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8 22:00
在印第安納州西摩市一座佔地 54 萬平方英尺的工廠里,Guardian Bikes 正在應對一項獨特的挑戰:在美國本土生產兒童自行車。該公司表示,其每周可生產約 1.2 萬輛自行車,這樣的製造業績在美國已變得越來越罕見。
「追溯到二戰時期,幾乎所有在美國銷售的自行車都是本土製造的,」Guardian Bikes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布萊恩・萊利(Brian Riley)表示,「而到了 70、80、90 年代,這一切都化為烏有了。」
在過去四十年里,由於生產為追求更廉價的勞動力和更龐大的供應商網絡而轉移到海外,許多美國工廠紛紛倒閉。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數據顯示,隨着全球貿易壁壘降低,1997 年至 2023 年間,美國製造企業和工廠的數量下降了 25%。
如今,當蘋果(Apple)、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和強生(Johnson & Johnson)等企業承諾向美國製造業投入數十億美元,政客們也呼籲製造業迴流之際,Guardian Bikes 讓人們得以一窺 「美國製造」 的可能性與艱難之處。
「這絕非易事,」 萊利説,「甚至在一段時間內陷入了虧損。」
Guardian Bikes 過去曾依賴中國的原始設備製造商(OEM),按照其提供的規格生產產品。但漫長的運輸時間和質量問題促使其轉變策略。
2022 年起,在摩根大通 1900 萬美元資金的支持下,Guardian 在中西部開設了自己的工廠。萊利表示,自動化生產、更低的庫存成本,以及在某些情況下的關税政策,抵消了國內生產的較高成本。
「在最新的關税環境下,我們的成本開始與(海外生產)持平,在某些情況下,國內零部件甚至比從中國進口的更便宜,」 萊利説。
但從零開始構建國內供應鏈並非易事。許多零部件,如自行車鏈條和反光片,在美國已不再有規模化生產。
專家表示,尋找輸入供應商是企業將製造業帶回美國所面臨的眾多挑戰之一。與此同時,中國、越南等國家已成為製造業巨頭,在工廠建設和人才培訓方面投入了更多資金。
即便有了新的關税政策以及《芯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下的聯邦補貼,一些經濟學家仍對美國真正實現 「製造業復興」 持懷疑態度。
「想想看,如果運動鞋、手機或者你在零售店購買的任何一件商品是在美國本土製造,價格會有多高,」 卡託研究所(Cato Institute)赫伯特・A・斯蒂費爾貿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林・格拉博(Colin Grabow)説,「因此,我們都應該樂見商品以最高效的方式生產,因為這會降低我們的購買價格,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