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上半年 MNC中國區:成熟產品撤退,優等生裁員,腰部企業崛起

2025-08-08 15:16

(來源:醫趨勢)

8月7日晚19:00,隨着禮來公佈2025上半年中國區業績:營收9.17億美元,同比增長19%,頭部MNC基本均已完成中國區業績報告。

細看之下,MNC在中國區格局正在悄然「改變」。

曾經的MNC"優等生"陣營動盪,隨着成熟產品戰略性撤退,運營多年的「現金奶牛」離場,MNC也呈現出不同的業績反應。默沙東HPV疫苗因需求疲軟暫停供應,中國區營收暴跌70%,隨后啟動裁員波及中國400人。賽諾菲波立達則是直接退出中國市場。

相比之下,阿斯利康通過四輪架構調整聚焦創新賽道,以35.15億美元營收登頂中國區榜首;羅氏、諾華憑藉新葯獲批與醫保放量維持增長。禮來GPL-1產品持續放量,上半年銷量較同期增加1.6倍,中國區增速達到驚人的19%。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於頭部MNC,以安斯泰來、愛爾康、凱西、益普生為代表的「腰部」MNC,改寫中國區增速下滑現狀,以安斯泰來為例,其單季增速達到57.8%。

回過頭來再看,2025上半年的 MNC中國區,正告別慣性增長的舊時代,過去「全球複製」組織形態已不再適應中國區環境。新舊交替下,「本地解構」開始被各家重視起來:創新葯競賽、資源重配與市場博弈,缺一不可。

01、阿斯利康登頂!MNC「中國區」較量

2025上半年,MNC中國區「較量」落下帷幕。

阿斯利康以35.15億美元,5%的增長成為2025上半年中國區營收「榜一」。

這份成績的背后,ADC與雙抗成為最大增量。其中:明星ADC藥物Enhertu銷售額22.89億美元(增長29%),呼吸與免疫領域黑馬Tezspire(TSLP單抗)增速高達73%。

當然,阿斯利康的增長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其中國區「大刀闊斧」改革。近半年多來,阿斯利康中國架構至少已經進行4次調整。細看之下,這背后一方面是全球戰略協同,如阿斯利康新成立呼吸及自體免疫(R&I)業務部,這一調整與全球架構保持統一,目標是保持吸入產品基石地位的同時,加速向生物製劑轉型。此外,阿斯利康全面退出神經科學領域,將資源集中投向腫瘤、代謝疾病等核心賽道。

另一方面,是應對內外壓力的戰略適配。內部壓力:如阿斯利康的布地奈德吸入劑集採落標后,這一產品市場份額下跌,呼吸相關業務領域也進行多次調整。外部壓力:在PD-1、ADC賽道,默沙東、羅氏等競爭激烈,阿斯利康中國需要通過架構調整強化細分領域的競爭力。如通過成立疫苗及免疫療法(V&I)業務部,負責其與賽諾菲合作的樂唯初在華業務,並統籌推進與康泰生物的合資企業項目。

其他方面,如業務佈局上,3月,阿斯利康宣佈投資25億美元,在北京建立第六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另外,其青島生產供應基地一期建築主體竣工,無錫小分子藥物新工廠項目,泰州糖尿病藥物新產線均已開工。並且中國區,阿斯利康推動新葯上市,上半年有2款新葯和7個新適應症獲批。

默沙東中國區下滑最嚴重,達70%。2025年上半年,默沙東中國營收僅10.75億美元,在製藥業務中的佔比僅僅達到3.9%。

對於原因,默沙東在財報中特別提到了HPV疫苗GARDASIL,表示該產品在2025年Q1的中國營收是1.93億美元,而Q2為0。究其原因,是因為2025年2月,默沙東宣佈:因中國市場對HPV疫苗需求疲軟,為加速庫存消耗,將暫停向中國市場供應GARDASIL HPV 宮頸癌疫苗。

遺憾的是,此次發佈半年報時,默沙東表示:「(HPV疫苗)中國市場需求依然疲軟,公司今年將不再追加發貨。」這也意味着默沙東中國HPV疫苗在今年的Q3以及Q4營收依然為0,2025年全年營收僅僅為Q1的1.93億美元。同比,2024年Q1到Q4營收依次為12.53億美元,13.12億美元,5.17億美元,4.46億美元,累計35.28億美元。2025與2024年度差額33.35億美元。

目前市場關心的是:默沙東的HPV疫苗還會迴歸中國市場嗎?很難説。畢竟萬泰生物的九價HPV疫苗已經在2025年6月獲批上市,定價499元/支,相較於默沙東同價型產品價格降幅達到50%-70%。

當然了,在HPV疫苗之外,默沙東中國也面臨着挑戰。在2024年Q2,默沙東中國除HPV疫苗以外的營收為4.78億美元;2025年Q2,這一數值為4.07億美元。也就是説,默沙東中國除了HPV疫苗之外,其他產品的營收增長也欠佳。

相比之下羅氏製藥中國區增速達到9%,這主要得益於Phesgo的推廣應用、流感藥物Xofluza(瑪巴洛沙韋)的強勁銷售,以及淋巴瘤藥物Polivy (維泊妥珠單抗)和Vabysmo的上市。諾華增速僅次於羅氏,增長8%。諾華諾欣妥、凱麗隆等多款創新葯在中國市場表現出色,並且其近40款創新葯納入中國國家醫保目錄帶動增量。上半年也加速產品獲批,已有2款創新葯品及6個新適應症在華獲批。

賽諾菲中國區增速放緩,僅有0.1%,部分原因是受全球原料供應問題,以及公司心血管市場策略和管線優化。諾和諾德排名上移,14.62億美元的營收僅次於賽諾菲。其在中國區業績主要得益於司美格魯肽系列產品的持續推廣,儘管部分產品面臨競爭壓力,但整體業務仍保持穩定增長。禮來則是以19%的高增速,領漲頭部MNC。

相比於頭部MNC,"腰部"MNC正在崛起。

其中作為「腰部」企業的安斯泰來,以驚人的57.8%,領漲。安斯泰來發布2025財年第一季度(FY2025Q1:2025年4月1日~2025年6月30日)顯示:全球營收5058億日元(約34.17億美元),同比增長6.9%。中國區營收294億日元(1.99億美元),同比增長57.8%。

這份亮眼成績單背后,有兩大驅動因素:一方面,新產品迅速打開市場。尿路上皮癌Nectin-4 ADC療法維恩妥尤單抗、更年期絕經相關VMS療法、地理萎縮症新型補體C5蛋白抑制劑等;另一方面,優勢產品持續釋放勢能。包括前列腺癌藥物恩扎盧胺、急性髓系白血病藥物富馬酸吉瑞替尼等核心產品繼續穩步增長,全面開花,貢獻不俗。

02、多層面的戰略博弈

回望2020全年,阿斯利康、默沙東、禮來、諾和諾德、羅氏製藥、諾華6家MNC中國區營收增速高於全球增速,中國區成為核心驅動力量。

進入2025年,資本寒冬、國談集採、新一輪醫療反腐力度,伴隨着地緣政治局勢,上半年,目前7家頭部MNC中國區增速均低於全球。隨着中國區營收增速的下滑,MNC總部在整體戰略層面調整了中國區的打法,而背后是一場涉及多層面的戰略博弈。

整體來看,MNC在中國區業務主要圍繞兩方面:成熟藥與創新葯。成熟藥進入市場較早,在華的運營多年,品牌與市場地位穩固,利潤也穩定,所以,跨國藥企長期保持業務單元及業務模式的相對穩定性。成熟藥的穩定,讓跨國藥企整個業務按部就班。業內人士表示,「改變慢是因為長期執行的模式很成功,一直都很賺錢。」

如今情況已然改變。大多成熟藥專利到期后的收益率與原本豐厚的市場相比有一定落差。這也演變成一個常見的場景:具備完善運營體系的成熟產品,利潤空間顯著收窄。正是這種變化,讓MNC重新明晰中國戰略及定位。

「性價比」是MNC在中國區優先考慮的要素,本質是降低中國區整體業務成本,提高靈活性。在創新葯上,MNC中國區開始優化資源分配,以尋求未來業績增長的確定性。在陸續披露的財報中,可以明顯觀察到,MNC幾乎均在反覆強調加快推動創新研發,以及中國創新葯上市速度。

細分來看,各自戰略略有不同。

阿斯利康歷經多次,將成熟藥與創新葯通過事業部劃分實現資源聚焦。7月,阿斯利康設立呼吸生物製劑及自體免疫事業部、呼吸吸入事業部,分別聚焦生物製劑創新葯與成熟吸入產品。這一調整體現了其對創新葯和成熟藥以業務單元為劃分的差異化管理。相比之下,賽諾菲則更加純粹,直接停止成熟藥(波立達)在中國的供應,這一決策與賽諾菲此前裁撤普藥事業部心血管部門的動作一脈相承,通過退出非核心成熟藥市場,將資源集中於創新葯的本土化開發。默沙東更加直接,發佈財報的同時宣佈全球區裁員6000人,中國區或承接400個裁員名額。BMS大膽NewCo,成立獨立的自勉公司,給予本土自免研發最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探索差異化競爭。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區+1"策略正潛移默化影響MNC戰略佈局。今年2月,安進與默沙東都宣佈加大在印度投資,安進在印度海德拉巴的新技術中心投資2億美元、僱用2000名員工;默沙東將印度員工從1800擴招到2700名,同時,默沙東也在海德拉巴設立一個新的技術中心,並重點關注腫瘤、糖尿病、疫苗和動物健康等領域。而在剛剛發佈的財報中,默沙東重申「優化全球製造網絡」,將產能轉移至勞動力成本更低、政策更友好的新興市場。

這些調整也曾一定層面折射出MNC在尋找新的平衡點:既要重視中國區,又要規避單一市場依賴帶來的不確定性。

03、尋求「新的」增長點

中國區,2025年,MNC加快了對外BD的步伐,一方面表現了MNC對中國創新研發、全球競爭力管線的認可。據統計,2025上半年,已達成52項出海交易,其中18項總額超10億美元,披露的總金額超過647億美元。

另一方面,背后折射出MNC尋找下一款重磅藥物的焦慮。

從數量來看,阿斯利康居2025中國區BD交易榜首,總共完成4筆BD交易,積極尋找重磅藥物。2025年其有2款重磅藥面臨專利壓力:罕見病藥物Soliris和心血管藥物倍林達Brilinta。2025上半年,Soliris營收為9.74億美元,同比下降30%;Brilinta營收5.20億美元,同比下降22%。

罕見病藥物Soliris是阿斯利康在2020年,斥資390億美元收購了Alexion獲得,曾年銷超20億美元,但隨着生物類似藥Bkemv(安進)和Epysqli(Samsung Bioepis)在2025年上市,受到衝擊。Brilinta因為臨牀試驗失利和中國集採降價,全球峰值銷售額止步15.9億美元(2020年)。隨着2025核心專利到期,美國仿製藥率先上市,本土銷售額進一步縮水。

相比之下,賽諾菲完成2筆交易,背后原因有二:一是度普利尤單抗專利到期前的壓力(美國專利預計在2029年到期,中國專利預計在2028年到期),二是成熟產品退出所帶來的焦慮。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競品進入醫保,以及供貨挑戰,8月4日,賽諾菲宣佈新型降脂藥波立達(Alirocumab)停止在中國市場的推廣,並逐步退出中國市場。當然這背后是賽諾菲開始重新評估資源配置邏輯——是繼續在紅海市場消耗資源,還是轉向更具技術壁壘的領域?

從金額來看,輝瑞與三生製藥的交易,以12.5億美元首付款、最高可達48億美元的程碑付款,創國產創新葯出海之最。不僅如此,輝瑞也創下了2025年雙抗領域License-out交易之最。其次就是阿斯利康與石藥交易,以53億美元排名小分子創新葯交易第一名。

從交易管線的類型來看,交易資產的重點依舊集中在ADC領域!雖然ADC已經被「炒作」多年,但如今的授權交易依舊是「大手筆」,在ADC領域大藥企依舊捨得花重金本!同時,自免與代謝疾病交易數量佔比也逐漸攀升,從2023年的18%提升至2025年的32%,GPL-1成為熱門賽道:豪森藥業的GLP-1雙靶點藥物,以20.1億美元的價格牽手再生元,聯邦制藥的GLP-1三靶點藥物,則以20億美元的價格牽手諾和諾德。

不過,從交易模式而言,禮來、強生兩家通過引進模式,聯合本土加速新葯在中國商業化。而BMS則選擇與本土通過NewCo模式,一面投資最具領導優勢的領域,另一面持續推動自免疫潛力藥物的研發。從這幾家可以看出,2025年MNC對成本的管控強度。

總之,不論是哪種方式,都一定程度上展現出MNC對中國創新葯的信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