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五位華人現身GPT-5發佈會,被小扎瘋狂挖角后,奧特曼決定高薪留人

2025-08-08 13:42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沒有一夜變天、沒有改寫歷史,GPT-5在多次跳票后終於發佈。

但相比ChatGPT的橫空出世、GPT-4的迭代升級,以及推理模型o1的先發驚呼,GPT-5似乎少了些驚喜,甚至還出了不少小錯誤。

根據目前Artificial Analysis的排名,GPT-5領先第一,但綜合分僅比o3高了兩分、比Grok4僅高一分,領先優勢並不明顯。

多位業內專家表示,此次GPT-5確實沒有太多亮點,意味着目前的技術架構和範式或已快到頂了。

復旦大學教授張奇對搜狐科技表示,從評測指標上看,GPT-5的編程、幻覺等有不少提升,但沒能復現GPT-3.5到GPT-4的跨越式提升。

「整體上瓶頸還是大模型所依賴的統計機器學習基礎,不能實現類人的能力提升,只是各種場景功能的不斷迭代優化。」

不過,相比之前的短暫更新,此次一個多小時的發佈會,OpenAI核心高管先后現身,包括CEO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總裁格雷格·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以及首席研究官Mark Chen。

搜狐科技注意到,在GPT-5功能演示環節,除了串場的Mark,還出現四位華人面孔。和馬斯克此前舉辦的xAI發佈會相似,華人正在硅谷AI企業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GPT-5發佈之際,硅谷搶人大戰還在持續上演,Meta以高額薪酬挖走了OpenAI不少人。甚至有網友笑稱,這可能就是GPT-5並無太多超預期的原因之一。

首席研究官Mark領銜,發佈會再現身四位華人

奧特曼在此次發佈上扮演的更多是工具人的角色,開場、串場的活都是他在干。Mark Chen帶領他的團隊,花了半個多小時,分四次具體講解演示了GPT-5能力。

搜狐科技注意到,其中三次出現了華人面孔,包括工程團隊的Rennie Song,以及后訓練團隊的Elaine YaLe、Christina Kim,以及多模態團隊的王若宸(Ruochen Wang)。

首位出現在發佈會的Rennie是今年3月才加入OpenAI擔任研究員,此前在德國人力資源管理平臺Personio擔任首席軟件工程師,更早前還在Meta擔任軟件工程師,先后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和斯坦福商學院。

Rennie介紹了具體講了如何使用GPT-5。GPT-5將面向免費、Plus、Pro和Team用户推出,這是首次將最先進模型開放給免費用户,當達到用量上限后,會自動切換到GPT-5 Mini。

此外,Team、Enterprise和EDU客户可以將GPT-5作為日常工作的默認模型,搜索、文件和圖片上傳、Python數據分析、圖像生成、記憶、自定義指令等工具也已與GPT-5無縫集成。

處於C位的Elaine和Tina則共同演示了GPT-5的具體能力。Elaine展示了GPT-5如何內置深度思考複雜問題的能力,並在需要時自動思考,為用户提供更全面、更準確、更詳盡的答案。

最左位Mark,中間兩位分別是Tina、Elaine

社交資料顯示,Elaine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理學和數學專業,期間還交換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統計學,隨后在斯坦福大學先后獲得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

畢業后,Elaine加入谷歌DeepMind擔任研究員,2022年轉至谷歌擔任機器學習工程師,2024年加入OpenAI擔任研究科學家,研究領域涵蓋機器學習、強化學習、推薦系統、統計學等。

Tina則提到,GPT-5集成了多模態和推理等多種能力,相當於將GPT和o系列模型的功能融為一體。她還表示,「有了GPT-5,我們將淘汰所有舊模型。」

資料顯示,Tina畢業於美國西北大學,在Founding Engineer工作三年后於2020年加入OpenAI擔任研究員,可以説參與了ChatGPT之后的多次技術研發升級,尤其是在強化學習領域。

作為OpenAI多模態研究科學家,王若宸演示了GPT-5的語音和語音學習功能。他本科曾就讀上海財經大學,后轉學到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獲得統計學和計算機科學學位,並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計算機科學碩士和博士。

在加入OpenAI后,他負責訓練了ChatGPT的語音模型。王若宸此前還作為第一作者,獲得ICLR 2021年傑出論文獎,獲獎論文主要圍繞可微分搜索神經架構搜索(NAS)進行了探索。

奧特曼還發推點讚了另一位GPT-5核心華人成員Tianfu Fu的工作,他也是GPT-5的核心貢獻者。

此次負責演示主持的Mark於2018年加入OpenAI,此前在華爾街擔任量化交易員。在OpenAI期間,他主導了DALL·E的創建,參與了GPT-4圖像識別功能的開發,並領導了Codex的開發。

在2023年底的內鬥風波中,Mark選擇站在奧特曼一起,奧特曼在被剔除后又在短短几天內戲劇性迴歸。隨后,OpenAI迎來一波高管離職潮,包括前CTO Mira Murati、前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聯創John Schulman等。

今年3月,OpenAI宣佈領導層改組,任命Mark Chen擔任首席研究官,負責OpenAI繼續在AI能力和安全方面保持領先,並加強研究與產品開發整合,加速科研成果向用户產品的轉化。當時奧特曼點評稱,Mark已在OpenAI工作很長時間,是由科研人員起步而成的領導者。

OpenAI遭頻繁挖角,奧特曼要用高薪留人

可以説,目前硅谷核心的AI公司,尤其是OpenAI、Meta等,華人正在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此前xAI的Grok4發佈會中,兩位華人吳宇懷和吉米·巴(Jimmy Ba)也坐在了C位。

在GPT-5發佈之際,硅谷正在經歷激烈的搶人大戰。這其中搶人最明顯的則是Meta,多次從OpenAI、蘋果等大廠,以及明星初創公司,用高薪激勵挖人。

目前,Meta的超級智能實驗室就由華人科學家、Scale AI創始人Alexandr Wang(汪滔)領導,其中不少成員來自OpenAI,其成為硅谷這波人才戰中最受傷的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OpenAI至少超過10位研究員被挖走,其中包括趙晟佳(Shengjia Zhao)、余家輝(Jiahui Yu)、畢樹超(Shuchao Bi)、任泓宇(Hongyu Ren)、劉璐(Lu Liu)、Yuanzhi Li等多位年輕的華人科學家。此外,蘋果AI團隊的華人研究員張博文和龐若明也被Meta挖走。

360創始人周鴻禕此前表示,目前最焦慮的玩家就是Meta,扎克伯格瘋狂招人,開出上億美元的薪酬,屬於行業天價。「為啥這麼着急呢?因為Meta的最新模型版本實在拿不出手,甚至還在排行榜上刷題作弊。」

奧特曼則對Meta的挖角行為表示了不滿,「有使命感的人終究會勝過只看薪酬的人」,稱Meta的做法可能會導致未來嚴重的企業文化問題。不過,他表示,Meta並未從OpenAI處挖走頂尖的人才,而是不得不從名單上靠后的位置進行篩選。

同時,奧特曼還是有所顧慮,表示OpenAI正在評估整個研究團隊的薪酬結構。畢竟,Mark Chen曾被被Meta用高薪挖過,但他拒絕了。

Hyperbolic Labs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Yuchen Jin最新爆料稱,「我在OpenAI的朋友們現在都超級興奮,不是因為GPT-5發佈的前夜,而是因為Sam剛剛宣佈給每位員工發150萬美元的兩年獎金。」

他提到,英偉達78%的員工是百萬富翁,而在OpenAl這個比例是100%,「我覺得我們可以稱之為扎克挖角效應」。他后又補充稱,每位OpenAl員工,甚至新入職的員工,在接下來的兩年內都會獲得150萬美元的獎金。

看來,奧特曼也不得不用高薪留人了,他可能也需要防止此次發佈會露面的華人再被挖走了。而有公開數據顯示,OpenAI的GPT-5模型訓練團隊中,華人佔比高達57%。

目前,華人正在硅谷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斯坦福大學早前發佈的AI指數報告顯示,全球頂尖AI實驗室的核心研究人員中,62%具有華人背景,其中38%出生於中國內地。

黃仁勛此前則多次提到,中國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了全球最優秀的AI研究人員,世界上大約50%的AI研究人員都在中國。

張奇認為,通用的人工智能靠大模型可能沒啥希望。另有業內人士稱,目前大模型架構、範式和數據都面臨瓶頸,還需要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

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創新突破,未來的人才爭奪戰恐也難停息下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