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揭祕小米汽車的天幕遮光術,「比飛機用的還複雜」

2025-08-10 10:49

自小米汽車面世,行業對防曬隔熱的追求被徹底點燃。

2024年小米SU7發佈時,雷軍花了大幅時長講述全車防曬。小米在天幕及前擋風玻璃上使用了多層鍍銀工藝,將紫外線、紅外線隔絕率達到97.6%-99.9%以上;車門四扇側窗使用了UV-IR塗層,全車5.35㎡玻璃都具備防曬效果。

有網友實測,小米SU7暴曬1.5小時后的車內温度,相較採用釉質塗層和陶瓷吸熱玻璃的特斯拉Model 3,更低12℃。

2025年發佈的小米YU7,在防曬隔熱層面繼續升級。YU7 Max版本標配了智能調光天幕,支持高透光、高遮光兩種狀態間調節,紫外線、紅外線隔絕率達到99.99%,遮光率達到99.85%。

調光天幕暫且未能達到物理遮陽簾能提供的100%最大遮光率,但其優點也是物理遮陽簾所未能及的:目前市售遮陽簾大多隻能提供遮光效果,但隔熱防曬的源頭是隔絕紫外線、紅外線,而非單純的可見光。

材料和工藝的限制下,縱使遮陽簾可以增加防曬隔熱塗層,但也無法解決長期暴曬后,遮陽簾變成二次熱源的難題。

調光天幕從根源便阻隔了絕大部分紫、紅外線,無需犧牲頭頂空間,便可提供更好的防曬隔熱效果。這一切源於調光玻璃行業出現的關鍵性技術突破。

小米YU7調光天幕使用的是EC電致變色技術,其原理是通過改變電壓,來調整電致變色材料的狀態,讓玻璃呈現透光與遮光不同狀態。

這項技術並不算新鮮,但由於材料工藝限制,其覆蓋大面積、高曲率玻璃有難度,並且玻璃顏色多呈現為藍色,所以過去較少被汽車行業考慮。

但小米YU7搭載的智能調光天幕,在高透光狀態下可以看見夜晚星星,在高遮光狀態下呈現中性黑色;總面積高達1.6㎡,並且作為汽車天幕玻璃,其形態呈現較高的拱形,這塊玻璃的難度和工藝可見一斑。

小米調光天幕背后的核心供應商是光羿科技。

這是一家成立於2017年的公司,在硅谷和深圳都擁有研發中心,專注於電致變色材料、光學薄膜等技術的研發和生產。其團隊聚集了多位電致變色領域的資深技術人才,成員中多人在電致變色領域已經深耕十余年。

36氪與光羿科技CTO何嘉智進行了交流,他告訴36氪,調光玻璃行業里的隱形冠軍,是一家創立50余年的美國公司,波音飛機的調光玻璃便出自該公司,「但他們也只能做到藍色」。

但在光羿科技的用户調研中,顏色正是消費者最在乎的指標。

調光玻璃早期產品多是帶有霧感的藍色,與色彩豐富的車身和內飾顏色匹配度較低。同時由於藍色對可見光的吸收度有限,所以藍色玻璃在隱私和防曬隔熱性能上也都更加侷限。

何嘉智告訴36氪,主機廠和消費者都想要黑色玻璃,但「黑色」因其對可見光吸收要求更高,這一直是電致變色材料體系中的技術難點。

小米汽車對紫、紅外線阻隔率以及亮暗對比度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光羿和小米汽車一起,進行了技術攻堅,在面積和曲率,以及亮暗對比度上都實現了突破。

在小米YU7上,調光天幕暗的時候是可以直視太陽的,太陽在調光玻璃下會變成一個小點,哪怕是在40度的夏天,這就是雷總説的「遮陽蔽日」」,何嘉智告訴36氪,「並且在暗遮光狀態下,玻璃呈現的是沉穩、中性的黑色」。

智能調光玻璃在汽車領域的應用與滲透,折射了當下市場競爭的演變:當電動化與智能化走向平權,主機廠正在挖掘更多技術創新,來創造差異化價值。

無論是小米YU7以電致變色技術解決天幕防曬痛點,還是蔚來通過微型智能保險絲縮減88%體積、釋放8.4L座艙空間,市場競爭都已從單一的性能參數,轉向對用户場景的精細化解構。

這不僅是產品力的角逐,更標誌着汽車產業正進入以「體驗」為核心競爭力的新階段。誰能以更精密的工程思維,將技術轉化為用户可感知的功能價值,誰便能在市場洪流中建立新的護城河。

以下是36氪與光羿科技CTO何嘉智的對話原文,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略經編輯:

36氪:光羿和小米的合作,源自於什麼樣的契機?

何嘉智:首先,小米YU7 Max的天幕,面積很大、拱高很高,這樣一個異形玻璃,本身能選擇的調光技術就不是特別多。

我們的技術一直有在迭代。早期的幾代產品在實現高透亮態的同時,暗態的遮光能力還有提升空間。與蔚來合作期間,我們推出了首款黑色電致變色調光玻璃,這是光羿科技在顏色控制上的一次升級,滿足了整車設計對高級感與私密性的更高需求。

和小米合作的時候,剛好我們的技術實現了一個突破。大家可以親身體驗一下小米YU7 Max的天幕,你發現暗的時候是可以直視太陽的,哪怕是現在40度的夏天。用雷總的話説,這叫遮陽蔽日,太陽在調光玻璃下就變成一個小點。然后亮的時候,就是晚上可以看到星星。

這個技術突破打動了小米,他們覺得這個價值是值得上車的,特別是防曬隔熱,的確給到了用户很大的體驗差異。

36氪:這些技術突破方向,是完全自主攻克的嗎?

何嘉智:我們其實一直想往這個方向突破。我們第一次把調光玻璃的顏色從藍色做到黑色,已經挺費勁了,因為黑色是非常非常難的。現在波音飛機上的調光玻璃也還是藍色的,他們的供應商是一家在賽道耕耘50年的美國公司。這家公司可以説是行業里的隱形冠軍,但他們也只能做到藍色。

所以我們是首先開發出來黑色調光玻璃的,這個技術的發展過程,是從小面積玻璃變黑,然后到更大的面積能夠變黑。你可以想象為是電池包,原來容量沒那麼大,我們把這個容量做大了。小米YU7 Max的天幕面積非常大,我們需要不斷擴大可調節範圍,才能滿足小米的要求。這整個需求和產品開發過程,肯定是我們和各個主機廠共創的過程。

36氪:開發過程大概經歷了多久?

何嘉智:兩年多,其實開發周期里最主要的工作是滿足車規級要求,要通過高低温等等一系列測試,這一個測試周期就要6個月。如果光我們自己的產品開發的話,其實大概只有一年。

36氪:現在有一些車企覺得,調光玻璃遮光99.85%之類的數據,其實都不如物理遮陽簾直接和便宜,你們如何看待這樣的理念?

何嘉智:早些年,我們做的更多是大眾認為的早期市場,做了很多車,但其實這個技術還沒有對市場和用户進行教育。那像今年,包括YU7 Max等車上,調光玻璃已經慢慢變成一些高配車型的標配,我覺得這象徵着主機廠已經願意為這個功能和體驗去買單了,因為調光玻璃確實解決了一些痛點。

36氪:目前這樣一塊調光玻璃的單套成本在什麼級別?

何嘉智:成本控制是我們產品競爭力的一部分,具體數字暫不便透露。

現在后市場也有一些品牌的隔熱膜可以自己加裝,這種隔熱膜貼上就會很暗,甚至影響駕駛,這樣一套隔熱膜,貼整車的成本也會到萬元級。

你可以觀察,從25年往后,市場上會有越來越多標配調光玻璃的車型。這些車型開始標配,而不是選配,其實就意味着,我們的成本已經到了車企認為很具性價比的程度了。

我們公司創業的願景是,讓調光技術走進千家萬戶,所以我們肯定要做到,讓15萬元以上的車都能用得起調光玻璃。

36氪:目前市面上幾款熱門車的調光玻璃,在技術路線上有着怎樣的差距?

何嘉智:尊界S800使用的是LC技術,LC技術的特點便是毫秒級變色。這款車在側窗上應用LC更多是基於隱私功能,比如手勢變色調光等,速度是他們的優勢。

小米YU7 Max使用的是光羿科技EC電致變色的第四代技術,遮光率做到了99.85%。這一代技術的最大亮點還是隔絕了99.9%的紫外光和紅外光,從源頭阻斷導致車內高温和內飾老化的主要光譜,為用户帶來的是防曬隔熱功能

在智能調光技術上,不同路線各有優缺點,我們的EC電致變色技術的清晰度更高,雖然速度會慢一些,不過這個「慢」, 不會影響用户正常使用,而且它帶來了更低能耗、更強防曬隔熱和更好的視覺體驗,這是我們更在意的部分。

36氪:變色速度可以優化嗎?是什麼決定了變色速度?

何嘉智:優化方面,我們的變色速度從工程和科學上不是瓶頸,通過技術優化,可以實現20-50s

並且這個速度和麪積也有關,小米YU7 Max使用的是一塊1.7平方米多的天幕玻璃。我們在別的產品上有做側窗產品,側窗面積小,我們的感知速度就在十幾秒。

在我們的理解中,在門店體驗、或者車子剛買回來要向朋友展示的過程中,調光速度纔會被特別關注。在真實使用場景里,其實用户更多是希望玻璃能提供足夠多的防曬、隔熱、防紫外線功能,這纔是比較高頻的場景。

36氪:除了變色速度,調光玻璃下一步的優化方向會是什麼?

何嘉智:顏色和對比度是我們會持續迭代的指標。

我們在上海車展時做了一個用户調研,隨機調研2000名用户,並且收集他們體驗產品后的反饋,其實大家更看重的還是顏色。

玻璃在汽車上是一個面積非常大的內飾件,首先你的顏色不能是五顏六色,得是一箇中性的黑色或者是純色。第二點是對比度,就是暗的時候要足夠暗,亮的時候要足夠亮。

第三點是防曬和隔熱性能,最后其實才會考慮調光速度。

36氪:除了隱私和防曬,汽車玻璃未來還會有更多玩法嗎?

何嘉智:目前來説,我們只做到了側窗和天幕。但其實后擋、還有兩個前側窗和前擋都沒有做。調光玻璃技術最終還是會往整車調光這個方向去演變。

36氪:現在還沒實現全車調光的原因是什麼?

何嘉智:前擋和前側窗目前法規有透過率的要求,但將來我們會向 L4 級自動駕駛演變,那麼車就會逐步變成第三移動空間,這時候全車調光就變成強需求了。

然后另一方面,對於別的技術路線,例如液晶玻璃這種調光技術而言,因為液晶分子的限制,目前這個技術只能做側窗一類曲率比較小的玻璃。但我們的EC技術,是可以支持大面積、大麴率、各種異形玻璃,這是我們的優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