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最能跑到最好用 具身智能如何從技術突破走向產業落地?

2025-08-10 14:59

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

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WRC)開幕式上,「天工2.0」化身主持人登上舞臺,融合多模態環境感知、複雜語義理解與實時動態決策能力,穩定完成了高難度、多環節的主持任務,引來臺下陣陣掌聲。

在AI與機器人加速融合的背景下,全球機器人產業正邁向智能化、具身化的新階段。中國力量正在加速崛起,不僅在市場規模上持續擴大,更在具身智能領域加快技術突破與應用落地,日益成為全球機器人競爭格局中的關鍵驅動力

「打工」人形機器人。(封面新聞記者拍攝)

「打工」人形機器人。(封面新聞記者拍攝)

「目前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處於早期,機器人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國地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北京人形」)總經理熊友軍表示,北京人形「不想去內卷」,更希望在市場空白、國家戰略有需求、對人類身體健康或生命安全有威脅的領域發力,而且會把代碼、技術等陸續開源開放,讓更多公司和技術人員使用,促進行業繁榮。

最能跑的具身智能機器人

北京人形攜天工、天軼系列全新2.0產品矩陣亮相,展現了從最能跑到最好用的全新進化,向全球觀眾實體化演繹具身智能機器人工業場景多本體、多任務協同工作能力,標誌着中國具身智能產業向規模化應用邁出了重要一步。

現場工作人員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北京人形正在推動具身智能從追求極限運動能力的「最能跑」,向支撐複雜場景系統級應用的「最好用」躍遷:為解決產業化應用中面臨的自主學習、全自主導航、跨本體泛化操作能力等問題,北京人形在WRC上發佈了具身世界模型體系、具身多模態大模型、人形機器人全自主導航系統、跨本體VLA模型等創新技術,並實現了複雜場景下的異構多本體協同工作,開啟具身智能規模化應用的新篇章。

憑藉長距離、泛化地形的高速移動,讓天工機器人有了「最能跑」的標籤。2025年4月,天工Ultra以2時40分42秒跑完21.0975公里,奪得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冠軍,刷新世界紀錄。本次大會上,天工2.0在跑步機上完成了長達數小時的長程行走和奔跑直播,全程無間斷穩定運行,硬核的時長和零失誤表現,體現出卓越的本體穩定性和運動控制能力。

天工機器人蔘加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

在8月舉辦的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天工也有望「大展身手」。熊友軍透露,天工、天軼計劃參加田徑短跑100米、400米以及接力賽、障礙賽等,還有各類應用場景賽。

從「最能跑」到「最好用」

基於北京人形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全身控制自主導航系統,使天工擁有了在複雜環境中的精準感知能力和自主任務規劃執行能力,未來在工廠、特種作業、家庭等應用場景均可完成環境感知並規劃任務,為未來人形機器人邁向真正的生產應用奠定堅實基礎。面對需要遠距離精細操作的危險有害場景,北京人形推出的「超視距遠程駕駛艙」,讓操作員可通過低時延的遠程畫面和精準動作映射操控機器人,為當前的具身智能產業應用提供了人機協同的操作新方案。

從「最能跑」到「最好用」,都在為未來真實場景任務中「多機」高效協同及規模化應用奠定基礎。基於「慧思開物」通用具身智能平臺,一場融合四大場景的自主協作任務鏈,也在WRC展區驚艷亮相。通過中樞任務智能體的全面調度,電力檢修、流水線分揀、零件質檢、物品封裝四個不同任務同時開啟,多臺機器人異步協同,完美配合完成了多場景任務。

「這套可規模化落地的工業場景多本體、多任務協同工作能力,實現了異構機器人羣組在無人工干預下的跨場景無縫協作與任務接力,徹底打破了傳統工業自動化‘一機一崗、固定工序’的剛性壁壘。」工作人員告訴封面新聞記者,這樣體現出具身智能從單體智能向真正羣體智能的應用演進。

而在WRC現場,憑藉毫秒級同步的集羣控制系統,完成了整齊劃一的互動展示,11台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通過精確視覺識別和在線軌跡規劃算法,完成複雜的動態隨機分揀任務,迎來不少參觀者的注目。

「這個仿生手臂和機械手一同操作很流暢,而且有11臺機器人同步工作,作業能力確實不一般。」參展商王先生告訴封面新聞記者,自己的工廠生產線需要高精度的工作,所以這次也過來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機器人可以採購。

在浙江靈巧智能的展臺,「末端五指靈巧手」的實時手勢學習功能吸引了眾多觀眾體驗。只需對着傳感鏡頭做出手勢,靈巧手便能即刻識別並精準模仿。據工作人員介紹,該靈巧手在指尖、手指和手掌均配備了觸覺傳感器與力傳感器,並由多個大功率電機驅動關節,從而實現對動作和力量的精確控制。公司下一步將重點提升指尖的多維力感知能力,並增加温度傳感器,使靈巧手的感知更接近真人手掌。未來,靈巧手還將與大模型算法結合,實現「手腦相連」,通過AI控制替代人類完成特定任務。

除了入職全球最多工廠的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大阪世博會中國館首個具身智能「導覽大使」Walker C和全尺寸科研級人形機器人天工行者也首次在WRC 2025展出。封面新聞記者在優必選展臺注意到,其自研的第五代靈巧手也出現。

「它擁有業界領先的19個主動自由度,賦予其媲美人類的豐富手勢與精細操作,可以通過創新集成陣列觸覺傳感器與雙目視覺系統,提供精準的多模態感知信息。」工作人員告訴封面新聞記者,雖然十分靈巧,但其整手重量小於1.2kg,拇指指尖負載達到20N,抓握負載達10kg。

從「最好用」到落地千行百業的「最后一公里」

IDC預測,到2029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佔據近半份額,並以近15%的複合增長率位居全球前列,成為推動全球機器人產業增長的核心引擎。

而工業場景,正加速成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的主戰場與試金石。「相對來説,工廠的產品結構比較單一,(機器人操作)容易實現一點,比如説我們去組裝一個汽車,它的螺絲位置每個地方都是固定的,不需要操作的機器人去進行復雜判斷。」成都卡諾普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鄧世海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也決定了工業化的場景會首先成為人形機器人落地的「第一站」。

「人形機器人落地工業場景時,與客户軟件系統的適配難度不大,數據的歸屬與使用邊界問題更為突出。」優必選副總裁、研究院院長焦繼超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在工業搬運及部分分揀領域已具備成熟落地條件,優必選已有相關訂單。但工業場景仍存諸多挑戰,尤其在精密裝配領域。

「以汽車總裝車間為例,零部件裝配、螺絲擰緊等臨場操作對機器人構成兩大核心挑戰,一是靈巧手需提升精細操作能力,涵蓋抓取等基礎技能及識別定位等複雜任務;二是產線效率要求嚴苛,流水線上每個工位都有嚴格時限,機器人快速達標難度極大。」焦繼超説。

人形機器人搬箱。(封面新聞記者拍攝)

人形機器人搬箱。(封面新聞記者拍攝)

當「最能跑」與「最好用」深度融合時,一個由人形機器人驅動,更智能、更柔性、更高效的未來生產力圖景,已在全球觀眾面前加速展開:能跑能説的 Walker C,正用多語言與觀眾熱情互動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