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世界機器人大會主論壇現場直擊:解碼產業變革與未來圖景

2025-08-09 22:57

(來源:數字化企業)

八月的北京亦莊,智潮持續激盪。8月9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暨博覽會(WRC 2025)第二天,聚焦「產業發展」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主論壇,化作全球機器人產業的思想磁場,在萬衆期待中綻放高光。

圖  世界機器人大會「產業發展」主論壇

論壇現場熱度如潮,場內座席全滿,連通道兩側都擠滿了凝神聆聽的身影:有人踮腳記錄要點,有人舉着設備捕捉精彩瞬間,每一道目光都緊繫產業前沿。國內外政府領導、行業代表、技術專家與企業領袖踏着科技節拍共赴盛會,圍坐一堂,以真知灼見為墨,用前沿洞察作筆,共同把脈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新路徑,在思想的碰撞中勾勒智能時代的壯闊藍圖。

協同築基,推動機器人產業

高質量發展與國際融合

論壇伊始,全國政協常委、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全國婦聯副主席、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女士帶來主題為「人形機器人發展思考」的主旨報告。她表示,人形機器人作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深度融合的高階產物,在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已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佈局重點。它融合多學科新技術,成為通用人工智能的理想載體,被視為下一代顛覆性產品,擁有巨大發展潛力。隨着技術突破和產業發展,人形機器人產業和應用展現強勁發展潛力,資本市場助力產業發展,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拓展。

同時她談到,人形機器人技術呈現多點突破和協同躍升態勢,其正處於從實驗室技術突破向產業化應用跨越的關鍵階段,以應用需求和問題為導向開發技術推動產品成熟。人工智能實現決策能力代際躍升,激活技術應用核心功能,未來3 - 5年人形機器人自主能力將大幅提升,實現規模化應用。同時,數據集與虛擬仿真等技術夯實技術迭代關鍵支撐,未來支撐技術發展將聚焦標準化,推動全球數據質量聯盟建設,實現跨場景數據資源高效聯動。

此外,徐曉蘭表示,人形機器人產業和應用展現出強勁發展潛力,其重點應用領域包括工業通用操作、電力電站操作、商業服務、安全應急災害應對等。據相關研究機構數據,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兩年內有望突破200億元人民幣,2035年工業製造和服務領域需求及市場規模巨大。人形機器人產業邁入從技術突破到資本支持再到場景落地的加速區,資本市場助力產業發展。

圖   全國政協常委、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全國婦聯副主席、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

Part 02

全球市場結構性調整中

中國力量的逆勢突圍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主席Takayuki Ito在「國際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主旨報告中指出,202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同比下降3%至52.3萬台,亞洲、歐洲和美洲市場均出現下滑,但中國以5%的增速逆勢擴張,市場份額攀升至54%。從行業看,中國通用工業領域機器人佔比從38%躍升至53%,電子行業份額則從45%大幅降至28%,顯示產業結構調整深化。

中國憑藉汽車業向通用工業的轉型實現增長,而日本、美國總量分別下降7%和9%,僅汽車等少數行業維持正增長。歐洲塑料和食品加工業機器人需求激增超20%,建築與倉儲物流成為全球新興增長點。機器人密度排名中,韓國(1012台/萬人)、新加坡(770)和中國(470)位居前三。

Takayuki Ito預測,物理AI將通過仿真訓練解決數據瓶頸,生成式AI重構編程模式;人形機器人聚焦安全性與專用場景落地;可持續性需求推動低能耗技術發展。此外,RaaS(機器人即服務)模式仍有待普及。儘管地緣政治和關税爭端抑制投資,亞洲市場仍有望小幅回升,中國GDP增速預期4.7%或帶動電子業現代化需求。

Takayuki Ito強調,全球機器人產業正經歷結構性調整,勞動力短缺與綠色轉型將持續驅動長期創新。

圖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主席Takayuki Ito

Part 03

AI與機器人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倫理與效益的平衡術

在「機器人人工智能: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主題演講中,IEEE主席兼首席執行官Kathleen A. Kramer強調,AI與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必須緊密結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並遵循工程倫理、包容性設計、系統透明度和偏見消除等核心原則。她特別指出,IEEE 7000系列標準為技術倫理提供了可衡量的框架,包括倫理規範、透明度和數據隱私等關鍵維度。

Kathleen A. Kramer提出,機器人技術的實體特性使其比純算法更易實現倫理落地。她強調,可持續發展需兼顧三大支柱:韌性基建、包容社會和氣候行動,並呼籲數字轉型必須同步評估能源效率、生命周期和生態影響。此外,本地化政策應結合地理和社會文化特徵定製解決方案。

為實現2030地球正效益計劃,Kathleen A. Kramer倡導跨學科協作,鼓勵工程師、企業、監管機構和公眾共同參與,同時允許試錯以推動創新。她指出,提升全民數字素養是確保技術普惠的關鍵,未來技術發展必須平衡倫理、社會和環境效益,才能真正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圖  IEEE主席兼首席執行官Kathleen A. Kramer

Part 04

物理AI破局

加速工業和機器人工作流的「助推器」

英偉達Omniverse和仿真技術副總裁Rev Lebaredian着重分享了"物理AI"創新理念,他表示從理解圖像、文字和聲音的感知式AI,到創造文本、圖像和聲音的生成式AI,如今我們已經邁向了運行、推理、計劃和行動的物理AI時代。

英偉達推出三層次計算系統架構:AI工廠計算機生成機器人"大腦"、Omniverse仿真平臺提供合成訓練數據、Jetson Thor邊緣計算機實現實時交互。其中,Jetson Thor運算能力提升7.5倍,可本地運行百億參數大模型。配套的Isaac平臺包含GROOT基礎模型、Cosmos物理模型等核心組件,已應用於優必選、傅利葉等國內機器人產品。

Lebaredian指出,中國發展物理AI具備獨特優勢,包括全球50%的AI研發人才、完整產業鏈和規模化製造能力。該技術有望連接百萬億美元實體產業,通過合成數據解決長尾場景訓練難題,單幀圖像即可生成多樣化訓練視頻流,大幅提升機器人研發效率。目前,物理AI已在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實現商業化落地。

圖  英偉達Omniverse

和仿真技術副總裁Rev Lebaredian

Part 05

人形機器人的進化密鑰

具身智能模型與三大發展航向

在"機器人產業規模化的機遇與挑戰"主題演講中,宇樹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技術官王興興分享了公司在機器人領域的技術突破與行業洞見。作為國內領先的機器人企業,宇樹科技的發展歷程堪稱中國智造的縮影。

宇樹科技成立於2016年,專注於高性能自主機器人研發。公司產品線涵蓋四足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及工業應用機器人等多個領域。2023年,公司推出的"極兔"四足機器人憑藉集成大語言模型與3D激光雷達的創新設計,以最低3.99萬元的售價迅速打開市場。2024年發佈的人形機器人更是以9.9萬元的親民價格樹立行業新標杆,目前全球出貨量保持領先。

技術突破方面,宇樹科技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王興興透露,宇樹堅持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戰略,成功將3D激光雷達成本控制在1000元/個,精度達到2-3釐米。通過持續的技術迭代,公司機器人在2024年初還顯僵硬的動作,到2025年已能通過OTA升級實現複雜地形跑步。

 "當前人形機器人硬件已經夠用,核心限制在於具身智能AI模型尚未達到臨界點。"王興興表示,這一階段類似於大語言模型的"GPT前夜"。他認為,未來3-5年內,實現"未知場景自主任務執行"能力將是行業關鍵里程碑,比如讓機器人能夠整理陌生房間這樣的複雜任務。

談及行業現狀,王興興指出2025年上半年行業平均增長率達到50%-100%,特斯拉等巨頭也計劃量產數千台人形機器人。但他強調,單機算力受限於100瓦峰值功耗,未來需要發展分佈式算力架構,如工廠或小區級集羣服務器。

對於未來發展,王興興提出三個重點方向:首先是開發端到端具身智能模型,這比單純的數據積累更為關鍵;其次是持續提升硬件壽命並降低成本,借鑑汽車工業的發展經驗;最后是優化動作訓練的縮放定律,提升新技能的學習效率。

圖  宇樹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

兼首席技術官王興興

Part 06

歐洲振興計劃的三重錨點

創新、人才與全球協作

歐洲機器人協會副主席Juha Roening教授在「重建整個歐洲機器人市場」演講中提出歐洲機器人市場振興計劃。面對全球供應鏈斷裂等挑戰,Roening教授強調歐洲需借鑑中國刺激私人投資、税收激勵等經驗,同時發揮自身技術主權和完整供應鏈優勢。

核心戰略聚焦三大支柱:保持研究創新領先、強化人才培育、實現技術主權。市場建設方面,將降低部署壁壘,加強終端用户參與設計,採用漸進式市場培育模型。協會將設立三類行業獎項,並於2026年3月在挪威舉辦年度論壇促進產學研協作。

Roening教授指出,當前技術瓶頸包括雙臂協同操作、便攜能源供應等,呼籲建立包含企業、高校、政府在內的生態系統,維護政治動盪中的技術協作連續性,倡導"IP可用性優先"的全球協作理念,以推動歐洲機器人產業復興。

圖  歐洲機器人協會副主席Juha Roening教授

世界機器人大會自2015年首次召開,已走過十年曆程。本次大會以「讓機器人更智慧,讓具身體更智能」為主題,突出運動智能與深度融合。作為大會的核心組成,為期三天的主論壇將聚焦產業發展、創新應用和技術融合三大篇章。隨着主論壇第一天上午最后一束燈光漸暗,那些關於物理 AI 的算法構想、人形機器人的步態模擬、全球市場的協作圖譜,已悄然化作產業前行的隱形航標。

產業的星辰大海,永遠屬於那些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的同行者。而這場關於智能未來的探索仍在繼續,更多突破與驚喜正待揭曉 —— 敬請持續關注e-works報道,與機器人產業共赴下一段征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