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9 08:42
(來源:上觀新聞)
「作為全球頂尖水平設備,全自動化智能化AI類器官系統首次登陸亞洲,已完成裝機開啟調試運行。」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郜恆駿説。
由上海國投公司、上海科創集團指導,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丹納赫集團、上海研究型醫院學會臨牀轉化CBDTM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首屆「AI賦能智能化類器官創新與產業發展論壇暨亞洲首臺CellXpress.ai體外模型智能化系統發佈會」昨天(8)在張江成功舉辦,上海將首設智能化類器官創新生態圈,為中國類器官技術從「跟跑」到「並跑」向全面「領跑」提供強大支撐。
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副區長徐徠,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上海科技創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國華,丹納赫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Greg Milosevich,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出席活動。
類器官技術將帶來域顛覆性突破
袁國華表示,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時期,類器官技術作為生命科學領域顛覆性突破,為疾病機制研究、藥物篩選、新葯研發及臨牀精準醫療開闢了全新途徑。人工智能強大的數據處理、模式識別和預測能力,則為解決類器官技術標準化、規模化、智能化應用關鍵瓶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類器官技術是連接基礎研究與臨牀應用的強大橋樑,其在重大疾病研究、新葯研發、個性化醫療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已逐步成為藥物安全性與有效性評估的新標準。作為全球領先AI技術在類器官標準化培養與智能分析中的創新應用,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論壇上正式發佈最新引進的亞洲首套體外模型智能化系統(CellXpress.ai)。
據介紹,該系統具有全天候自動化運行,標準化和一致性輸出,高效率擴增等革命性突破,通過機器學習輔助監測、培養、成像和調度,實現了真正的3D生物學全流程自動化,顯著提高多種干細胞、細胞3D培養物或類器官的生長和擴增效率,改善篩選工作流程,為后續藥物研發,構建國家標準,培養專業人才等方面奠定堅實基礎,推動類器官技術向自動化、標準化邁進。
2022年,美國《FDA現代化法案2.0》徹底重構了新葯臨牀前研究格局,該法案首次系統性認可非動物實驗替代方法,允許申請方採用類器官模型、器官芯片、誘導多能干細胞平臺及人工智能算法等創新技術,替代傳統動物實驗進行藥物安全性與有效性評估。今年4月,FDA再次發佈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政策更新:明確要求單克隆抗體等特定藥物逐步取消強制動物實驗,並正式將類器官-器官芯片技術聯合AI的整合解決方案納入監管框架。自此,沿襲百年的動物實驗主導模式被徹底打破,基於類器官、器官芯片的一系列創新技術將開啟生命科學與醫藥研發的新紀元。
協同構建類器官創新生態圈
本屆論壇開幕之際,正式揭牌成立了「智能化類器官創新與產業聯盟」和「類器官與器官芯片創新研發中心」,為構建「產學研醫資政」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邁出關鍵一步。
上海國投公司科創總監,上海科創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朱民表示,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始終是激活創新要素聚合、探索「國有資本+科技企業」協同發展模式的核心着力點。類器官創新聯盟、研發中心的相繼成立,是貫徹落實上海市委市政府關於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部署的務實行動,對加速技術突破、促進成果轉化、推動產業集聚,引領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示範和推動作用。
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作為上海國投公司戰略佈局的核心載體,是國家發改委投資2.9億元打造的國家級科研與產業平臺,成立20余年來,始終致力於生物醫藥領域關鍵技術創新,逐步構建起覆蓋「樣本資源—組學技術—數據轉化—精準醫療」的全鏈條技術體系,並與國內外頂尖科研機構及企業深度合作,推動上海乃至國家生物醫藥產業的高效轉化。
據悉,聯盟作為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丹納赫集團聯合發起的全國性行業組織,匯聚國內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業和專業服務機構資源,將通過長效、規範的聯盟機制,促進資源共享,提升中國智能化類器官創新與產業的整體水平。
聯盟成員單位間可通過合作,將類器官技術應用於精準醫學和器官芯片融合發展,能縮短從實驗室到臨牀的轉化周期。依託聯盟協同效應,還將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培育創新型企業和人才,形成完整產業生態。創新研發中心將作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重要平臺,推動類器官技術的標準化、規範化發展,為藥物開發、疾病建模等領域提供顛覆性解決方案。通過搭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推動長三角地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羣發展,期待類器官技術能為科學家提供一個高度相似的實驗平臺,全面提高藥物研發的效率和精準度。探討類器官技術在臨牀應用中的轉化路徑,推動其從實驗室走向臨牀,為患者帶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
原標題:《上海加快佈局智能化類器官賽道,亞洲首臺套體外模型智能化系統發佈》
欄目主編:戎兵 題圖來源:受訪者提供
來源:作者:文匯報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