旦鎖定目標,哪怕借來的子彈,他也要打到最后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