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映恩生物的五年,資本很滿意。。。

2025-08-11 07:58

(來源:成長企業常識)

后浪森林研究室 | 羅可

編輯 | 許佳維 

映恩生物從2020年創立只有五年時間,佈局了12款ADC管線,不僅在快速發展中獲得資本不斷加持、信任,且較快成為公眾公司,最新市值321億港元。

這家絕對可稱之「中國ADC新鋭龍頭」的企業究竟與那些歷史淵源悠長的老牌企業有什麼不同,這值得研究,也值得思考。

雖然映恩生物可證明其核心價值的事實溢價遠遠低於百濟神州恆瑞醫藥、信達藥業、康方生物、科倫博泰及百利天恆一眾過千億及近千億的企業,但它進入資本市場的歷史還很短。而我從其所搭建和佈局的框架上看,這是一家追求長跑且力量過人的企業,它在全球創新葯格局中,必有一席。

它,可以進入我的自選庫,並可以不斷跟蹤。

關鍵詞

研究后,我對映恩生物的幾個基本關鍵詞是:

第一,這家公司成立時間很短(2020年),但發展迅猛;

第二,技術平臺命名很有特色,包括DITAC/DIMAC等,后面再解釋;

第三,核心產品DB-1303和DB-1311獲得FDA突破性療法認定,這在初創藥企中很罕見。

第四,企業着重於研發價值,其6款ADC產品通過商業化授權獲得超過60億美元潛在收入,其中已支付4億美元,它的大部分產品大中華區之外的權益已經授權。

第五,映恩的資本生態圍繞核心資源圈結構,創始人朱忠遠的長達20年左右的生物醫藥投資人經歷,均一一出現在映恩利益結構之中,映恩與資本之間擁有絕對信任關係。

第六,映恩的12款ADC管線層次遞進分明,佈局長遠,這比許多創新葯企業擁有優勢。

第七,等待DB1303、DB1311兩個核心產品數據驗證,特別是DB1303在HER2陽性乳腺癌的客觀緩解率(ORR)低於競品第一三共/阿斯利康聯合研發的DS-8201、恆瑞醫藥的SHR-A1811的問題。

兩大核心藥物‌

‌映恩定位非常清晰——「腫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抗體偶聯藥物(ADC)」——為此所搭建了DITAC(免疫毒素抗體偶聯)、DIMAC(免疫調節抗體偶聯)、DIBAC(雙特異性抗體偶聯)、DUPAC(獨特有效載荷偶聯)‌四個ADC技術平臺。

它的12款ADC候選藥物管線,之中7款進入臨牀階段。

‌在12款ADC候選藥物中,最核心的是靶向HER2的‌DB-1303和靶向B7-H3的DB1311。

DB-1303和DB-1311這兩個核心產品在2023年合計佔研發總支出63.7%,約6.28億元。這個比例很關鍵,説明對雙核心管線的集中投入策略。其他10款候選藥的研發費用則未被拆解。

‌DB-1303是全球臨牀進度最快的HER2 ADC之一,獲得美國FDA突破性療法認定,針對乳腺癌、子宮內膜癌適應症,計劃2025年提交加速批准申請‌。

‌DB-1303‌(靶向HER2 ADC)的適應症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全球Ⅱ/Ⅲ期臨牀 。

ADC乳腺癌適應症全球代表性競品包括第一三共/阿斯利康的Enhertu「DS-8201」,這是全球HER2ADC的領導者;羅氏的T-DM1「Kadcyla」,它是最早上市的HER2ADC;樂普生物的MRG002,已至三期臨牀,聚焦HER2低表達乳腺癌;Ambrx/新碼生物的ARX788,三期臨牀,中國首個提交上市申請的HER2陽性乳腺癌ADC。

另外,還有恆瑞的SHR-A1811、榮昌生物的RC48、科倫博泰的A166、復星醫藥的FS-1502,前兩者已上市,后兩者已至III期臨牀。

DB-1303在HER2陽性乳腺癌的客觀緩解率(ORR)低於競品第一三共/阿斯利康聯合研發的DS-8201、恆瑞醫藥的SHR-A1811,前者ORR為60.99%,后者為81.5%。映恩根據2024年公佈的I/IIa期臨牀試驗數據,DB-1303針對HER2陽性乳腺癌客觀緩解率為50.0%。

這是個硬傷。

且HER2 ADC靶點扎堆嚴重,競爭非常激烈,僅中國就有至少5款HER2 ADC進入III期臨牀‌。

正因為這個原因,其研發策略更重視子宮內膜癌(突破性療法認證),而規避乳腺癌的競爭劣勢。

不過,在子宮內膜癌適應症上,映恩的DB-1303處於全球絕對領先的地位,其不僅獲得了FDA突破性療法認定,且III期臨牀覆蓋全球2,000例患者,進度領先。競品除第一三共/阿斯利康DS-8201的II期外,不見來者,人跡罕見。

映恩的另一款核心產品‌DB-1311是全球唯一進入II期臨牀的B7-H3 ADC,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資格,適應症包括小細胞肺癌、前列腺癌‌。

DB-1311進展II期,其‌小細胞肺癌適應症客觀緩解率(ORR)‌56.2%‌,疾病控制率(DCR)‌89.0%‌;未使用拓撲替康治療的亞組ORR提升至‌70.4%‌‌;‌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ORR ‌28.0%‌,DCR ‌92.0%‌,中位放射學無進展生存期(rPFS)‌7.2個月‌(6個月生存率94.7%)‌;在宮頸癌(ORR 75.0%)、肝癌(25.0%)等實體瘤中均顯示活性‌。

‌2024年8月,DB1311獲得食管鱗癌FDA孤兒藥資質認證,此認定享有7年市場獨佔期及税費減免。‌

同時DB1311與BioNTech的PD-L1/VEGF雙抗(BNT327)聯用啟動Ib/II期臨牀,推進全球多中心試驗(中美澳入組佔比47%),加速數據國際化,覆蓋1L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這是‌全球首創聯用研發方案。

與映恩DB1311相同靶點B7-H3 ADC的第一三共DS-7300及靶點B7-H3/CD3的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MacroGenics的MGC018同處II期臨牀,但映恩的DB-1311在臨牀數據上遠遠優於MGC018,DB-1311SCLC ORR56.2%,而MGC018實體瘤ORR僅為14.6%,第一三共的DS-7300則未披露數據。

DB-1311的中國競品主要是恆瑞醫藥的SHR-A2009,SHR-A2009臨牀I期。

如若第一三共的DS-7300若披露積極數據,這將直接衝擊DB-1311的「First-in-Class」潛力‌,另外亦需要BioNTech在2027年前完成關鍵III期,否則面臨聯用方案市場被PD-1+化療方案侵蝕。

‌映恩的破局關鍵在於‌聯用協同性‌:DB-1311聯合PD-L1/VEGF雙抗(BNT327)如若突破SCLC單藥療效天花板,這將成為映恩非常重要的產品。

管線框架

創新葯企業不僅要看當下在研的核心重磅產品,更多要看長期管線的優勢。

映恩生物已有‌12款自主研發ADC候選藥物‌組成的管線,其中‌7款處於臨牀階段‌。

另有新一代雙特異性ADC(BsADC)和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ADC,預計2025-2026年進入臨牀。

除DB-1303和DB-1311外,另有5款進入臨牀的ADC管線。

DB-1310: HER3 ADC,I/IIa期,晚期實體瘤;

DB-1305/BNT325: 與BioNTech合作,靶點未明;

DB-1312/BG-C9074: 與百濟神州合作,靶點未明;

DB-1419/AVZO-1418: EGFR/HER3雙抗ADC,授權給Avenzo;

DB-2304: 靶點未知。

臨牀前及未進入臨牀的5款產品,包括:‌

‌新一代雙特異性ADC(BsADC)‌2款,預計2025-2026年進入臨牀階段。

1款‌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ADC,靶點未公開,預計2026年進入臨牀。

‌其他至少2款臨牀前ADC‌,覆蓋未公開靶點,處於候選藥物篩選階段。

及早商業化

映恩快速成為一線ADC公司,與創始人朱忠遠20多年生物醫藥投資人經歷相關,映恩通過在研管線及早商業化授權使企業獲得了充沛的現金,目前產品合作交易總額超60億美元,已產生4億美元收入。

在研產品及早授權商業化許可是映恩非常重要的策略。

其一是2023年與BioNTech合作的‌DB-1303、‌DB-1305、‌DB-1311,首付款1.7億美元,潛在里程碑款超過15億美元+特許使用費。‌

映恩與BioNTech的合作,顯著地縮短了DB-1303海外臨牀時間。2023年4月,DB-1303早期臨牀在海外加速;2024年1月,針對HER2低表達乳腺癌的國際Ⅲ期(DYNASTY-Breast02)啟動;同月,關鍵Ⅲ期試驗(DYNASTY-Breast02)首例患者給藥,適應症為轉移性HR+、HER2低表達乳腺癌‌;2025年,推進針對HER2陽性乳腺癌的Ⅱ期臨牀(1L治療)‌,子宮內膜癌適應症Ⅲ期臨牀持續進行中‌。

BioNTech成立於2008年,總部德國美因茨,創始人Ugur Sahin和其妻Özlem Türeci是高管團隊核心成員,Ugur Sahin是CEO,Özlem Türeci擔任首席醫療官。

BioNTech以mRNA技術為基礎,開發癌症和傳染病的免疫療法。除mRNA疫苗,其還涉及CAR-T細胞療法、雙特異性抗體等。

BioNTech在2021年營收189.8億歐元、102.93億歐元,2022年收入173億歐元、利潤94.34億歐元,現金儲備超過了140億歐元。

BioNTechqing與中國創新葯企業動作頻頻。

2020年與復星醫藥在成立中國合資公司,推動新冠疫苗;

2024年引進過宜聯生物HER3ADC;

2024年收購了普米斯生物,交易額8億美元。      

事實上,創新葯競爭已充滿全球各個角度,且已從易至難,研發難度越大入局者越多,競爭越充分。這與前些年的中國作為追隨者身份完全不同。這里的共識是,挑戰難度越高價值才越大,這個關鍵的轉變始於,早期中國創新葯着重於基礎能力建設和收入導向,現在是「難度產生溢價」。

其二是2024年與百濟神州合作的‌DB-1312全球開發權益(映恩保留大中華區權益),最高13億美元首付及里程碑款。

其三是2025年與Avenzo Therapeutics合作的‌DB-1418(EGFR/HER3雙抗ADC)全球除大中華區外權益,5000萬美元首付款+11.5億美元里程碑款+銷售分成。‌

其四是2024年與‌葛蘭素史克合作的臨牀前ADC ‌DB-1324‌全球除大中華區外權益,首付3000萬美元+9.75億美元里程碑。

其五是2025年與‌三生製藥合作的‌DB-1303大中華區權益,首付款2500萬美元+最高4200萬美元里程碑付款+銷售里程碑額外付款。

即映恩授權商業化許可的6款ADC授權累計潛在交易額超過60億美元,已收4億美元。

從投資人到創始人

53歲創立映恩生物的創始人朱忠遠,是一位生物藥物的專業創始人,亦是生物藥物專業投資人。不過,投資佔了朱忠遠大部分職業生涯,創業卻只有五年。他的教育經歷來自本科的南開大學分子生物學及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沃斯特分校的生物醫學科學腫瘤生物學的博士。

朱忠遠的投資人經歷分為三段,最早始於毓承資本,這是藥明生物投資部門的管理的一個基金,在此期間他推動了毓承資本與通合資本的合併。

第二段是通和毓承資本,這個段段朱忠遠已成爲了合夥人,他所投資的代表項目包括基石藥業、榮昌生物、甘李藥業華大基因

第三段是海納亞洲創投和景林投資,負責醫療賽道及管理醫療健康投資組合。‌

這長達20年左右的投資人經歷,奠定了他創辦映恩后的股權結構及投資人加持。

朱忠遠並不是第一大股東,其目前持股約12%左右,排在股份結構的第三。最大股份的是禮來亞洲基金持股16.55%,次之是紐爾利董事長林向紅控制的King Star Med持股13.22%。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