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圖勝千言| 美股又行了 但企業內部人士正在加速套現

2025-08-07 20:15

(來源:行業偵查員)

一圖勝千言,近期有哪些有趣的財經圖表?讓我們一睹為快:

首先來看一組有關美股的圖表:

由於美國7月非農數據不及預期,美股上周出現調整,但這周又反彈至歷史高位附近。

有着「聰明錢」之稱的企業高管,藉着這波漲勢加速拋售股份套現。具體來看,內部人士買賣比率驟降至0.26(平均四位高管賣出套現,纔有一個人買入),遠低於長期均值0.45。該比率越高,説明內部人士傾向於回購股份,反之則表示聰明錢套現離場。

上月僅有151家標普500公司出現內部人士買入,創2018年以來最低紀錄。
另據高盛交易臺,過去三個月,量化基金購買了超過3650億美元的全球股票,已經接近滿倉。「子彈」打光了?

再來看一組關於AI的圖表。除英偉達之外的六大科技巨頭已經公佈財報,AI是繞不開的話題。

受人工智能(AI)基礎設施建設驅動,預計谷歌、微軟、亞馬遜和Meta四巨頭今年的資本開支接近400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預計,從2025年到2028年,科技巨頭們投資AI設施的總支出將高達2.9萬億美元。如此巨大的開銷,即使是賺錢能力超強的巨頭們也吃不消,將被迫尋求外部融資。

大摩估算,未來三年科技巨頭們將需要向外部融資1.5萬億美元,以支撐鉅額的開支。

全球前11大雲服務商今年總資本開支預計將達到4450億美元,較財報季前4000億美元的預測提升了10%,大致相當於2023年和2024年資本支出的總和。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的預測,到2033年,人工智能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前沿技術,其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3年的1850億美元(佔前沿技術市場7.4%)增至4.8萬億美元,屆時市場份額將躍升至29.1%。伴隨這種爆炸式增長的是巨大的能源消耗,預計到2028年,AI數據中心可能消耗高達12%的美國總電力。

根據經濟學家Paul Kedrosky和Jens Nordvig的測算,當前美國在人工智能數據中心上的資本支出(Capex),佔GDP的比重已達到1.2%。這一規模已超過了互聯網泡沫時期的電信設施投資峰值(約佔GDP的1%)。基於英偉達的收入推算,AI基礎設施的年均資本開支約為3120億美元,在計入乘數效應后,預計可為美國GDP帶來1.6%至2.1%的提振。

以史爲鑑,只有19世紀80年代鐵路建設狂潮時期的投資規模能超過AI。然而,鐵路一旦建成就可以服務百余年,但AI技術更新迭代飛快,技術中心的壽命能有個三五年就不錯了。

此外,企業的資本是有限的,AI基礎設施的鉅額投資,對其它領域形成了擠出效應。

根據高盛的預測模型,人工智能(AI)的普及,在未來十年對中國就業市場產生先抑后揚的效果。

AI發展初期,企業招聘技術人員小幅提振就業率。但從2027年開始,AI將對就業市場造成顯著的淨衝擊,屆時非科技行業的替代效應將遠超科技行業的崗位創造,預計在2028--2029年達到頂峰。

從2031年起,隨着失業工人逐漸被創造出的新崗位吸納,AI對就業的總體影響將轉為正向。

數據中心VS辦公樓建設

最后,再讓我們看看其它有趣的圖表:

2025年中國上市公司(不含金融業)用於分紅和回購的現金達3.6萬億元,創歷史新高。這表明A股公司將戰略重心從擴大投資轉向股東回報。

高盛預測,中國新房銷售面積在2025年和2026年將分別下滑8%和6%,平均售價下跌5%和3%,預計市場要到2026年底才能企穩。

2024年7月美聯儲按兵不動,但9月大幅降息50個基點,有人期待歷史會重演。

但這次的情況可能不同:去年就業市場更糟(觸發了薩姆衰退規則);通脹更低(核心PCE僅為1.9%,目前還在2.5%左右徘徊)。

美國勞工統計局(BLS)大幅下修前兩個月的非農數據,引發了廣泛質疑。但別忘了,CPI也是勞工統計局負責的,同樣一團糟,毫無可信度。

自2020以來,美國房價平均漲幅超過50%。但到了勞工統計局那里,只有30%。

根據歐洲各國汽車協會公佈的數據,特斯拉7月份在德國和英國的銷量同比跌幅均超過50%,在法國的跌幅也達到26.6%。

作為特斯拉主要的競爭對手, 比亞迪 在德國的單月銷量已年內第三次超越特斯拉,在英國的市佔率也幾乎追平特斯拉。

歐股並不便宜。歐洲基準股指的市盈率為15左右,較過去20多年的平均值(不到13)高出一個標準差。

英偉達是當今市值最高的公司,但縱觀人類金融史,英偉達只能排到第四。

經過通脹調整后,人類歷史上最值錢的企業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換算到今日的估值高達10.2萬億美元!密西西比公司和南海公司也比英偉達更值錢。

BCA Research的最新研究挑戰了「高經濟增長=高股票回報」的傳統投資觀念。對2007至2024年全球股市的分析顯示,高增長國家和行業的股價在此期間並未跑贏大市,其關鍵原因之一是「股權稀釋」(equitydilution)。

中國、越南等新興經濟體,驅動高增長所需的大規模投資,往往通過發行新股融資,這會稀釋現有股東的權益,並對每股收益(EPS)和長期股東回報構成壓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