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08 14:53
GPT-5終於來了,但比所有人的預期都要晚。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8月7日發佈其最新人工智能模型GPT-5。
從2023年3月GPT-4橫空出世之后,不少人曾認為,當年下半年GPT-5就可以出來。但這一等,就是2年多的時間。期間,OpenAI推出了其他眾多以奇奇怪怪方式命名的大模型,複雜得讓用户在選擇時,都犯了選擇困難症。
雖然不少媒體對這次發佈會給予了積極評價,但從更廣泛視角看,與其説這是OpenAI的一次技術展示,不如説是OpenAI和奧爾特曼不得不舉辦的一場發佈會。
OpenAI的升級與失落
從發佈會來看,OpenAI給出的GPT-5賣點很清晰:更強、更穩、更便宜、更好用。
「更強」,是OpenAI一貫的特色。每一次GPT系列產品出來,總要在模型能力上來個「屠榜」,這次也不例外。OpenAI官方數據顯示,GPT-5在多項基準測試中創下新紀錄,包括數學、編程、多模態理解和健康等領域。
不僅如此,GPT-5採用統一系統架構,整合了高效基礎模型、深度推理模塊和實時路由系統,能夠根據不同情況判斷何時該快速回應,何時應進行深度推理思考以提供專家級的答案。也就是「簡單問題快答,複雜問題拉長思考」,這樣的使用體驗,比把不同子模型硬塞給用户選擇更自然。
此外,達到400K的超長上下文能力,也是GPT-5值得一提的改進。這對長文檔檢索與跨文件代碼修改更友好,雖然相比Gemini 1M(谷歌旗下產品)的上下文量還有距離,但於其他對手而言,已算是領先一步。
「更穩」,針對的是AI大模型普遍存在的「幻覺」問題。OpenAI官方反覆強調,GPT-5在事實性與安全性上比前代顯著進步:更少的幻覺、更少的「編理由」「迎合性回答」,在「該不知道的時候更願意承認不知道」。這既是對過去一年里「推理模型幻覺陡增」的糾偏,也是面向企業落地的現實訴求。
「更便宜」,則是這次更具殺傷力的一點。GPT-5在編程能力大幅度提升的情況下,其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價格卻比8月5日剛發佈的Claude Opus 4.1更便宜,同時也比Gemini 2.5 Pro價格低。這可以説是對Anthropic(美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的致命一擊。
要知道,OpenAI作為這一領域的前沿公司,過去是它做什麼,大家做什麼;但現在,這種趨勢正在被Anthropic取代。比如編程能力、幻覺抑制、安全,以及MCP等都屬於Anthropic,而OpenAI最擅長的就只剩下「屠榜」和營銷了。
所以,這次OpenAI把GPT-5系列的價格定得很低,與主打高強度推理與編碼的Claude Opus 4.1相比,足足有一個數量級的差距,顯然就不僅僅是象徵性的實惠,而是爲了實實在在改變開發團隊的選擇。
這其實也解釋了,為什麼Anthropic會在日前公開指責OpenAI違反服務條款,切斷OpenAI對Claude(Anthropic發佈的大型語言模型家族)系列AI模型的API訪問權限。
「更好用」,就是讓用户不用再為選擇什麼模型而苦惱。過去那些亂七八糟的命名模型,反映的不僅是GPT-5迟迟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的結果,也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體驗。基本上沒有其他產品像GPT一樣,存在如此多不同命名的模型。這次GPT-5推出之后,終於實現了「大一統」,其他所有大模型統統消失,只剩下GPT-5系列產品。
營銷大師的尷尬
但GPT-5的這些進步,顯然不可能是顛覆性的,只能算是技術上的「小步快跑」,離所謂的AGI(通用人工智能)顯然還有相當大的距離。甚至可以説,GPT-5在這個時候發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OpenAI和奧爾特曼不得不舉辦。
作為出了名的「營銷大師」,早在幾個月前開始,關於GPT-5的消息、截圖總是不時出現在社交平臺上。奧爾特曼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感嘆自己能力不如GPT-5,甚至為AI的發展將超出現有監管能力而擔憂。
在發佈會的前一天,一些渠道上還有各種「提前走漏風聲」,讓大家對這場發佈會的預期拉得很高——這會是一場再次改變遊戲規則與行業走向的發佈會?
但發佈會過后,外界對OpenAI的模型能力評價卻出現了下滑,有的甚至充滿了失望。這場發佈會的實際演示與講述,更像一場「產品化與可用性升級」的匯報——重要,但不驚艷。更別說那些被網友抓包的PPT錯誤了。
但不管如何,對於OpenAI和奧爾特曼,這卻是一場不得不舉辦的發佈會。
首先是因為,GPT-5已一再爽約。外界兩年多來的等待,以及中間各種傳聞和暗示,已經把時間窗口壓得很窄。如果再不發佈GPT-5,恐怕后續OpenAI的敍事方式,就要從「我們在引領」變成「我們為什麼還沒發佈」。
競爭壓力也是看得見摸得着。在Anthropic、Google、Meta(臉書)、xAI(馬斯克成立的人工智能公司)以及中國一眾大語言模型公司的激烈競爭下,OpenAI在業內的優勢已經越來越不明顯了。就在這次發佈會之前,Anthropic把Claude Opus 4.1的編碼表現又往上推了一截;過去一年里,Claude系在長程專注、複雜代碼重構上的口碑持續攀升。
除了具體的模型能力之外,AI人才戰也愈演愈烈。從2024年的OpenAI安全團隊離職潮,到今年多份人才報告顯示的流向Anthropic的淨遷移,再到Meta開出天價薪酬到處挖人,這些都對OpenAI產生了巨大的壓力。OpenAI既要保持住自己的優勢與吸引力,同時也要穩住團隊士氣。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其實也就非常好理解了,為何這次發佈會上,OpenAI主打的是「更強、更穩、更便宜、更好用」的賣點組合了。換句話説,當價格戰成為OpenAI應對強勁對手的武器時,就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到,這家一直以來以技術領先為核心定義的公司,其實面臨着怎樣的巨大壓力。
因此,更便宜的價格,既是這場發佈會令人意外的最大亮點,卻也是令人嘆息的地方。而當先行者變得務實,也許纔是技術快速發展期結束的最明顯標誌。
AI狂飆時代的結束?
在營銷大師奧爾特曼主導下的這場發佈會,出乎意料地變得很實在。它沒有承諾AGI的到來,也沒有宣佈顛覆式的新能力,而是把穩定性、安全性、價格、默認可用放在C位——這些恰恰是平臺期最值得押注的要素。
同時,這也反映OpenAI在變慢,AI行業整體也在變慢的現實。所以,未來AI行業恐怕在短期之內,很難會像此前GPT橫空出世一樣,帶給公眾巨大的顛覆感和震撼感。
從GPT-4.5(Orion)項目的失敗,就已經讓大家看到了參數Scaling Law(規模定律)逐漸放緩的跡象。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即使是用了10倍算力強化學習的Grok-4,表現也不算特別驚艷。
正如有分析認為,當前的評估基準正在接近飽和,「基本上就像看高中生做初中題目」。當所有模型都能在現有測試中取得90%以上的分數時,這些數字還有多大意義?
低垂的果實已經摘完了。那堵看不見的AI增長之牆,也就變得越發明顯。整個行業都需要新的突破——可能是架構上的創新,可能是訓練方法的革命,也可能是我們還未想到的全新方式。只是,這個突破何時到來、以何種形式到來,已經變得難以預測。
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説,GPT-5的發佈,既標誌着OpenAI逐漸變慢的開始,也預示整個AI行業,將從過去的「奇蹟時代」走入「平凡時代」。
OpenAI曾經是那個定義遊戲規則的先行者,現在卻不得不在一場並不完美的發佈會上,用價格戰來守住陣地。這不僅是OpenAI的轉折點,也可能是整個AI行業的分水嶺。
因此,GPT-5遠不是AGI產品。而通向AGI的道路,也可能將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長得多。
撰稿 / 新京智庫高級研究員 鄭偉彬
編輯 / 馬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